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北经贸大学财政税收综合之财政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财政政策的目标。
【答案】财政政策目标就是财政政策所要实现的期望值。
(1)这个期望值受政策作用范围和作用强度的制约,超出政策功能所能起作用的范围取值是政策功能的强度所不能达到的,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2)这个期望值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在空间上具有一致性要求。
(3)政策目标作为一种期望值,它的取值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与条件的限制,并且取决于民众的偏好与政府的行为。
财政政策的政策目标与财政职能不同,由于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目标是不同的,政策目标自然也有所差别,但也可以归纳出几个一般性的政策目标。财政政策的一般性政策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经济的适度增长
适度增长的含义,在我国当前就是落实“五个统筹”,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
a. 保持平稳较快地增长。
b. 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c.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d.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e. 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以人为本,切实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②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
这是世界各国均在追求的重要政策目标,也是财政政策稳定功能的基本要求。物价相对稳定,可以具体理解为避免过度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③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再就业机会
降低失业率,实现所谓充分就业,是政府制定政策时要首先考虑的问题,失业率也成为衡量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失业率和经济增长与价格水平是紧密联系的,经济增长率、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把握往往是制定经济政策的两难选择。理论上要求国民经济按潜在产出能力运行时,产出水平高,失业率低,而且价格稳定。
④收入的合理分配收入分配既要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同时又要防止过分贫富悬殊,因此,在政策的导向上存在着公平与效率的协调问题,当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过大时,则必须重视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通过税收调节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最低生活保障体系等,是实现收入合理分配目标的有效措施。
⑤社会生活质量逐步提高
经济系统的最终目标是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需要,需要的满足程度不仅取决于个人消费需求的实现,而且取决于社会公共需要的实现。这种社会公共需要的满足,综合表现为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财政政策把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作为政策目标之一,是因为提高社会生活质量,仅靠市场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靠政府部门提供足够的高质量的社会公共物品。
2. 简述我国关于财政赤字的讨论。
【答案】(1)对于财政赤字的讨论,首先是从对财政赤字口径的讨论开始的。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我国的财政赤字应是小口径的所谓硬赤字,而债务不同于赤字。主要理由是以财政收入有无物资保证为标准,认为债务是国民收入的转移,是有物资保证的,可以同经常收入一样安排支出。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我国当时的财政赤字口径是不规范的,债务也应计入财政赤字。因为借债毕竟是要还本付息的,而且一般是以新债还旧债,未偿债务积累越大,付息越多,因而当年虽增加财政收入,却会给以后财政,年度形成拖累。把债务计入赤字,对研究财政平衡有积极意义,并可以同国际口径进行对比分析。
(2)关于我国财政赤字形成的原因的分析。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传统体制下主要导源于急于求成,基建规模过大; 改革开放后,由于预算内投资比重的下降,这个因素仍继续存在,但影响力减弱,而改革的成本则成为产生赤字的主要原因。经济体制改革本应提高经济效益,为财政提供更为充裕的收入,但这需要一个过程,甚至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由于改革不到位,分配机制不完善,经济秩序不正常,税收流失严重,财政支出压不下来,在这个过程中会加剧财政为支持改革而付出的代价。另一种关于财政赤字成因讨论的观点,涉及到我国财政赤字是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量的问题。说财政赤字是内生变量,是指财政赤字是山经济体系内部的各种经济变量以及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形成的,是政府或财政部门决定不了的,或者说是被逼出来的。说财政赤字是外生变量,是指财政赤字不是来自经济运行内部因素,而是政府实施某种政策而产生的。
(3)关于对财政赤字的经济影响的看法,则存在较大的分歧。主要原因有只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财政赤字有百害而无一利,诸如导致通货膨胀,形成虚假购买力,加剧消费与积累比例的失调等,认为消灭赤字是决心和魄力问题,只要有决心和魄力,比如将所有重大建设项目停止一年,等到财政平衡后再重新开始,一年就可以消灭赤字。另一种意见认为,上述主张过分绝对化,无法解释我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现实。因而主张对财政赤字的利弊不能一概而论,对财政赤字是否导致通货膨胀,是否扩大总需求等都要进行具体的分析。连年的巨额赤字的危害,是不能否认的,但也要看到,在一定条件下,财政赤字也有积极作用的一面。从我国实践经验来考察,结论也应是利弊兼备,而利大于弊。还有一种意见认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有的人提出财政赤字既是财政困难的表现,但从积极的方面看,财政赤字一也是一种财政政策,是财政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如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对拉动我国的经济增长就起了很好的作用。
总之,我国财政赤字的理论研究在深化,将会逐步形成密切结合中国实际的完备理论体系。
3. 简述转移性支出的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答案】总的来看,转移性支出在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呈日益上升的趋势。这是一个带有规律性的历史走向,无论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还是新兴的工业化国家以及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转移性支出都呈现出共同的增长趋势。
影响转移性支出变动的因素是极其复杂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通常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任务较重,加上财政收入水平有限,转移性支出比重相对较低; 而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经济建设更多是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来完成的,加上财政收入水平较高,所以,其转移性支出比重也相对较高。
(2)居民收入水平及收入差距状况。财政的转移性支出的主要功能在于实现社会公平分配的目标。当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较人时,政府为了实现公平收入分配的目标,转移性支出必然会扩大,当政府的转移支出政策依照累进方式实施时,转移性支出增长会更快。
(3)经济运行的不同周期。在经济处于高涨时期,充分就业自然使劳动者收入水平得到保障,转移性支出比重相对低些; 而在经济衰退阶段、失业率较高时,转移性支出会自动地提高。
(4)国家职能及国家政策因素。一般认为,在广大发展中国家,政府更注重其经济职能,转移性支出比重相对较低; 而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政府更注重其社会职能,更注重其社会公平分配政策目标的实现,因而转移性支出的比重相对较高。
4. 财政政策的目标是什么?
【答案】财政政策的目标是指通过财政政策的实施所要达到的目的。它是财政政策的核心,在财政政策体系中具有决定意义。财政政策是多元的,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政治状况的改变而不断进行选择和确定的。当前,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以及财政的基本特点,我国财政政策目标主要有以下四个: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公平分配。
(1)充分就业。所谓充分就业,是指那些适龄的并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能按照市场的一般工资率水平而受到雇用或得到工作。但是,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没有失业,而是把失业率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当实际失业率超出该标准时,就采取各种手段,予以调节,增加就业机会,以保持社会经济经常处于稳定状态。
(2)物价稳定。经济稳定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物价稳定。物价稳定并不是冻结物价,而是把物价总水平的波动约束在经济稳定发展可容纳的空间,也就是避免过度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3)稳定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商品和劳务数量的增加,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
财政政策是以持续的、稳定的、适度的经济增长为目标,不以最大限度的经济增长为目标,因为经济增长过高,超出国力,会引起物价上涨,政府为控制通货膨胀,被迫提高利率,紧缩通货,又会影响投资,造成国民经济大起大落。
(4)收入公平分配。收入公平分配是指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均等化程度的提高,即收入分配差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