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北经贸大学财政税收综合之财政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增值税的优点。
【答案】增值税是就商品价值中增值额课征的一个税种,是我国现行税制中最重要的一个税种。它的优点表现在:
(1)在就一种商品多次课征时一避免重复征税;
(2)增值税采取道道课税的课征方式,并以各企业新创造的价值为计税依据,可以使各关联企业在纳税上互相监督,减少乃至杜绝偷税漏税;
(3)增值税的课征与商品流转环节相适应,但税收额的大小又不受流转环节多少的影响; (4)企业的兼并和分立都不影响增值税额,可以保证收入的稳定;
(5)对于出口需要退税的商品可以实行零税率,将商品在国内已交纳的税收一次全部退还给企业,比退税不彻底的一般流转税更能鼓励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2. 试述税收的收入效应。
【答案】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使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如图所示。
图 税收的收入效应
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表示食品和衣物两种商品的数量。假定纳税人的收入是固定的,而且全部收入用于购买食品和衣物,两种商品的价格也是不变的,则将纳税人购买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连成一条直线,即图中AB 线,此时纳税人对衣物和食品的需要都可以得到满足。
纳税人的消费偏好可以由一组无差异曲线来表示,每条曲线表示在个人得到同等满足程度下,在两种商品之间选择不同组合的轨迹。由于边际效应随数量递减,无差异曲线呈下凹状。AB 线与无数的无差异曲线相遇,但只与其中一条相切,即图中的的垂直距离乘以衣物的价格,用于食品的支出为切点为在这一切点上,纳与轴线税人以其限定的收入购买两种商品所得到的效用或满足程度最大,即用于衣物的支出为与轴线的水平距离乘以食品价格。
若政府决定对纳税人课征一次性税收,税款相当于AC 乘以衣物价格或BD 乘以食品价格,那么,该纳税人购买两种商品的组合线由AB 移至CD 。CD 与另一条无差异曲线
在这一切点
于衣物的支出为
食品价格。 由于政府课征一次性税收而使纳税人购买商品的最佳选择点由商品的数量组合。
3. 价格对财政收入规模有哪些影响?
【答案】由于价格变动引起的GDP 分配的变化也是影响财政收入增减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价格分配对财政收入增减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1)价格变动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①价格总水平升降的影响
a. 财政收入增长率高于物价上升率,财政收入是实际增长加名义增长;
b. 物价上升率高于财政收入增长率,财政收入名义上正增长,而实际上负增长;
c. 财政收入增长率与物价上升率大体一致,财政收入只有名义增长,而实际不增不减。后两种情况表现为财政收入的“虚增”。
②引发物价总水平上升的原因
a. 财政赤字是物价总水平上升的主要原因,国家财政就会通过财政赤字从GDP 再分配中分得更大的份额。在GDP 只有因物价上升形成名义增长而无实际增长的情况下,财政收入的增长就是通过价格再分配机制实现的,即为通常所说的“通货膨胀税”;
b. 信用膨胀是物价总水平上升的主要原因,那么,财政在再分配中有得有失,而且可能是所失大于所得,即财政收入实际下降。
③产品比价关系变动的影响
a. 产品比价变动会引起货币收入在企业、部门和个人各经济主体之间的转移,形成GDP 的再分配,使财源分布结构发生变化;
b. 财政收入在企业、部门和个人之间的分布呈非均衡状态,各经济主体上缴财政的税利比例不同。
两者的综合结果就是对财政收入的最终影响。
(2)现行的财政收入制度
①累进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中,纳税人适用的税率会随着名义收入同向变动,即出现所谓“档次爬升”效应,从而财政在价格再分配中所得份额将有所增减。
②比例税率的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这就意味着税收收入的增长率等同于物价上涨率,财政收入只有名义增长,而不会有实际增长。
③如果实行的是定额税,税收收入的增长总要低于物价上涨率,所以财政收入即使有名义增
相切,
切点为上,纳税人以其税后收入购买两种商品所得到的效用或满足程度最大,即用与轴线的垂直距离乘以衣物价格,用于食品的支出为与轴线的水平距离乘以这说明政府课税对移至纳税人的影响,表现为因收入水平下降从而减少商品购买量或降低消费水平,但不改变购买两种
长,而实际必然是下降的。
我国现行税制是以比例税率的流转税为主,同时过去对所得税的主要部分一一国有企业所得税实行承包制,大体相当于定额税,因而某些年份在物价大幅度上涨的情况下,财政收入出现名义上正增长而实际上负增长,和现行的税制有极大的关系。
4. 什么是税收“中性”,体现税收“中性”原则,是否意味着可以忽视税收对产业结构的调节作用?
【答案】(1)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应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如果政府课税改变了消费者以获取最大效用为目的的消费行为,或改变了生产者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的市场行为,就会改变私人部门原来(税前)的资源配置状况,这种改变就被视为税收的非中性。
税收中性包含两种含义:
①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
②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
(2)体现税收的中性原则,并不意味着忽视或取消税收对产业结构的调节作用。
以增值税为例,一般将增值税视为一种中性税收,我国1994年税制改革也体现了税收中性原则。但增值税并不是一种纯中性税收,理由如下:
①增值税本身也不是完全中性的。商品课税的税负是由企业首先垫付的,由于税负转嫁的存在,以及不同商品的供求弹性,税负转嫁条件的差别,使得商品课税势必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从而影响消费者的选择和生产者的决策。
就这个意义上说,增值税就失去了中性作用和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
②增值税的中性化是以单一税率为前提的,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增值税都是设置2~3个税率,不同的税率,就体现了税收的调节作用。
③我国1994年税制改革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税基中包括固定资产投资,目的是防止投资膨胀,这也体现了对投资的调节作用。
④全面推行增值税实行普遍征收的同时,世界各国一般都选择若干商品,再征一道按不同产品设置不同税率的消费税,我国在全面推行增值税的同时征收消费税,实行特殊调节,这是新税制中发挥税收调节产业结构的主要税种和措施。
所以,税收效应或税收对经济及经济结构的调节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5. 试述政府干预手段,为什么会出现政府干预失效?
【答案】政府干预失效,是指政府干预非但没有弥补市场失灵,反而干扰了正常的市场规则,损害了市场效率。政府的运行是以政治权力为基础和前提的,而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权力不
能创造财富,却可以支配财富,甚至凌驾于经济之上支配经济,这正是政府干预失效的根本原因。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