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713传播历史与理论之《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近年本科生期末试题汇编

  摘要

班级__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 1. 媒介社会化 【答案】媒介社会化是指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出现一些新的媒介形态,这些媒介形式与传统的工具化倾向较重的大众传统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们没有明显的工具化和统一把关的集中表达,是分散的、代表社会的网络型新媒介,此类形式的媒介将以往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变为多对多的“对话”方式。可以激发感兴趣的人主动地贡献和反馈,模糊了传播主体和受众之间的界限。它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 2. FCC 【答案】FCC 是指联邦通讯委员会,全称是FederalCommunicationsCommission 。它建立于1934年,是美国政府的一个独立机构。FCC 通过控制无线电广播、电视、电信、卫星和电缆来协调国内和国际的通信。许多无线电应用产品、通讯产品和数字产品要进入美国市场,都要求FCC 的认可一一FCC 认证。 3. 选择性理解 【答案】选择性理解(selectiveperception ),是指人们的理解受愿望、需要、态度以及其他心理因素影响的倾向。选择性理解在各种传播中均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选择性理解意味着,不同的人对相同的消息可以有非常不同的反应方式。没有哪个传播者可以假设,某条消息对所有的接收者都会产生他们想要传达的意义,他们甚至不能假设某条消息对所有的接收者都具有同样的意义。这使人们的大众传播模式更趋复杂。 4. SNS 【答案】SNS ,即社会性网络服务,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也指社会现有己成熟普及的信息载体,如短信SMS 服务。SNS 的另一种常用解释是“社交网站”或“社交网”。社会性网络是指个人之间的关系网络,这种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系统思想的网站就是社会性网络网站((SNS 网站)。 按照六度分割理论,每个个体的社交圈都不断放大,最后成为一个人型网络。这是社会性网络的甲期理解。后来有人根据这种理论,创立了面向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服务,通过“熟人的熟人”来进行网络社交拓展。 但“熟人的熟人”,只是社交拓展的一种方式,而并非社交拓展的全部。因此,现在一般所谓的SNS ,则其含义还远不止“熟人的熟人”这个层面。比如根据相同话题进行凝聚(如贴吧)、根据爱好进行凝聚(如飞信网)、根据学习经历进行凝聚(如Facebook ,人人网)、根据周末出游的相同地点进行凝聚等,都被纳入“SNS ”的范畴。

5. 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答案】社会地位赋予功能是指任何一种问题、意见、商品乃至人物、组织或社会活动,只要得到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都会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拉扎斯菲尔德与默顿认为,

大众媒介的这种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会给大众传媒传播的事物带来一种正统化的效果。大众传媒的信息共享性、权威性等特点使其具有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人们通过大众媒介了解世界,媒介的价值取向和引导方式等直接影响大众对于世界的认识和判断。

二、简答题

6. 简要同答以霍夫兰为首的耶鲁研究的弊端。

【答案】以霍夫兰为首的耶鲁研究的弊端,主要在于以下方面:

(1)耶鲁研究过于拘泥于实验性的论据,而实验环境大多是人为的,同实际的、千变万化的传播环境距离很大。因此,他们的理论听起来头头是道,可一日_付诸实践,便往往破绽百出,顾此失彼。

(2)耶鲁研究总是在某个孤立的变量上下功夫,忽视事物之间的普遍而有机的联系,其结论单独地看似乎在理,可整体上却显得支离破碎,有些结论甚至互相矛盾,令人无所适从。

7. 在有关传媒的研究中,存在两种代表性的观点,分别被称为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请简要阐述这两种观点的主旨,并评述之。

【答案】(1)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决定论的含义

①技术决定论是20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关于技术发展的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流派,是指那些过分夸大技术在人类社会变迁中的作用的观点,这类观点往往导致对新技术发展的过分乐观或者过分悲观的结论。就技术乐观论而言,新技术的出现被描述为划时代的现象,并以一种乌托邦的形式预见一种美好的未来前景,新技术被描述成为解决重大难题、捍卫和平和拯救人类的福音。与此相反,技术悲观论则把新技术所带来的冲击夸大,夸大新的传播技术对传统道德和价值观体系的瓦解作用。形成“技术恐慌”。

②社会决定论又称背景论,是一种认为技术不只是解决问题的手段,而且也是伦理、政治与文化等社会价值的体现的理论观点。根据社会对技术作用和影响的程度的不同认识,可以将社会决定论分为强社会决定论和弱社会决定论。强社会决定论是只看到和强调社会对技术发展的作用的一种极端表现,认为社会是技术及其发展的惟一决定因素。弱社会决定论虽然认为技术对社会有所影响,但它也强调技术由社会所控制和决定。

