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655社会学理论与社会保障理论之西方社会学理论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学的任务

【答案】社会学的首要任务之一在于最终使处于各种群体之中的人们更好地理解自身和他人。人类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其行为方式绝大多数来自于习得以及代际之间知识传承的重要性,因此,增进取向手段就成了社会科学的一项基本任务。社会学家要努力帮助处于型构中的人们获得自己的行动“地图”,提供可能性的概貌。这还得要等待他们自已的实际行动去检验。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以精确度量每一个独立个人为预设前提的问卷调查,即使可能揭示了整个过程结构的一些整体性特征,也存在一些根本的问题。

2. 社会团结

【答案】社会团结是指把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纽带,是一种建立在共同情感、道德、信仰或价值观基础上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以结合或吸引为特征的联系状态。“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这一范畴是涂尔干用来研究社会团结的主要划分方法。

3. 第一次现代性

【答案】第一次现代性用来描述以民族国家社会为基础的现代性,其中社会关系、网络、共同体主要是从地域意义上来理解的。第一次现代性的典型特征体现为集体的生活方式、进步、可控制性、充分就业和对自然的开发。用于分析第一次现代性的概念框架建立在三条原则的基础上:①社会学的地域局限性,即社会学的观念及其概念都植根于民族国家这个“集装箱”之中;②服从某种既定的社会集体,个人在很大程度上都受他生活于其中的环境所决定;③进化的原则。西方社会代表了一种功能上先进的社会

4. 沟通理性

【答案】哈贝马斯对沟通行动概念的分析和普遍(形式)语用学对交往的有效性要求的分析,都是为了揭示沟通行动中所潜藏着的不同于目的——工具理性的另一种理性:反省、批判和论证的能力,即沟通理性。

①沟通理性首先是一种对话式的理性,是以主体间的平等对话为基础的。相对地,目的——工具理性是一种独白式的理性,基于个人利益的计算的理性。

②沟通理性是一种借助于更佳论据的力量进行反复论证的理性。在有效性要求受到质疑时,沟通行动的参与者能够进入理性的讨论,在讨论中,沟通双方针对受质疑的有效性要求反复讨论,

以期达成共识。相对地,目的-工具理性不必借助于理性的讨论,而是以单方面的利益的取得为标准。

二、简答题

5. 如何评价齐美尔在社会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1)齐美尔对资本主义的货币交换关系和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研究,在西方社会学发展史上具有开拓性意义。他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解释“资本主义文化精神”,虽然这一理论在本质上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格格不入的,但是也应看到他对于资本主义的严肃批判精神。如果我们将齐美尔的《货币哲学》视为对于资本主义商品交换关系的现象进行的分析,那么,它仍不失为一部杰作。

(2)齐美尔的分析有重大的缺陷,他不是直接对资本主义的工业化过程进行研究,而是通过货币等文化现象作间接的说明,其论述的中心是交换关系而不是生产关系,因此他的分析常常是含蓄的、不明确的。

(3)齐美尔由于立场和形式社会学的观点,没有能更深刻揭示这种文化矛盾的历史特征和社会本质方面的原因,最终把它归结为一种精神和心理上的矛盾,以至有时得出了一种悲观的看法,认为客观文化越是发展,人的心灵发展就会越衰退。

(4)齐美尔去世之后,他的大部分著作逐渐被人遗忘。后来在美国却受到了欢迎,齐美尔的若干著作被翻译出版,得到了广泛的宣传。美国社会学家并不是对齐美尔的抽象议论感兴趣,他们对齐美尔的兴趣主要集中在齐美尔对城市、群体变化、社会冲突和社会生态学方面的研究。

(5)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齐美尔的思想在西方社会学界重新受到重视,出版了大量研究齐美尔的著作,齐美尔的声望日隆。这主要是因为,虽然齐美尔没有创造出完整的社会学体系,但他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研究是有相当深度的。当代西方社会学许多理论观点,都可在齐美尔那里发现最早的阐述,例如符号互动理论、结构功能主义方法,特别是社会冲突理论。

6. 例举涂尔干从哪些方面论证了宗教的社会属性。

【答案】在1912年出版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涂尔干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宗教是群体生活的必然产物,是社会整合不可缺失的形式和不可替代的力量。涂尔干从以下方面论证了宗教的社会属性:

(1)任何一种群体生活都一定要形成超个体的共有经验和共同体验,当群体成员在相互刺激中对这些共有经验和共同体验产生强烈共鸣时,宗教意识或宗教观念就产生了。

(2)宗教不仅是社会的产物,而且本身就是社会,并且是对社会生活其他方面发生重要作用的社会基本活动形式。哈里•阿尔伯特把涂尔干关于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论述作了进一步概括,主要归结为四个方面:

①惩戒性。宗教通过各种仪式强迫人们接受某些行为规范,特别是要求人们信奉禁欲主义,让信徒在忍受和克制中适应社会。

②凝聚性。宗教以各种活动来引起人们的共同感受和共同体验,使大家形成强烈的群体意识,围绕某种共同的价值追求而保持整体关系。

③激发性。各种宗教典礼能够使群体成员形成激动和兴奋的情绪,宗教理想和宗教原则于其中被坚持和传续。

④振作性。宗教说教可以唤起特有的直接而又神秘、热烈而又郑重的宗教氛围,社会成员于其中可产生情感的激荡和心灵的震撼。

(3)涂尔干最重视的是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整合作用,这与他把社会团结作为社会学研究主题是一致的。宗教在新的群体经验中,将产生其它文化形式或社会活动形式所取代不了的团结社会成员、稳定社会秩序的整合功能。

(4)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学包含一些精辟的、富有启发性的见解,但他在研究宗教的过程中,也不适当地夸大了宗教的作用,有历史唯心论的嫌疑。由于他过于强调宗教的社会性,结果是否定了宗教中的神,却把社会当作神,甚至将宗教和社会等同起来,结果模糊了神圣宗教与社会现实的差别,把所有具有神圣性的东西都视作宗教,导引出宗教永不消亡的结论。

7. 哈贝马斯是怎样论述“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的?

【答案】生活世界的殖民化是指原本属于私人领域和公共空间的非市场和非商品化的活动,给市场机制和科层化的权力侵蚀了。

(1)背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秩序越来越不被一个简单和呆板的生活领域来事先假定,而是变得日益复杂,人类似乎很难再像过去那样每件事都只靠自己的判断来解决了。于是产生了现代社会的悖论:

①个人的理性认知能力和自主性的增加;

②导致系统对个人的制约也日益显著,使现代社会里的生活世界受制于系统,最终变成了系统的殖民地,即出现了“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2)机制:在现代社会,体制的理性化主要是在市场和国家机关的范围内。制约人的行为的主要手段是金钱与权力。为达到有效率的运作,市场以金钱来调节和制约人的行为,国家机关则通过权力来影响人的行为。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金钱与权力的制约机制逐渐渗透到其他活动中。人们以金钱和权力作为沟通的媒介,对待周围的人和物采取像商品一样的态度,只重感性上的取舍,不作深层的反思和讨论。这样,人们逐渐习惯于把周围的环境,包括其他人在内,都当作一种达到个人目的的工具或手段。即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2)结果:虽然出现了生活世界的殖民化,但哈贝马斯认为,并不能由此就对人类的前景悲观失望。他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沟通的合理化”,也就是让对话主体之间在没有任何内外强制力的情况下进行真诚的对话,在达致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沟通。

三、论述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