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学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概念题
1. 政策评估
【答案】政策评估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其目的是通过将这些信息直接或间接地反馈给政策制定者和政策执行人员,促使他们适时作出政策反应、选择好的政策方案、及时调整不当的政策、废除无效的政策、改善政策执行行为,从而提高政策制定的质量。从不同的角度,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多样化的政策评估分为不同的种类。从评估组织活动形式上看,可分为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 从评估机构的地位看,可分为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 从政策评估在政策过程所处的阶段来看,政策评估又可分为事前评估、执行评估和事后评估。
2. 行政发展
【答案】行政发展指行政系统为适应环境的变化,采用科学方法,健全行政体系,改善行政活动方式和行政关系,提高行政效率,以便更好地执行政治权威意志的过程。它在相当程度上是与行政改革联系在一起的。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行政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同政治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等一起构成整体的社会发展。‘白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是一种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关系,行政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反过来,它的发展也推动着其他发展的进步。
3. 分税制
【答案】分税制是一种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统一原则,在中央与地方一各级政府之间划分税源,确定税收的权限、税制体系、税务机构和协调财政收支关系的财政体制。分税制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财政体制,是符合市场经济原则和公共财政理论要求的,也是市场经济国家运用财政手段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较为成功的做法。分税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彻底的分税制; 另一种是不彻底的分税制。
4. 方案规划
【答案】方案规划,是指对政策问题的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或方案的活动过程,它包括问题界定、目标确立、方案设计、后果预测、方案抉择五个环节。方案规划的特征有:
(1)方案规划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既定的政策问题。方案规划的基本任务就是运用分析或研究手段找到问题解决的可操作的方案。政策问题的客观存在是方案规划的前提和基础。问题的确认是方案规划活动的出发点。
(2)方案规划的基本内容是方案设计和方案择优。政策方案的设计是针对要解决的政策问题,
运用各种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手段与方法,设计出一系列可供选择的方案。方案择优就是通过系统的分析、比较和可行性论证,在多个备选方案中确定一个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既定目标的方案(或方案组合)的过程。
(3)方案规划既是一种研究的活动,又是一种政治行为。方案规划是一系列复杂的活动过程。一方面,方案规划要借助专家学者的力量,遵循科学的原则、手段与方法,来展开问题界定、目标确立、方案设计、后果预测、方案抉择等一系列活动; 另一方面,由于政策涉及人们之间利益的调节和分配,规划过程中众多参与者因其利益、价值观和信仰不同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呈现出一种错综复杂的活动过程。
另外,方案规划实际上也就是政府和非政府行为者之间的一种互动过程,而政策就是这种互动的结果。
5. 协调职能
【答案】协调活动是行政管理过程的重要环节。行政管理归根到底就是设计和保持良好的行政环境,使人们能在组织内协调地开展工作,有效地完成行政日标。每项行政管理职能的开展,都要更好地促进协调,实现“1+1>2"的协同效应效果。具体表现为:协调行政组织之间、组织与个人之间、人员之间的关系:协调各项行政管理间的关系:协调行政组织与其他组织以及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
6. 信息资源管理
【答案】信息资源管理是系统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是基于信息技术的,为满足信息需求而实施的集约化管理活动,包括对信息活动要素(信息、人员、技术设备、资金等)的规划、组织、控制和协调,以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和提高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
7. 行政道德
【答案】行政道德是职业道德或行业道德的一种类型,是人们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般道德在行政活动中的体现,是统治阶级的道德对行政管理活动的特殊要求。
8. 行政程序法治
【答案】行政程序是指行政主体在行政活动中由行政行为的方式、步骤、时fpJ 、顺序等要素所构成的行为过程,包括行政行为程序、行政组织程序和行政诉讼程序。行政程序法治是涉及规范行政权力和保障公民权利的核心问题。
二、简答题
9. 行政发展与发展行政的区别和联系。
【答案】(1)行政发展与发展行政的区别
行政学领域中的行政发展则是以第_次世界大战后对发展中国家行政管理问题的研究为基础
展开的。对于行政发展与发展行政之间的关系,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两者的因果关系上,也就是行政发展导致发展行政还是发展行政导致行政发展的观点差异。行政发展与发展行政的关系具体表现为:首先,行政发展与发展行政是两个不同的行政过程。行政发展是一种以自身(行政系统)为诉求对象的行政过程,其基调是改革,即通过行政系统的改革向更高级状态过渡的过程。而发展行政则是一种以社会系统为诉求对象的行政过程,其基调是促进,即通过行政系统对社会系统的能量释放促使社会系统往更高级形态发展。
(2)行政发展与发展行政的联系
行政发展与发展行政之间存在着相互衔接、承前启后、互为因果的关系。以社会需求为研究起点,行政发展先于发展行政,前者为因,后者为果,即行政发展是发展行政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只有行政系统自身得到了发展才能向外辐射能量带动社会系统的发展。但是,行政系统向社会系统辐射的能量与政治、经济、文化等产生的能量一起发生作用,才导致社会系统向行政系统提出新的要求,引发新一轮的行政发展。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又可以将行政发展理解为发展行政的日标和结果,即前者是果,后者是因。由此可见,行政发展与发展行政是互为因果的关系,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任何一方的改变都会导致另一方的变化。正是行政发展与发展行政的交替进行,使得能量得以在社会系统与行政系统之间顺利循环,带动并推进了行政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向前发展。
10.简述政府决算的审查和批准过程。
【答案】我国的《预算法》第62条规定:财政部门编制中央决算草案,报国务院审定后,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具体过程如下:
(1)各部门对所属各单位的决算草案审核并汇总编制本部门的决算草案,在规定的期限内报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审核。然后,各级政府则政部门开始对本级各部门决算草案进行审核,如果发现有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要及时予以纠正。审核无误后,编制本级政府决算草案,由政府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中央决算草案应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审杳和批准的一个月前,提交财政经济委员会,由财政经济委员会结合审计工作报告进行初步审查。
(2)各级人大常务委员会每年审查和批准决算的同时,还要听取和审议本级人民政府提出的审计机关关于上一年度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我国目前采用的是行政审计模式,人大对政府决算的审查,主要是结合审计工作报告进行的。
(3)在审查期间,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有权力针对决算中的重大事项或者特定问题组织调查,有关的政府、部门、单位和个人有义务如实反映情况并提供必要的资料。在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期间,人大代表或者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可以依照法律规定程序就决算中的有关问题提出询问或者质询,受询问或者受质询的有关的政府或者财政部门必须及时给予答复。
(4)各级政府决算经批准后,财政部门应当向本级各部门批复决算,并且报上一级政府备案。 a. 如果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认为下一级政府报送备案的决算有同现行的法律、法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