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南农业大学农村社会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简答题

1. 怎样理解农民价值观念的二重性?农民价值观念更新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1)农民价值观念的二重性

中国农民的传统价值观念存在二重性,主要表现在:

①务实思想和狭隘的功利观念。

②家庭主义和个性的压抑。

③坚忍不拔的进取精神和安贫乐道的保守心理。

④眷恋故土情感和自我封闭观念。

⑤强调人际和谐和轻视竞争。

⑥均平思想与特权理念共存一体。

⑦重义轻利与追求功义并存。

(2)农民价值观念更新的意义

①开放观念。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也开启了农村封闭的大门。走出去,请进来,双向交流,为农民开办了一所所多元化的社会经济大学,农民在坎坷中摸索、学习,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自身素质。

②市场观念。在农村产业结构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把市场经济引入农村生产活动,开拓了国内国际市场,并赢得了市场。

③竞争观念。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竞争意识明显地增强了。

④信息观念。与市场、竞争观念相伴随,农民的信息观念逐步确立。

2. 文化下乡有什么意义?

【答案】文化下乡是指城市有组织地将图书、报刊、戏曲、电影、电视等送下乡,结合农村实际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

文化下乡的意义体现为:

无论是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还是农民的致富,都离不开文化的哺育和支撑,因此,新农村建设要抓住农村走向现代文明的薄弱环节,深入了解农民的所思所想,把“三下乡”活动同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结合起来,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同解决农民生产生活困难、改进生活方式结合起来。“三下乡”活动如今已成为工业反晡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有效形式,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密切党同农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载体。

3. 农业的性质是什么?农业生产有什么特性?

【答案】(1)农业的性质

①农业是社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部门,农业是通过人类劳动去实现植物和动物的再生产,来获得物质资料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②农业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一切生产活动得以进行的起点。

(2)农业生产的特性

①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相互交织,是农业生产最根本的特点。

a. 土地是农业生产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b. 农业生产在广大的空间进行,具有较大的分散性;

c. 农业生产周期长,劳动时间与生产时间不一致,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有强烈的季节性; d. 一些农产品既是农业生产的最终成果,又是重新投入再生产过程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双重性。

②农业不仅在生产上有其自然特点,而且在经济关系上也有其社会特点。

4. 乡村建设运动对当前农村教育有什么启示?

【答案】乡村建设运动对当前农村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

(1)从多方面入手发展农村教育,包括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等,针对性的解决农村各方面的问题,做到全而不漏。

(2)提倡农村平民教育观,抛弃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给予每一个人同等的受教育权利。

(3)坚持“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将理论学习与实习相结合,并且以“做”为中心,深入实地进行实践教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论述题

5. 为什么国家三令五申,农民负担仍然过重?

【答案】农民负担仍然过重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农民负担的内容已由“税”转化为乡村组织运转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和农村公益事业维持费。

当前我国农民负担已不再是农业税、特产税、屠宰税、农业附加税等内容,而是乡村组织运转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和农村公益事业维持费。这些是涉及农村公共利益所需费用,但是也为乡村干部以新农村建设为名,以农村公共利益为名,加重农民负担找到了借口。

农民负担的形式主要从“征收”转变为“一事一议”筹资筹劳。

当前农民负担的形式不再是征收的方式,而是采用“一事一议”的筹资筹劳力式。

乡村债务负担严重,农民负担而临强大的反弹压力。

乡村负债严重,不仅旧债无力偿还,而且新债务还在不断地增加,这些不但攀升的乡村债务很容易转化为农民负担。

“三乱”现象屡禁不止。

近年来,普遍存在着不经过审批手续而向农民强加费用的“三乱”现象(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且屡禁不止,这些都是压在农民身上的大山。

总之,由于上述种种原因,现阶段农民负担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具体包括:

农民负担的增幅超过了农民纯收入的増幅,且居高不下。

农民的合理负担分配不均:

地区之间的不平衡。经济落后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民负担相对较重,因为这些地区农业省份相对集中,第二、三产业部门不发达,地方政府常以加大对农民的提留和统筹来调节社区经济收入分配。

从事不同产业的农民发展不平衡,低收入阶层农民负担较重,尤其是负担按田亩计算时,这种差异更明显。

6. 费孝通的农村工业化思想是什么?

【答案】费孝通早期的农村工业化观主要有:

(1)中国社会的根本精神是一个乡土社会。

(2)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从中国现在的生产技术和分配方式来说,出路一是积极发展工业,二是消极地节制生育。

(3)中国乡村中的工业是农村经济的必要部分,农业和工业相辅相助,构成了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

(4)中国的乡土工业包括这样几个要素:

①一个农家可以不必放弃他们的农业而参加工业;

②乡土工业的地点分散在乡村里或乡村附近;

③乡土工业的所有权属于参加这工业的农民;

④乡土工业的原料主要是农民自供的;

⑤最主要的是乡土工业所得到的收益能最广地分配给农民。

(5)中国乡土工业有两种基本形式:

①家庭工业,其基础是农业里的剩余劳力;

②作坊工业,基础是农业里累积下来的资本。作坊工业在传统经济中是资本主义的萌芽。

(6)分散在乡村的工业在现在技术的应用上有它的限制,要引用机器和科学技术,采取合作方式。

(7)主张就地推广小型工业到乡村里去的出发点是“为了这三万万几千万的农民着想”。由此可以实现在民生上是东方式的小康生活。

(8)国际投资,不论是私人的或是国家的,必然有政治性的条件,在中国工业化的过程中,我们固然盼望国际的协助,但是决不能把国际投资作为必须的条件。

(9)手工业中人和工具的关系是:人是主,工具是客。主客之间充满着伙伴精神。人和物是相成的,人在物里完成他的生活。

(10)从农业到工业——中国工业化的要义是在把一辈子本来农业的人变成工业的人。 改革开放后,费孝通继续农村工业化的研究,追踪农村工业化的发展。费孝通晚期的农村工业化观主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