(2)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决定论的区别

①技术决定论是传统技术观,社会决定论是区别于传统技术观的新技术观,即建构技术观。

②从技术社会学视角看,技术决定论属于传统技术社会学,社会决定论则预示新技术社会学的诞生。

(3)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决定论的联系

①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决定论分别指向技术与社会关系间题的不同角度。技术决定论指向技术与社会关系之中的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实质在于突出阐明技术对于社会的存在于发展具有某种决定性作用; 社会决定论指向技术与社会关系之中的社会对技术的影响,实质在于突出阐明社会的诸因素对于技术的形成发展具有诸多制约性作用。

②两种理论构成了关于技术与社会关系问题的相互补充的关系。技术决定论所描述和解释的技术一一社会现象,社会决定论所描述和解释的社会一一技术现象都是事实命题,两种理论不能互相取代。

三、论述题

8. 阐述李普曼与拟态环境理论,并结合当前信息社会的特点,谈谈你对这个理论的理解。

【答案】现代社会巨大而复杂的环境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感性经验范围。李普曼认为,人们再也不是主要凭借直接经验去认识客观环境,而是通过大众媒介提供的信息环境即“拟态环境”去把握它。

“拟态环境”是指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所以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在这整个的过程中,作为传播者的大众媒介以其所理解的方式精心编织与描绘了一个关于客观世界的图景,而广大公众却在不曾意识到这个过程的情况下,欣然接受和认可这幅图景以及附着于其背后的关于这个世界的理解、意义与想象。

由此可见,在李普曼眼中,公众是事实的“局外人”,他们接受信息的自由仅限于被媒体操纵的结构化的“拟态环境”中。(1)“拟态环境”由被媒介精英操纵走向公众参与构建

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理论包含两个预设:①在现代社会,公众仅凭自己的能力无法认识广阔的客观世界; ②传播者与受众是二元对立的关系。基于以上两个预设可以看出,李普曼的“拟态环境”实质是指在公众无知、缺乏理性和行动力的情况下,理性的媒介精英所操纵而构建的信息环境。但这个理论的成立是在李普曼取消了公众的理性主体和传播主体之后才成了顺其自然的逻辑现实。但“拟态环境”的理论缺陷首先在于把人类社会自目简单化,其次还夸大了公众理性和行动力的缺失。

人类社会是多样的、复杂的。李普曼简单地把一部分人想象为理性的人或另一部分人为非理性的人有失偏颇。人是社会和历史的行动者。无论是由理性控制的人,还是由欲望、情感所导引的人,都是片面的人。真正构成社会动力的是“全面、自由发展的人”,这样的人是同世界建立起来各种各样关系、积极参与社会交往的有生命的个体,不是接受少数“社会贤能”理性导引的“局外人”,而是自然潜能充分发展、社会关系高度丰富的交往主体。因此,人在传播领域也不能被简单的分为二元对立的传者与受者。在当代语境下,传者与受者还存在着信息互动、角色互换的关系。李普曼对公众理性认知能力消极否定,并持有“局内人”与“局外人”的成见,从而就消解了公众与少数“社会贤能”作为理性主体与传播主体的平等权力。历史地看,李普曼所指的媒介精英会极具理性、着眼全局利益的观点值得商榷。实质上,李普曼把“社会贤能’夕、“局内人”在某种意义上想象成了集中人类品德、理性与良知的代表。

在当下的信息时代,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自由民主观念的深入人心甚至变成制度设置,公众的信息渠道和交往范围得到了极大扩展,随之而提升的是他们运用理性关注世事的能力。李普曼“拟态环境”中处于20世纪初的可以被社会精英随意操纵的公众己为历史陈迹,代之而起的是有着交往需求和行动能力的公众。这些公众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会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他们参与现代社会中“拟态环境”的构建。

(2)“拟态环境”的非结构化趋向

李普曼提出“拟态环境”理论的20世纪初是传统媒体独大的时代。那个时代,经媒体操作进行选择、加工的“信息环境”是具有内部统一性的即结构化的特征。在当代,公众参与构建冲击了“拟态环境”的结构化特征,从而出现了“拟态环境”的非结构化趋向。“拟态环境”的非结构化是指“拟态环境”内部呈现原生态、多样性、无序化的特征。

在当今时代,公众接收信息的渠道里增加了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新媒体的出现及其地位的提升给信息环境带来两大变化,一是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二是信息把关的弱化。

网络是崛起中的新媒体的典型代表,它是促使“拟态环境”出现非结构化趋向的主要动力。网络是一个自由的信息平台,甚至是对现实世界的全面模拟。相对于传统媒体,公众可以在网络上更自由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但他们已不止满足十被动接受。他们会对当前的信息做出判断而有选择的接收,甚至会否定已有信息的真实性,动用网络的力量扩展交往范围或亲自行动起来去挖掘信息。如近年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