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海南大学农村社会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我国农村扶贫经历了哪些阶段?各阶段又有什么特点?
【答案】(1)我国农村扶贫经历了救济型扶贫、开发型扶贫和文化型扶贫三个阶段„
(2)各阶段的特点如下:
①救济型扶贫
运用补贴计划和社会安全保障体系,对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或不利的宏观经济条件的冲击而缺乏劳动能力的个人和家庭进行救助,是一个“输血”的过程。
②开发型扶贫
以鼓励贫困者自力更生、奋斗致富为宗旨,帮助贫困者了解市场信息,学习科技技能,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中心是帮助贫困人口形成自我发展的条件,并以此作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基础;它是一个“造血”的过程。
③文化型扶贫
直接以贫困主体——“人”为对象,以文化为载体,通过文化科技的注入与辐射来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通过民主选举干部和实行村民自治来改善干群关系,增强干部服务意识和人民群众主人翁责任感,从而发挥他们的主动精神,以此重新构造贫困地区经济社会良性运行的新机制。
2. 怎样做好农村人文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答案】(1)开发、利用
“开发”是指人文资源的连续不断的“创作”。人文资源有的时候是有形的,有的时候是无形的。若是前者,就需要加以修缮和保护,不排除作适当的和局部的“创作”。若是后者,就是一个从零开始的“创作”。如何“创作”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在这个人文资源的“创作”过程中,从表面上看是“复古”,实际就是“创新”,并且,这种“创作”过程是一个多次反复的“创作”。
(2)保护
农村人文资源相对来说要比普通资源更为珍贵,更为稀少,如果使用不当,遭到毁坏的可能性极高。农村人文资源作为一种客体存在,即使没有被破坏,也有可能自然消亡。妥善地保护农村人文资源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农村人文资源。
3. 论述城乡一体化制度创新的重要意义。
【答案】城乡一体化制度创新的重要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一体化的制度创新是消除城乡融合过程中的制度障碍;
(2)设置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新制度,替代旧制度对各方面因素进行激励,以求各种资源
的效率调整到最佳状态;
(3)当新的制度中又出现不利于城乡一体化的制度因素时,应及时予以调整,继续推进制度创新迈向更高阶段;
(4)任何国家走向城乡一体化的进程都同时又是一个制度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旧有的阻碍城镇化的制度逐渐瓦解,而新生的促进城镇化的制度不断涌现;
(5)—种有效的供给激励的制度安排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有效率的制度安排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而无效率的制度安排则会抑制或阻碍经济发展,制度创新就是力求消解无效率的制度安排,创制有效率的制度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即使在不改变其他因素的基础上也同样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因此,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制度创新对于我国整个城镇化进程有着重要意义。
4. 试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略全面实施的意义。
【答案】“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略全面实施的意义有:
(1)“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略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以工业化为主线启动其经济发展的,但是快速的工业化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该观点强调结构调整、粮食政策、粮食保障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宏观领域问题,主张工业要为农业的发展提供辅助,工业反哺农业。日本经济学家速水佑次郎认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份额持续下降,政府应该逐步加大对农业的保护力度,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有选择地发展适应需求结构变化的农产品生产。
(2)国外学者在工业化初期主张重工轻农,把工业发展等同于经济发展,认为工业化既是经济发展的主题,也是发展中国家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主要途径,把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看做是消极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他们重新定位了农业在工业化过程中的地位,强调工业与农业的平衡发展。在工业化后期,他们再次强调农业发展并主张工业反哺农业。
(3)国外城乡关系相关理论认为在工业化初期农业支持工业是必然的,但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工农业平衡发展乃至工业反哺农业也是必然的。
二、论述题
5. 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特色”体现哪些方面?
【答案】在我国,城镇化是针对具体国情选择的一条城市化道路,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下,分阶段、多层次解决我国农村人地关系矛盾,缓解城乡二元对立,以达到城乡一体的城市化过程。
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特色”体现在:
(1)在我国农村城镇化实践中,最重要的是使各层次的市镇都发挥其最大优势,在不同层面产生良性影响。因此,在承认城市和中心市镇关键作用基础上,强调“小城镇”重要性的观点长期在我国农村城镇化道路选择的讨论和实践中占主导地位,这主要与我国国情相关。
(2)我国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基本方向不是把人口过早集中到城市,而是在农村发展小城镇,起到适当的承接作用。小城镇在连接城乡、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优势。由于小城镇易
于建设,可以规模化,只要每个城镇吸纳少量农村居民,在全国来说,可解决的剩余劳动力就会远超出大城市。
(3)中国的城镇化道路应当坚持大中小城市并举和农村城镇共同发展的方向。在现有市镇的基础上,以内涵发展为基本出路,构建“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乡村”网络体系,组合成“形散实聚”的城市群似乎更符合我国目前的国情。
6. 请从户籍制度的产生及其历史变革的角度,审视户籍制度的功能及其对于农村社会流动的制约。
【答案】户籍制度是我国一项重要且影响深远的制度,其在不同阶段也具有不同的内容。以下将从户籍制度的产生极其历史变革的角度,来审视户籍制度的功能及其对于农村社会流动的制约。
(1)户籍制度的功能
户籍制度是一项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中国历史上的户籍制度是与土地直接联系的,以家庭、家族、宗族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现代户籍制度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一套以户为单位、以人为对象的户口管理制度,是当代中国“城乡分策”的核心制度,使宪法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政策在现实中没有得到实现。户籍制度反映的本质是是一种社会阶层或者说是社会结构的划分。
当代中国户籍制度的功能和作用包括:
①户籍制度社会治安管理功能。公安机关负责户籍的登记和管理,对于维护新生的政权和社会秩序起了积极作用。
②户籍制度统计人口信息功能。确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等登记制度,才能统计真实的人口信息,才能为正确制定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提供准确的人口信息。但是我国各地政府在统计人均GDP 时,都不把本地的流动人口纳入到当地的经济体系内,因此当地的人均GDP 都被放大了。
@证明公民身份的功能。户籍就是政府职能部门对所管辖人口的出生、死亡、迁徙、婚姻等状况进行登记和相关管理。
中国的户籍制度在上世纪50年代为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的新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对社会安定有很大贡献;另一方面又阻碍了社会的正常发展,是一项不合理、不公平有违反了宪法精神的制度。
(2)户籍制度对于农村社会流动的制约
①二元户籍制度导致了具有本地户口的劳动力与非本地户口的劳动力之问的分割。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定居式地向城市转移,农村劳动力无法有效地从生产率低的农业部门真正融人到城市化过程中去,造成城乡分割,使农村人口负担过重的状况无法改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使得这种劳动力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需求越来越显著,而户籍制度己成为阻碍劳动力要素流动的主要原因。
②二元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民的流动选择自由。城市中的大多数非农职业以本地户口或者非农户口等为先决条件,这使得农民难以实现向其他职业的代内流动,. 其子女也难以跳出农业户口所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