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858社会学研究方法和分支学科研究方法之西方社会学理论考研冲刺狂背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资本

【答案】社会资本是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那些资源是同对某种持久性的网络的占有密不可分的,这一网络是大家共同熟悉的、得到公认的,而且是一种体制化的网络,即这一网络是同某个团体的会员制相联系的,它从集体性拥有的资本的角度为每个会员提供支持,提供为他们赢得声望的“凭证”,而对于声望则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解。社会资本是一种从中可以吸取某种资源的、持续性的社会网络关系;社会资本是一种体制化的网络关系,而不是那些靠亲属关系和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自然联系,是在特定的工作关系、群体关系和组织关系中存在的;社会资本具有潜在性和现实性;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网络资源,每一个被联系在其中的社会成员都可以从中受益,但受益的程度要依每个人实践能力的大小而有所区别。

2. 第二次现代性

【答案】第二次现代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①大多数的发展都是第一次现代性被极端化以后产生的副作用的结果,它们并不是来自某种政治进程或某场自觉的革命,也不是人们对此作了决定,而是由于动力引发了这些结果。

②得到单独处理的这些发展在相互作用中引发了一种新的境况,对此我们毫无准备。这些变化的起源植根于迄今的现代化动力的框架中,但它同时超越了这些框架,造成了基础的变化,造成了一种范式的变化,促使我们在社会科学的领域内阐发出新的概念,同时发展出新的社会与政治机制,以便为这种挑战寻找合适的答案。

3. 沟通理性

【答案】哈贝马斯对沟通行动概念的分析和普遍(形式)语用学对交往的有效性要求的分析,都是为了揭示沟通行动中所潜藏着的不同于目的——工具理性的另一种理性:反省、批判和论证的能力,即沟通理性。

①沟通理性首先是一种对话式的理性,是以主体间的平等对话为基础的。相对地,目的——工具理性是一种独白式的理性,基于个人利益的计算的理性。

②沟通理性是一种借助于更佳论据的力量进行反复论证的理性。在有效性要求受到质疑时,沟通行动的参与者能够进入理性的讨论,在讨论中,沟通双方针对受质疑的有效性要求反复讨论,以期达成共识。相对地,目的-工具理性不必借助于理性的讨论,而是以单方面的利益的取得为标准。

4. 过程理性

【答案】过程理性是由西蒙提出来的。西蒙借鉴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过程理性”概念,他指出,行为是过程理性的,是指它是适当的深思熟虑的结果。其过程的理性取决于成生他的过程。当心理学家使用“理性”一词时,通常他们头脑中想到的是过程理性。西蒙在论述过程理性时,不仅仅注意选择中的计算和推理形式,而是要在选择的过程中揭示意识活动形式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二、简答题

5. 涂尔干是如何在其社会观基础上确定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层次的?

【答案】(1)涂尔干社会观的特点是社会唯实论和社会整体观。

①社会唯实论

涂尔干认为社会是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尽管社会是由无数个人联合而形成的,但它本身是属于高于个人的相对独立的实体,具有超越个人的独特性质,这种独特性质无法在单个个人身上找到。社会的实体性仅仅指社会是一种相对个人来说处于更高层次上并具有特殊性质的客观存在。

②社会整体观

与社会唯实论有着密切联系的是社会整体观。涂尔干继承了孔德和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思想,认为社会就其实质来说也是这样的一种整体:其个体的相互结合和相互作用的性质不能简单地由个体特征加以解释。由于社会具有实体性和整体性,因此社会与组成社会的个体处于两个不同层次,这两个层次上发生的现象服从于不同的规律,需要用不同学科对它们分别进行研究。

(2)涂尔干在其社会观基础上确定了社会学的研究方向。

社会学不涉及个体层次,它只把社会层次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涂尔干把在社会层次上发生的种种现象称为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涂尔干认为,正是这些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构成了社会。因此,涂尔干把这些社会事实视为社会学的独特研究对象。

6. 例举涂尔干从哪些方面论证了宗教的社会属性。

【答案】在1912年出版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涂尔干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宗教是群体生活的必然产物,是社会整合不可缺失的形式和不可替代的力量。涂尔干从以下方面论证了宗教的社会属性:

(1)任何一种群体生活都一定要形成超个体的共有经验和共同体验,当群体成员在相互刺激中对这些共有经验和共同体验产生强烈共鸣时,宗教意识或宗教观念就产生了。

(2)宗教不仅是社会的产物,而且本身就是社会,并且是对社会生活其他方面发生重要作用的社会基本活动形式。哈里•阿尔伯特把涂尔干关于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论述作了进一步概括,主要归结为四个方面:

①惩戒性。宗教通过各种仪式强迫人们接受某些行为规范,特别是要求人们信奉禁欲主义,让信徒在忍受和克制中适应社会。

②凝聚性。宗教以各种活动来引起人们的共同感受和共同体验,使大家形成强烈的群体意识,围绕某种共同的价值追求而保持整体关系。

③激发性。各种宗教典礼能够使群体成员形成激动和兴奋的情绪,宗教理想和宗教原则于其中被坚持和传续。

④振作性。宗教说教可以唤起特有的直接而又神秘、热烈而又郑重的宗教氛围,社会成员于其中可产生情感的激荡和心灵的震撼。

(3)涂尔干最重视的是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整合作用,这与他把社会团结作为社会学研究主题是一致的。宗教在新的群体经验中,将产生其它文化形式或社会活动形式所取代不了的团结社会成员、稳定社会秩序的整合功能。

(4)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学包含一些精辟的、富有启发性的见解,但他在研究宗教的过程中,也不适当地夸大了宗教的作用,有历史唯心论的嫌疑。由于他过于强调宗教的社会性,结果是否定了宗教中的神,却把社会当作神,甚至将宗教和社会等同起来,结果模糊了神圣宗教与社会现实的差别,把所有具有神圣性的东西都视作宗教,导引出宗教永不消亡的结论。

7. 简述现代性的核心特征。

【答案】在对现代性进行回溯式的反思和超越过程中,鲍曼确认了现代性的核心特征:

(1)现代性表现为对秩序的一种永无止境的建构

对秩序的永无止境地建构,使现代性处于不断地追求确定性的行动中。在对秩序寻求的过程中,分类学、类别系统、清点目录、分类目录和统计学成为至高无上的实践策略。然而世界并不是几何的,无法被硬塞进几何学灵感的产物一一格网之中。对现代性的后现代意识表明,对人类存在的复杂性强加严格划分的系统网络的现代抱负是注定要失败的。

(2)知识与权力的共生是现代性的最显著特征

对于鲍曼来说,现代社会中知识与权力关系既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历史中形成的。当知识分子介入到政治权力中时,他很难保持其独立思考和批判反思的精神。在对权威性话语的追逐中,知识迫切需要与权力的结合,而权力在寻求合法化的过程中又迫切需要与知识的结合。知识与权力的结合成为现代性最显著的特征。

在知识与权力的问题上,鲍曼通过将哈贝马斯意义上的合法化问题与福柯的微观权力技术结合起来,通过将后结构主义与批判理论结合起来而创造性地进行了自身的理论建构。

(3)时空的重组——现代性之社会结构的转型

时空关系的变化推动了现代性从沉重的、固态的现代性到轻快的、液态的现代性的转变。鲍曼将这一转变过程称为是一次比资本主义和现代性来临更为激进、更具深远影响的新的起点。这种结构的转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空间丧失了它存在的优势地位;

②资本与劳动力的分离;

③权力与政治的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