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京财经大学公共决策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政策终结有哪些形式?
【答案】(1)政策终结的概念
政策终结是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或项目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中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或项目的一种政治(或政策)行为。
(2)一般而言,政策终结的主要形式有如下六种:
①政策废止。指直截了当地宣布一项政策的废止。政府根据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式的发展变化,不定期地清理、废止大量不合时宜、过时了的政策。
②政策替代。指新政策代替旧政策,但所面对的问题不变,所要满足的要求不变。新政策对旧政策的补正、修正。目的是更好地解决旧政策所没有解决好的问题,以充分实现政策的目标。
③政策合并。指旧政策虽然被终止了,但政策要实现的功能并没有取消,而是将其合并到其他政策中去。合并政策有两种情况:a. 将原有的政策内容合并到现有的政策中,作为现有政策的一部分; b. 将多个旧政策加以调整,合并成一个新政策。
④政策分解。指将旧政策的内容按照一定的原则分解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各自形成一项新政策。这有利于执行者明确政策目标,提高执行效率。
⑤政策缩减。指采用渐进的方式对政策进行终结,以缓冲政策终结带来的巨大冲击,逐步协调好各方关系,减少损失。主要表现形式有:缩小对政策的资源投入,减小实施范围,放松对政策执行的控制等。另外一种方式是,把政策中过时的部分废除,而保留原来政策中合理的部分。
⑥政策的法律化。指一项经过长期实行有效的政策,为了提高其权威性和强制力,经过立法机关和授权立法的行政机关审议通过,上升为法律或行政法规。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政策终结。
2. 什么是经济可行性? 如何进行经济可行性比较?
【答案】(1)经济可行性是指一项政策方案的执行能获得财经资源的充分支持,又指力一案或项目的执行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经济效益或效率,它主要测量方案或项目的成本和收益(效益)。从经济可行性方面来考虑,某一项政策方案或项目,只有利益超过成本或至少利益等于成本时,才是经济上可行的。或者说,只有一个方案或项目的利益的值大于或者等于成本的值时,才是经济上可行的。
(2)经济可行性的比较
经济可行性的具体标准有投入产出之比、生产力或效率、盈利率或获利性。如果一项政策的所有成本和收益都可货币化,那么,就可进行以下几种不同类型的评估:
①可以对政策进行单独的经济可行性评估。决策者使用一些诸如收益率的度量标准来决定接受该方案的决定是否可取。
②可以将该政策与其他完全实现了货币化的政策对照评估,并通过运用货币化收益与成本之间的差异,或者二者的比率,来选定最有利的政策。
第二种可货币化的评估类型再分为涉及目标相同的计划和政策评估以及涉及口标各异的计划或政策评估。一项政策的成本和收益的另一个特性是它们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经济可行性的评估有两个基本方法,即成本—效益分析和成本一效能分析。
3. 简述公共政策的政治性与公共性。
【答案】(1)公共政策的政治性
作为政治系统运行重要环节的公共政策,必然服从于和服务于政治系统中公共权力所规定的意志、利益、任务和目标,这就是公共政策的政治性特征。政治系统是掌握社会公共权力的组织与机构,政府制定、执行公共政策的权力是由政治系统通过合法的途径授予的。因此,政府部门和社会公共机构制定与实施的任何政策都必须维护和巩固现行的政治统治。
公共政策的政治性在阶级社会中有时又表现为阶级性。当政治系统中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与其他处于被统治地位的阶级的矛盾具有对抗性质时,政治性就表现为强烈的阶级性; 而当二者的矛盾属十非对抗性时,政治性中的阶级性就不太强烈。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还存在阶级,但不是任何时候、任何政治现象都带有阶级斗争的内容。因此,作为政治系统运行主要内容的公共政策也不全是具有阶级性的。
(2)公共政策的公共性
与公共政策政治性相对应的特性是其公共性。日本公共政策学者药师寺泰藏认为,“‘公共政策’的意思与其字面意思相同,即为‘公共’而制定的‘政策”,。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统、政府等公共部门进行社会公共管理,维护社会公正,协调公众利益,确保社会稳定发展的措施与手段。因此,公共政策必须立足于整个社会发展,从全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公共利益出发制定和实施各种行为规范。离开了公共性,公共政策就有可能变为某些个人、团体、阶层谋取私利的下具。
(3)公共政策的政治性与公共性既有一致的一面,也有相互矛盾的一面。当政治系统中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政党,以及贯彻统治阶级意志的政府所具有的特殊利益与它们所代表的社会公众的利益一致时,政策的政治性与公共性就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但是,当政治上、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取得执政地位的政党,以及由它们推选的代表组成的政府,所具有的利益与社会绝大部分公众的利益不相一致、甚至发生冲突时,政策的政治性与公共性就会相互矛盾。
4. 如何对政策问题加以分类?
