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858社会学研究方法和分支学科研究方法之西方社会学理论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文化社会学
【答案】文化社会学是指通过对社会结构文化的分析,是齐美尔提出来的,揭示和剖析资本主义文化的内在矛盾和文化危机,即文化悲剧。这种文化悲剧根基于主观文化和客观文化的区分。两种区分是:①主观文化,即“个体文化”,是指行为者生产、吸收和控制各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是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体现;②客观文化是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如宗教、哲学等。这些因素外在于个体,但却影响着个体生活的每一个方面。
2. 社会团结
【答案】社会团结是指把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纽带,是一种建立在共同情感、道德、信仰或价值观基础上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以结合或吸引为特征的联系状态。“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这一范畴是涂尔干用来研究社会团结的主要划分方法。
3. 法人行动者/法人行动者(科尔曼)
【答案】科尔曼所说的“法人行动者”是指自然人行动者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在一定条件下与其他行动者在委托——代理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新的行动单位,它同自然人行动者一样具有自己的资源、利益、权利、义务和责任,其行动的目的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科尔曼认为,现代社会所发生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原始的社会组织正逐渐被人工创建的、有目的的各种社会组织所代替。这些新的社会组织已经和自然人一起构成社会的基本行动单位,科尔曼称之为“法人行动者”。在现代社会,企业、学校、行政部门、社会团体等等社会组织都是科尔曼所说的“法人行动者”。
4. 反常分工
【答案】反常分工是指并非任何形式的社会分工都具有加强或更新社会团结的功能。如果社会分工在破坏传统的机械团结的同时,没能创造出新的社会联结形式,就会引起社会动荡,那么,这种分工就是反常分工。
二、简答题
5. 布迪厄使用“惯习”概念来表述什么?有哪三方面的意图?
【答案】(1)“惯习”是一个传统的哲学概念,最早出现于中世纪亚里士多德道德哲学的阐释中,是指美德气质,包含了行为的客观表现以及内在的道德意识状态。但布迪厄对这个概念加以改造,用以表述人类实践深层的社会结构与认知结构。
(2)布迪厄运用惯习这个概念,有三个方面的意图:
①试图展示实践是如何从社会中构建出来,同时又怎样构建社会;
②试图展现客观的物质条件、人们的认知结构以及人们的身体本身是怎样相互构建出来的; ③试图展现人类社会的历史、现实和未来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通过这几个方面,他企图弥合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心智结构与社会结构之间的鸿沟,在一定程度上,他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6. 《论自杀》一书为什么被称为实证社会学研究的范例?
【答案】《论自杀》一书被列为实证社会学的经典著作,被称为实证社会学研究的范例,这是因为:
(1)涂尔干的《论自杀》之所以在社会学史上占有里程碑式的重要地位,不仅仅是因为它在经验层次上验证、深化和发展了他的社会学基本理论,更主要的是因为这一研究体现了实证社会学的基本精神,在发展实证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2)涂尔干的自杀研究是证明孔德实证思想的开拓性尝试。涂尔干把发展理论同经验分析结合起来,是社会学史上第一个通过对来自实际生活的资料进行系统整理、比较、计算、分析来建立社会学理论的社会学家,为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的结合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3)《论自杀》表明,在社会现象的研究领域,建立与自然科学相类似的那种既可解释实际资料,又要接受实际资料检验的实证科学理论是可能的。
(4)在方法上,涂尔干自觉运用了他所确立的假设——预测——检验的基本研究步骤。尽管他所使用的统计技术在今天看来有些粗糙,但他自觉将定量分析引进社会学研究,不仅为社会学定量分析开创了先例,而且也推动了现代社会统计方法的发展。
7. 齐美尔的冲突思想对后来的冲突理论的发展有何贡献?
【答案】齐美尔关于社会冲突的思想,被认为是西方社会学理论中的一个新的转折:
(1)齐美尔对社会冲突积极作用的肯定与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社会生活中辩证因素的认识,因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社会冲突理论观点的出现,在实质上是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尖锐化现象的反映。但是在齐美尔时代,社会冲突现象在西方社会学中刚刚开始有所反映。
(2)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西方社会多种矛盾在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开始逐步激化,冲突理论已成为西方社会学中的主要流派之一。现代冲突理论的主要倡导者、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科塞直接吸收了齐美尔的有关思想。
三、论述题
8. 试述哈贝马斯的行动类型理论。
【答案】哈贝马斯的行动类型理论:
(1)沟通行动的概念与特征
①哈贝马斯认为,沟通行动是指至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间以语言或符号为媒介,以言语的有效性要求为基础,以达到相互理解为目的,在意见一致基础上遵循规范而进行的,被合法调节的、使社会达到统一并实现个人同一性与社会化相统一的合作化的、合理的内在活动,是一种潜在的解放力,而不是一种禁锢力。由此可见,沟通行动具有特定的条件和目的,不同于一般的社会行动。
②哈贝马斯把所有的社会行动区分为四种不同类型:目的性行动、规范调节的行动、戏剧式行动和沟通行动。
a. 目的性行动指行动者通过选择一定的有效手段,并以适当的方式运用这种手段,而实现某种目的的行动,这种行动主要考虑作为可操控对象的“客观的或外在的世界”。
b. 规范调节的行动是社会集团成员根据共同价值和规范调节的行动,主要对应于以规范、价值观和其他被社会认可了的期望为内容的“社会世界”。
c. 戏剧式行动是指行动者在公共场合有意识地展示自己主观情感、品质、愿望等主观性的行动,它既与“主观世界”相适应,也与“客观世界”相适应;
d. 沟通行动是主体间以语言符号为媒介而建立起一种理解和认同的活动。沟通行动同时涉及“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各项内容。总之,沟通行动实质上是行为主体之间以语言为媒介,通过没有任何强制性的诚实对话而达到共识与和谐的行为。
(2)沟通行动的实现
沟通行动得以实现的手段和媒介是语言。要成功实现沟通,沟通行动的参与者必须使用能让所有的参与者都能明白的语言。在其“普遍语用学”理论中,哈贝马斯指出,沟通参与者在沟通过程中的语言使用行为必须满足下述四项有效性要求:
①可领会性要求:言说者必须选择一个可领会的表达以便说者和听者能够相互理解。
②真实性要求:言说者必须有提供一个真实陈述的意向,以便听者能分享说者的知识。
③真诚性要求:言说者必须真诚地表达他的意向以便听者能相信说者的话语(能信任他)。 ④正确性要求:言说者必须选择一种本身是正确的话语,以便听者能够接受,从而使言说者和听者能在以公认的规范为背景的话语中达到认同。
这四种基本有效性要求是沟通行动得以实现的决定性前提,它们集中到一点,便是合乎理性的要求。
(3)沟通行动与生活世界
在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中,生活世界与沟通行动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
①生活世界是沟通行动得以实现的背景和前提。哈贝马斯认为,沟通参与者之所以能够进行没有制约的沟通和诚实对话,并达成相互理解与共识,主要是因为每人都拥有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是共同拥有一组庞大而“并不明确的”背景资料和知识作为指导,并使得沟通成为可能。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