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东财经大学财政学综合(含财税理论、公共经济理论)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述研究财政职能的基本思路。
【答案】财政是政府的一种经济行为,是履行和实现政府经济职能的手段,所以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分析和研究财政在履行和实现政府经济职能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财政履行和实现政府经济职能的特殊机制和手段。
(1)财政职能是指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功能,只要存在政府和财政,这种功能就不会消失。财政职能要说明的是财政同其他经济活动和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而不在于罗列或说明财政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财政职能是对财政工作的理论抽象和概括,反过来又对财政工作起理论指导作用。概括财政职能的意义,就在于使广大财政工作者从繁杂的具体工作中解脱出来,开阔视野,从本职工作出发,总揽全局,摆正财政工作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充分发挥财政工作应有的作用。
(2)政府与市场关系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或者说是经济体制转轨中的基本问题,所以政府与市场关系是重新认识财政概念的基本立足点,同样也是分析财政职能的基本立足点。需要明确以下三点:
①从总的方面说,政府与市场的某些经济职能是相同的,如配置资源和收入分配是两者共同的基本职能,只是由于两者的运行机制不同,在实现同一职能中的适用领域、作用方式、经济效应方面就有所不同。
②市场失灵才存在政府介入或干预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同样政府也存在失效和缺陷,财政作为政府干预的主要手段,可能产生正效应,也可能产生负效应,即不仅无助于弥补市场失灵,甚至会干扰市场的正常秩序,给国民经济带来效率损失。
③财政学关心的问题是如何界定各自的最适领域和最佳结合方式,最终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最优结合。
(3)经济学在研究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决定及分配时采取部门法,将整个国民经济分为政府、企业、家庭和对外四个部门,研究财政同其他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也就是研究政府、企
业、家庭和对外之间的关系。因而从四个部门的相互关系出发,也是分析财政职能的另一种思路。
财政涉及微观的个量,也涉及宏观的总量,财政学是采取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政府同其他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这里既含有作为经济活动的量的关系,也含有由量的关系所体现的利益关系。
2. 分析增值税“扩围”的必要性和前景。
【答案】(1)增值税扩围的必要性
增值税转型改革后,我国增值税改革的进程并没有完结。现行增值税制仍存在征收范围不规范、征收链条不完整等诸多问题,扩大增值税征税范围(简称“扩围”)将是进一步完善增值税制度的必然选择。
我国现行增值税征税范围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货物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而销售小动产、转让无形资产以及除加工、修理修配以外的其他劳务不在增值税征税范围之内,从而形成了不同行业分别属于不同的流转税征收区域,从制度上人为地造成增值税抵扣链条割裂,划分范围复杂,税负失衡,也加大了征管难度。
从增值税理论来说,增值税必须兼备征收范围广泛和统一的特点,才能保证税负公平、有效发挥本身具有的增加税收收入和税收中性的功能; 增值税征税范围覆盖经济活动各个领域,才能形成一个连接紧密、环环紧扣的链条,链条中的各个环节形成足额抵扣的相互稽核、相互制约的机制。
(2)增值税扩围的前景
理想的增值税征收范围应包括所有创造和实现增值额的领域,从横向看,应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能源交通运输业、商业和劳务等各行各业,甚至应将与生产经营和人民生活都有一定关联度的行业,如金融保险、邮政电信也最终纳入增值税征税范围。从纵向看,应涵盖原材料、加工、批发、零售、仓储等所有环节。
但是,增值税是我国当前财政收入的第一大税,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大,涉及面十分广泛,因而必须审慎分析和应对增值税“扩围”可能带来的负效应,稳妥地、有步骤地实施:
①“扩围”将消除或减弱增值税与营业税的重复征税,是一项减税措施,有利于刺激投资和经济增长,但在宏观上必须避免税收收入的骤减和投资增长的结构失调。
②作为当前地方主体税种的营业税消失了,为了弥补因营业税消失而减少的地方财政收入,要求在增值税“扩围”的同时必须加强以财产税为主的地方税种建设,并调整分税制和转移支付制度,也就是说,处理好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是增值税“扩围”改革的前提。
3. 试述财政必须介入“三农”的理由。
【答案】财政对“三农”的投入是一个综合性项目,其中既含有经常性支出,也含有投资性支出,既具有一般性,也具有我国的特殊性。
(1)财政借入“三农”的一般性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是履行政府弥补“市场失灵”的功能,提供那些市场不能满足的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这是财政对“三农”投入的一般特点。
对农业和农村来说,政府主要是提供以农田水利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和农民急需的生活设施建设、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环境保护、义务教育、技能培训、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等。
(2)我国的“三农”投入的特殊性
①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率和收益率低下,自身难以产生满足自身发展的积累。农业是一个特殊
的生产部门。
a. 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受气候条件及其他诸多条件的影响,不仅波动大,而且具有明显的周期性;
b. 农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小,需求是相对稳定的。以相对稳定的需求和不规则波动的供给为特点的农产品供求关系,会使农业部门的生产条件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而这种不稳定,很难依靠自身的力量通过市场加以克服,进而又会强烈地冲击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
②我国己进入以下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从长远看,下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是建立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增长机制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后,城市面貌大为改观,而农村的基础设施、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发展严重滞后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协调城乡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以农民为主导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只能由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综上所述,财政必须介入“三农”。
4. 试述政府必须介入医疗卫生事业的理由,思考介入的范围。
【答案】(1)政府必须介入医疗卫生事业的理由
市场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作用存在着广泛的缺陷,为政府在这一领域发挥作用提供了潜在的理论依据,其中公共卫生被认为是典型的事例。政府介入公共卫生有三个理由。
①公共卫生领域集中地存在着具有外部效应的纯公共物品,如安全饮用水提供、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的防范、病菌传播媒介的控制以及免疫、营养、计划生育的信息免费服务等,由于这些物品具有明显的非排他性,即不能排除不付费者享用这种服务的利益,因而私人根本不会提供或者不会充分提供。
②为公平的收入分配提供前提。市场是以个人对劳动和资本贡献的大小来分配收入,而劳动的贡献是以个人的健康为前提,在市场规则下,低收入者自身难以抵御卫生条件差和疾病风险的侵袭,往往会陷入“贫困的循环”,政府的介入就是将卫生保健视为是一种人人应有的权利,保障人人健康劳动,缓解或消除因收入差距可能对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
③弥补商业保险的缺陷。疾病的风险是最难以确知的,在私人市场上,人们化解风险的方法是购买商业保险,但商业保险的趋利性必然产生“逆向选择”,即选择低风险的保险对象,而政府的公共卫生服务带有社会保险的性质,让疾病的社会风险在更大的范围内由政府承担,高风险者不受排斥,为劳动者提供了可靠的后盾。
(2)政府介入医疗卫生事业的范围
政府需要和能够对卫生医疗领域提供的服务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①公共卫生服务。一般意义上,公共卫生项目都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因此提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属于政府的重要职责。
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该类服务包括以下内容:计划免疫; 以学校为基础的医疗卫生服务; 计划生育和营养的信息及某些服务; 减少烟草和酒精消耗的计划; 为改善居民环境而采取的行为调控和信息服务; 防治艾滋病。就中国而言,公共卫生服务一般概括为卫生监督、健康教育、疾病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