2017年河北经贸大学财政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答案】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这种政策本身具有内在的调节功能,能够根据经济波动情况,无须借助外力而自动地发挥稳定作用。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税收的自动稳定效应
税收体系,特别是公司所得税和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对经济活动水平的变化反应相当敏感。如果当初政府预算是平衡的,税率没有变动,而经济活动出现不景气,国民产出就会减少,这时税收收入也会自动下降; 如果政府预算支出保持不变,则由税收收入的减少而使预算赤字发生,这种赤字具有一种内在的扩张力量,会“自动”地抑制国民产出的继续下滑。
(2)公共支出的自动稳定效应
经济学家们一致认为,对个人的转移支付支出是普遍的“自动稳定器”。转移支付支出,是指政府为维持居民的最低必要生活水平而提供的失业救济金和最低生活保障金等福利性支出。当国民经济出现衰退时,就会有一大批居民享有失业救济金和低保收入,从而可以使总需求不至于猛然下降; 当经济繁荣来临时,失业者可重新获得工作机会,政府就可以停止失业救济和低保支出,从而可以抑制总需求的过旺。
2. 试述财政补贴经济影响的机理。
【答案】(1)财政补贴可以改变需求结构
财政补贴在各国都是被当做一种重要的调节经济手段,之所以有这种作用,是因为它可以改变相对价格结构,而首先是可以改变需求结构。
人们的需求客观上有一个结构,决定这个结构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个是人们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 另一个是各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
一般来说,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越低,需求越大; 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越高,需求越小。既然价格的高低可以影响需求结构,那么,能够影响价格水平的财政补贴便具有影响需求结构的作用。
(2)财政补贴可以改变供给结构
财政补贴可以改变供给结构的作用,是通过改变企业购进产品的价格,从而改变企业盈利水平发生的。
(3)财政补贴将外部效应内在化
对科学研究的补贴就是矫正外部效应的一个典型例证。应用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由私人部门去承担更有效率,然而任何一项有突破性的应用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成果都会对许多领域产生影响,比如电子科研与开发的投入很多,成功率却很低,而且从事研究、开发的机构和个人不可能获得全部的收益,而财政给予补贴,可以降低研究与开发成本,缓解风险,实际上是将
外部效应内在化,从而推进科研与开发的开展。
3. 试述供给学派的税收观点。
【答案】(1)高边际税率会降低人们的工作积极性,而低边际税率会提高人们的工作积极性。边际税率是指增加的收入中要向政府纳税的数额所占的比例。
从劳动供给的角度来看,如果边际税率过高,就会降低劳动者的税后工资率,人们就会选择小工作、少工作或不努力工作,即减少劳动供给; 如果实行低边际税率,就可以增强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增加劳动供给。
从劳动需求的角度来看,如果边际税率过高,企业会因为纳税后从劳动赚得的收益减少,从而减少劳动需求; 如果实行低边际税率,企业就会增加劳动需求。因此,供给学派认为,降低边际税率可以增加劳动的供给和需求,从而增加税后总供给。
(2)高边际税率会阻碍投资,减少资本存量,而低边际税率会鼓励投资,增加资本存量。 这里所说的投资包括物质投资和人力投资。因为过高的边际税率会降低税后的投资收益,自然会影响人们的投资积极性,人们就会根据边际税率的情况酌情减少投资; 反之,降低边际税率则会增强人们的投资积极性。因此,供给学派认为,降低边际税率,可以刺激投资增加,从而增加税后总供给。
(3)边际税率的高低和税收收入的多少不一定朝同一方向变化,甚至可能朝反方向变化。 供给学派认为,高边际税率会助长地下的“黑色经济”泛滥,助长纳税人逃税的动机,反而会减少税收收入; 降低边际税率,会使纳税人心安理得地纳税,从而增加税收收入。
4. 思考我国分税制有待完善的问题及完善的措施。
【答案】我国分税制改革是采取整体设计、逐步推进的方式进行的,通过多年的运行,己初见成效,但仍需进一步完善。基本思路是:对目标模式有关问题进一步明确,同时对现行具体制度进行微调,加快向目标模式推进的步伐。
(1)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和各级预算主体的支出职责
政府与市场关系是经济体制转换的根本问题,也是实行分级预算体制的前提条件。这里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
①总体上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也就是政府职能转变问题。
②各级政府事权的划分,事权划分的基本依据是公共需要的层次性和集权与分权关系。
③各级预算主体支出职责的划分,一般而言,应遵循事权与财权相一致的原则,但在具体事项上则不一定完全一致。在事权划分明确的前提下,仍要求对支出职责细化,特别是在中央与地方间有交叉的支出、跨地区性支出、具有外溢性的支出,力求边界清晰,避免混淆不清,相互干扰。
(2)逐步调整和规范收入划分
1994年分税制改革与工商税制改革是同时配套进行的,基本上是按现行税制的税种划分收入,并已形成接近于目标模式的分配格局。但某些收入划分并不符合规范原则,随着经济体制改
革的深化,仍需不断调整。
(3)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是进一步完善分税制的重点
①转移支付存在的问题
分税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通过增量调整适当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而增加的中央收入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是用于适当提高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 二是用于增加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均衡地方间的公共服务水平。实行分税制之后,转移支付制度在不断走向规范和完善,但从运行结果来看,仍然存在两方面的问题:在纵向平衡方面,中央支出的比重不仅没有提高,反而略有下降。在横向平衡方面,转移支付并没有制止地方间公共服务水平差距的扩大。
②转移支付的制度性缺陷
转移支付之所以难以实现预期的目标,是和转移支付制度存在先天的制度性缺陷有直接关系。
a. 多种转移支付形式并存,但不够规范。
目前的转移支付形式有自上而下的税收返还、体制补助、结算补助和专项拨款等,还有自下而上的地方上解,形式多样,不够规范,透明度较差,人为操作因素较大,政策性调节较弱,因而可以考虑根据多年运行的实际情况加以归并,比如统一归并为“税收返还”,减少人为因素,增强政策调节的内涵。
b. 当前自上而下的转移支付中的主要部分是税收返还,因而关键还在于完善税收返还制度。设置税收返还的初衷是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减少改革的阻力,以实现“存量不动,调节增量”的政策目标,但税收返还机制反过来则成为进一步改革的阻力。
i. 从纵向关系来看,税收返还机制在账面上大幅提高了中央收入的比重,但又原封不动地返还回去,并没有增加中央的实际收人,也不能发挥转移支付的政策调节作用。
ii. 从横向关系来看,由于各地区的税收返还基数不同,税收返还增长机制明显有利于富裕地区,因而成为助长地区间财力差距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从而加大了中央对贫困地区转移支付的负担和难度。
c. 改进和整顿专项拨款。
专项补助的政策性较强,有利于推动中央政策的实施,但专项拨款的人为因素较大,规范程度较低。近年来,中央往往运用专项拨款来推动某些改革措施的实施,但专项拨款过多,在中央财力有限的调节下,必然相应地减少均衡性转移支付拨款。另外,专项拨款要求地方配套,增加地方的负担,有些地方无力配套,甚或挪用专项拨款,影响政策目标的实现。
(4)推进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从大的方面看,省对下级与中央对省级的转移支付的性质、形式和方法是雷同的。不同之处在于:地方税系有待完善,省对下的级次多,因而建立省对下的转移支付制度的难点更多,需要的时日更长。
完善省以下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是:
①突出重点,适当增强财政困难县、乡的财力;
②积极稳妥,在采取有效措施的同时,保证各级地方财政的平稳运行,财力调整主要是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