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湖南师范大学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硕之传媒经济学教程考研内部冲刺班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论述题

1. 如何比较几种市场结构的产业绩效?

【答案】(1)不同市场结构的经济效率是有差别的。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完全竞争市场的经济效率最高,垄断竞争市场较高,寡头市场较低,垄断市场最低。可见,市场竞争的程度越高,经济效率也越高,反之亦然。

(2)不同市场结构下的绩效可以是从综合的角度来评估的,包括以下一些维度:配置效率、生产效率、技术进步、公平、文化目标和观点多元化等。

①配置效率

这是指以一种最优方式分配资源来生产不同的商品和服务。完全竞争是有配置效率的,因为它使总剩余,即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总和最大化。

②生产效率

这是指在给定的技术水平下,行业的产量很大,而生产总成本却很低。完全竟争厂商的生产效率是最高的。

③技术进步包括发明与创新

它是生产力和经济增长的关键。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垄断者在长期内可能享有的正经济利润会激励垄断者以外的厂商去发明与创新,从而也获得攫取这些利润的机会。

④公平与收入分配效果有关这一般会牵涉到价值判断。一般情况下,由于在垄断竞争条件下的价格低于寡头垄断下的价格,寡头垄断厂商长期享受经济利润,所以垄断竞争通常对消费者更加公平。

⑤文化目标

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厂商也不可能去服从这样的目标,这样做将会带来负经济利润。不过,由于正的经济利润带来了闲置资源,垄断者反而更愿意服从此类压力。特别是当它的垄断地位本来就依赖于管制规则时。

③媒介产品之间的差别显而易见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媒介产品之间的差别常常是显而易见的,无须太过担心。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都向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产品选择。市场上有大量的杂志和几乎无限的图书可供选择。但是在寡头市场上,所提供的产品种类很可能比想象中的要少

2. 媒介产业中市场失灵的表现及原因是什么?

【答案】媒介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完全性导致媒介资源配置无效率,无法满足公共利益或有损公共利益的情况。传媒产业中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新闻自由的滥用。

(1)现象

新闻自由是人类有新闻传播以来就开始不断追求的一种自由价值,从16世纪起,西方学者开始为实现新闻出版自由努力奋斗,随着新闻自由主义的发展,滥用新闻自由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崇尚自由放任、新闻业的自私和过度商业化导致了一系列的后果。例如,20世纪普利策与赫斯特的“黄色新闻”之争让“粗俗、下流和不顾后果的煽情主义精神逐步侵蚀了优良品味和高尚道德的教规,它培养了生活的坏习气,降低了读者的道德水准,它冒失的语言可能刺激起疯狂的人走向犯罪,它将使这个世界变得更糟”

在1956年结集出版的《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中,有人归纳了对报刊自由主义的批评:①报刊为它自己的目的使用其巨大的力量。报刊老板特别在政治和经济问题上传播自己的意见,损害反对的意见。②报刊为大商业效劳,并且有时让广告客户控制其编辑方针和编辑内容。③报刊曾经对抗社会变革。④报刊的时事报道,时常更多地注意肤浅的和刺激性的事件,而不注意当前发生的重要事件。它的娱乐材料常常缺乏积极的内容。⑤报刊已经危害了社会道德。⑥报刊无理地侵犯了个人的私生活。⑦报刊被一个社会经济阶级一一笼统地说即“商业阶级”一一所控制,后来者就无法厕身这一事业。

(2)原因

社会责任论将媒介市场失灵的原因归结为媒介在市场上缺乏自律。媒体及其从业人员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忽视了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不能客观公正的提供全面、真实的信息导致信息扭曲、失真。媒体或从业者滥用新闻自由,提供虚假或失实信息的行为严重危害了社会道德。解决该问题的途径有:①是建立自律制度,也就是制定行为守则和规范,建立执行机构,并规定对违反者的惩处方式。②通过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实行自我批评,制定职业标准。

3. 从影响供给量的因素入手,预测未来几年中国各类媒介产品的供求量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答案】(1)影响供给量的因素

①价格。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价格高则意味着收益大。所以不难理解媒介产品或服务的供给量与价格呈正相关关系,此即为供给定理: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或服务的供给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

②投人价格。媒体机构需要利用各种投入来生产产品与服务。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与生产该商品或服务所用投入的价格呈负相关关系。

③技术。相对于劳动与资本等生产投入的变化来讲,卖方的技术改进常需要较长时期。因此,投入价格对供给量的影响侧重于短期效果,而技术对供给量的影响则更突出地表现在长期效果上。技术进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因而增加卖方供给量。

④预期。卖方会根据对未来的预期调整当前行为。如果预期未来节目价格将上升,卖方倾向于将一些节目囤积起来,留待将来价高时抛出,这导致当前节目供给量减少。如果预期将来节目

价格下降,卖方倾向于尽量减少节目库存,从而使节目供给量增加。

⑤卖者数量。当提供某种产品或服务有利可图时,便会吸引新进入者,致使卖方数量增加,市场供给量增加。中国媒体曾被称作“最后一个暴利行业”,资本朝该行业的富集致使媒体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增多,媒体市场供应量因此增加。

(2)未来几年中国各类媒介产品的供求量

①报纸和杂志

读者数量逐渐减少,年青一代人更习惯运用网络等新媒体,报纸的老一辈的读者随着时间逐渐减少,出现供过于求,价格降低,利润下滑,导致供给减少。最后总需求少,供给量少,达到新的平衡。

②电视

观众越来越多的离开电视选择网络这一更随意的接收方式,导致收视率下降,一方面收益下降,一方追求更新颖的电视节目形式导致成本增加,当然,随着技术的发展成本亦可能表现为下降,买者的数量会维持一定的量,或者增加,因为电视节目观众虽然变少,但与此同时更多的人选择在网络上收看节目,所以卖者数量和买者数量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③电脑网络

价格贬低、预期变高,投入价格变高(各种电视节目的版权投资),技术更新,受益更多,卖者更多,当然买者更多(全世界的总趋势)。

④手机

智能机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手机终端进行各种操作,享受各种服务,同时技术不断进步,成本不断下降,所以收益增大,卖者增多(马太效应,手机巨头垄断),买者更多。

4. 试析数字技术对传统媒体产业经营管理所带来的影响。

【答案】(1)新技术是一种“创造性力量”

它既可以让老媒介“旧貌换新颜”,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譬如“光与电”技术对报业的影响),又可以在原有的媒介图景中催生出一批新势力(譬如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楼宇媒体公司)。虽然技术进步最终意味着效率提高,但在现实中,某些技术进步却会遭到现实利益集团的牵制与反对。这里以出版业为例,分析该产业向数字出版转变的动力与阻力。

(2)以出版业为例,分析该产业向数字出版转变的动力与阻力

①我国出版业的现状与趋势

目前无论是从政策环境上看,还是从技术支持上看,中国的数字出版似乎都显露出灿烂的前景。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从政策环境上看,数字出版已被国家列为未来出版业的发展方向。从技术支持上看,技术上的障碍终将以技术手段解决。

②出版业发展数字技术的动力

a. 降低成本。包括:降低制作成本。数字出版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在,省却印刷、装订等工序,降低发行成本。出版商可以选择直接销售,发行成本便大为降低。降低库存成本及损耗。

b. 新增一个收入流。数字出版可以将潜在消费者变为现实消费者,从而增加一个收入流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