【答案】政策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加以分类;
(1)琼斯从政策问题的实质内容着手,将政策问题分成三类
①外交: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个别的或联盟的);
②国防:美国军事,对其他国家的军事援助、军备控制;
③国内:人力资源(包括保健、教育、福利、职业培训),物理的和自然的资源(包括环境、能源、交通、住房、农业、科学、技术),民权,社会控制(包括加强法制、药物控制、社区支持
等),经济控制,政府组织,税收,对州和地方的资金援助,政府开支等。
(2)邓恩根据米特洛夫和萨伽斯蒂的观点将政策问题分成三类
①结构良好的问题,是指那些包含了一个或几个决策者或少数几个备选力一案的问题。效用(价值)反映了目标的共识,这些目标可以根据决策者的偏好来加以明确地排列。每个备选方案的结果或者已知是完全的确定性,或者是在可能出现错误的可接受边际范围内(风险)。典型的结构良好的问题是完全可以由计算程序化的问题。这种问题的所有结果可预先加以程序化。
②结构适中的问题,是指那些包含一个或几个决策者和相对有限数量备选方案的问题。效应(价值)也反映了在清楚排列的目标上的共识。然而,备选方案的结果既不是确定的或是在可接受的错误的边际范围内可计算的(风险的)。它们是不确定的,即错误的概率是全然不能估计的。这类问题的典型是政策模拟或博弈。
③结构不良的问题,是指那些典型地包含了许多不同决策者,其效用(价值)或者未知或不可能一致地加以排列的问题。结构不良的问题的主要特征是各种竞争着的目标的冲突。政策备选方案及其结果可能是未知的,因此,风险或不确定性的估计是不可能的。选择的问题并不是揭示己知的决定了的关系,或计算与政策备选方案相联系的风险或不确定性,而是定义问题的性质。结构不良问题的典型是那些完全非传递的决策问题,即那些不能选择单一的、优于其他所有备选方案的方案的问题。
二、论述题
5. 结合实际,论述政策范式变化过程。
【答案】(1)政策范式变化
在政策变化模式中,公共政策这个共同体所持有的“政策范式”,诸如关于社会问题的性质及其解决办法,政策所具有的方向、目标及其所赖以生成的价值观、信念、意识形态等发生转变,而引起这种变化往往是社会学习过程。范式变化表现为政策连续性的中断,或政策渐进过程的中断。
根据政策分析学者的观点,一个政策范式是与政策活动者紧密相关的智力构造,它本质上是相关的政策公共政策活动者所持有的一系列知识、经验、观念。例如,那些经济政策制定者中的凯恩斯主义学说、制度主义学说、货币主义学说等,这些既有的或正在形成中的知识与观念塑造了政策制定者所要追求的广泛的目标,他们所能感知问题的方式,他们针对问题进行思维的类型,他们所会考虑采用的解决问题办法的种类等。
(2)政策范式变化的过程
①范式稳定性阶段。在这一阶段,居于主导地位的正统被制度化,并进行政策调整。
②反常的积累阶段。在这一阶段,与现存正统不相适应或相矛盾的现象出现,或者是现实世界的发展超越了正统所能解释的范围。
③实验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努力扩展现有的范式,以说明反常。
④权威的破灭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对官员和专家失去信任,新的参与者向现有的范式挑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