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北大学财政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财政支出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的不同

【答案】财政支出分类是将政府支出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归纳,以便准确反映和科学分析支出活动的性质、结构、规模以及支出的效益。按照2007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我国现行支出分类采用了国际通行做法,即同时使用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两种方法对财政支出进行分类。

(1)财政支出功能分类

简单地讲,就是按政府主要职能活动分类。我国政府支出功能分类设置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国防等大类,类下再分款、项两级。主要支出功能科目包括: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国防、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采掘电力信息等事务、粮油物资储备及金融监管等事务、国债事务、其他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2)财政支出经济分类

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支出的经济分类方法,实际上是按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分类,即根据财政支出所产生收益的时间将财政支出分为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和净贷款三大类。

我国的支出经济分类主要是全面和规范地反映政府各项支出的具体用途,对原来的支出目级科目做了扩充和完善。支出经济分类科日仅设置类、款两级,款级科日是对类级科目的细化,主要体现部门预算编制和单位财务管理等有关方面的要求,如将基建支出细化为房屋建筑物购建、大型修缮、土地资源开发等各种形态。支出经济分类的类级科日现行规定有12项,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办公费、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对企事业单位的补贴、转移性支出、赠与、债务利息支出、债务还本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贷款转贷及产权参股、其他支出。

财政支出功能分类、支出经济分类与部门分类编码和基本支出预算、项目支出预算相配合,在财政信息管理系统的有力支持下,可对任何一项财政支出进行“多维”定位,清清楚楚地说明政府的钱是怎么来的,干了什么事,最终用到了什么地方,为预算管理、统计分析、宏观决策和财政监督等提供全面、真实、准确的经济信息。

2. 简述税制结构的决定因素。

【答案】决定税制结构的主要因素可以概括为经济发展水平、征收管理能力、财政支出结构、税收政策目标以及周边国家示范效应等。

(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低),人均收入越高(低),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的收入占税收收入总额的比重越高(低)。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为什么工业化国家以所得税为主,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以商品税为主的原因。

(2)征收管理能力。会计制度越完善,征收管理手段越先进,诚信纳税程度越高,所得税的收入比重越高:相比之下,商品税的收入比重在发展中国家比较高,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商品课税在管理上要比所得课税更容易些。

(3)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结构对税制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专税专用的情况下,如果某项财政支出的需求较大且所占份额较高,那么,为此融资的相应税种的收入比重也会随之较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社会保障税。

(4)税收政策目标。理论上一般认为,间接税比所得税更有利于经济增长,而所得税比间接税更有利于公平收入分配。所以,旨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发展中国家,一般是以间接税为主的税制结构; 旨在公平收入分配的发达国家,一般是以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为主的税制结构。

(5)相邻国家的示范效应。一国的税制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周边国家税制结构的影响,这种示范效应涉及资本、劳动力、商品在相邻国家间的流动。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税制结构表现出趋同的趋势。在经济发达国家的税收结构中,所得税占的比重下降,商品和服务税的比重上升。而在发展中国家中,所得税收入所占的比重缓慢提高,间接税的比重则有所下降。

3. 试说明“拉弗曲线”及其原理。

【答案】拉弗曲线是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函数关系的一条曲线。如图

图 拉弗曲线

图中横坐标代表税率,纵坐标代表税收收入或经济增长。税率从原点开始为0,然后逐级增加至B 点时为税收收入从原点向上计算,随着税率的变化而变化。税收收入与税率的函数关系呈曲线OAB 状态(抛物线形),当税率逐级提高时,税收收入也随之增加,税率提高至OC 时,税收收入达到最大,即OA ; 税率一旦超过OC , 税收收入反而会呈减少趋势,

当税率上升到

时,税收收入将因无人愿意从事工作和投资而降为零。供给学派把“CAB ”区域,即

图中的阴影部分,称为税率“禁区”。当税率进入禁区后,税率越高,税收收入越少。

拉弗曲线阐明的经济含义:

(1)高税率不一定能取得高收入,而高收入也不一定要实行高税率。因为高税率会挫伤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削弱经济行为主体的活力,导致生产停滞或下降。

(2)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税率,如图中的D 点和E 点,税收收入是相等的,但D 点的税收负担很轻。

(3)税率、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从理论上说应当存在一种兼顾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最优税率。因此,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

4. 试述公共需要的历史性与特殊性。

【答案】(1)社会的公共需要是历史的。

一般来说,公共需要在任何社会形态下都是存在的,不因社会形态的更迭而消失,这是共同性。公共需要又总是特殊的,即具体地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形态之中。对它的历史性可以沿着两条线索去探讨:

①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线索,研究在一个个具体的经济发展阶段上,社会产生了或可能产生哪些公共需要;

②生产关系变迁的线索,研究在一个个具体的社会形态下,统治阶级或集团如何以社会公共需要的名义将剩余产品的分配做有利于本阶级或集团的安排。

(2)社会的公共需要是特殊的。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上,除保证执行国家职能那部分需要外,社会公共需要的主要内容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

在传统社会中,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提供农业正常发展的条件,是这一阶段主要的社会公共需要,农田水利建设几乎无一例外地是这一时期的一项重要财政支出。在经济起飞阶段,工业上升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人们从工业发展的实践得知,扩大投资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一认识塑造了经济起飞阶段的社会公共需要的。

5. 如何协调公平与效率原则?

【答案】(1)公平与效率既然具有统一性,则两者必须兼顾。只顾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必然失之偏颇。但在政策实施中,从指导思想上,又不可避免地要根据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形式侧重于某一方面,同时兼顾另一方面。对于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国家,从总体上说,侧重于效率同时兼顾公平,是应有的选择。

(2)正确处理收入差距与效率的关系。公平不等于平均,目前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上仍要克服平均主义,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拉开收入差距。但也不能把收入差距和效率等同,似乎差距越大,越有利效率的提高。所以,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指劳动致富,即在国家政策法令允许的范围内以正当手段获取高收入,舍此之外的非法所得,既不符合公平,也不符合效率。此外,收入差距要适度,要有利于推动效率的提高; 差距过大,将影响社会安定,不利于效率提高。因此,在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还必须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来调节收入差距,使之维持在合理的限度以内。

(3)如何通过市场和财政两种机制的有效结合实现两种原则的兼顾,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在公平分配方面,财政机制主要是通过税收、补贴来发挥作用。以保证每个公民的最低生活需要和社会福利水平。同时,通过市场机制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使每一个居民有展示自己才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