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东农业大学财政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特惠贸易安排的种类。
【答案】特惠贸易安排是指缔约国间的贸易比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更自由的贸易安排。这种安排实际就是集团内部的成员国利用关税和非关税手段对世界其他国家进行贸易限制,而对成员国却减少限制或实现零限制的国际贸易策略。
特惠贸易安排大致有以下三种类型:
(1)自由贸易区,是指在成员国间取消关税和配额,但保留每个成员国各自对非成员国的贸易限制的地区的国家间贸易集团。成员国间一般没有限制贸易的规定,但为了防止区外进口商品通过对外关税最低的国家流入本地区,也相应设置一些特别条款。
(2)关税同盟,类似于自由贸易区,但不同的是成员国必须对非成员国采用共同的对外关税和配额。一国加入关税同盟后,其贸易格局会发生‘些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贸易创造,是指消费从高成本生产者转向低成本生产者。
②贸易转移,是指消费从关税同盟外的低成本生产者转向同盟内的高成本生产者。
(3)共同市场,是指成员国形成一个单一市场,并且像关税同盟一样,成员国间没有关税和配额,同时还有共同的对外关税和配额。但一个共同市场还包括以下特征:共同的税制结构; 管理生产、就业和贸易的共同法律、法规、制度; 劳动力、资本、原材料、产品和服务的自由流动; 成员国政府对其国内产业没有特殊待遇; 在成员国货币间实行固定汇率; 共同的宏观政策。
2. 怎样理解“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政策目标?
【答案】(1)效率和公平是判断社会经济福利是否增进的两大准则。
一方面,一个经济社会要实现效率目标。经济效率是指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无论做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受益而没有其他的人受损,也就是说当经济运行达到了高效率时,一部分人处境改善必须以另一些人处境恶化为代价。显然,效率目标意味着要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使每个社会成员的福利在其他社会成员的福利水平一定时达到最高。
另一方面,一个经济社会要追求公平目标。虽然对于什么是真正的公平人们有不同的解释,但总体上说公平目标意味着使社会收入分配状况趋向均等化。
(2)效率和公平都是对一个社会经济福利的增进不可缺少的,但两者客观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关系,很难同时实现两个目标,因此在各国的政策制定中只能以一个目标为主,兼顾另一个目标。“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更多国家的现实选择,因为这意味着虽然人们福利水平增进的速度可能是不同的,但所有社会成员的福利都可能得到增进。类似于先考虑把蛋糕做得更大,再考虑如何分配的问题,当一个蛋糕做得更大时,所有人都可能分得更多些。
3. 运用IS-LM 模型说明财政赤字的挤出效应。
【答案】IS-LM 模型中的IS 曲线和LM 曲线,在固定价格水平条件下决定总产出和利率。财政赤字的挤出效应,是指由于赤字增加了政府支出而挤出了民间支出的现象。可以运用IS-LM 模型可以分析财政赤字的挤出效应,如图所示:
图 运用IS-LM 模型分析财政赤字的经济效应
(1)当债务化融资而没有增加货币供给量时,均衡点由交点1升为交点2,将新的均衡点2
比照初始的均衡点1可以说明,由于财政赤字增加了政府支出的结果,是同时提高了产出和利率。
(2)均衡点4是原始的利率I 1和产出Y 4的均衡点,说明是在利率没有提高的条件下,由于财政赤字增加了总需求,从而扩大了货币供给量,促进了产出达到较高的Y 4水平。
(3)将均衡点1、2、4进行对比,分析由点1提高到点2和提高到点4的差别在哪里,即只提高到点2而没有提高到点4的原因是什么,当然差别和原因在于利率。均衡点2上,产出之所以只是上升到Y 2而没有达到Y 4的水平,是因为利率的提高排斥了私人或民间投资,减弱了政府支出增加的扩张效应,财政赤字产生了挤出效应。因此,Y 4与Y 2是表明财政赤字的挤出效应。至于挤出效应的规模到底有多大,即财政赤字对总产出的扩张效应在多大程度上被挤出效应抵消,在不同的情况下则有所不同。
4. 试述经济稳定和发展的含义及财政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答案】经济稳定包含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多重含义。
充分就业是指一国可就业人口的就业率达到了该国当时社会经济状况所能承受的最大比率。 物价稳定是指物价上涨幅度维持在小至于影响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范围内。
国际收支平衡指的是一国在国际经济往来中维持经常性项目收支的大体平衡,因为国际收支与国内收支是密切联系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同时意味着国内收支不平衡。
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产出的经济增长,还包括随着产出增长而带来的产出与收入结构的变化以及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文化条件的变化,表现为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比重相应下降,而制造业等的比重相应上升,随之劳动就业结构发生变化。
发展是一个通过物质生产的不断增长来全面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基本需要的概念,对发展中
国家来说,包括消除贫困、失业、文盲、疾病和收入分配不公等现象,发展的总目标就是构建和谐社会。
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财政政策是维系总供求大体平衡的重要手段。财政收支发生不平衡是可能的而且是被允许的。针对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而灵活地变动支出和税收,被称为“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2)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例如,累进税制度、失业救济金制度都明显具有这种作用。原则上说,凡是业已规定了的、当经济现象达到某一标准就必须安排的收入和支出,均具有一定的“自动稳定”作用。
(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并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发展的最优结合。
(4)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的公共需要。例如,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和平与安定的环境,加快文教的发展,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使增长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协调,避免出现某些发展中国家曾经出现的“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现象。
5. 如何评价“土地财政”问题?
【答案】(1)“土地财政”的内涵
土地出让收入是市县人民政府依据《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以土地所有者身份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所取得的收入,主要是以招标、拍卖、挂牌和协议方式出让土地取得的收入,也包括向改变土地使用条件的土地使用者依法收取的收入、划拨土地时依法收取的拆迁安置等成本性收入、依法出租土地的租金收入等。
近年土地出让收入增长较快,社会媒体将地方财政过分依赖土地出让收入的现象称为“土地财政”。“土地财政”一词体现出明显的贬义,有人则从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角度,认为土地财政的弊端越来越明显,理应退出历史舞台。当然,土地管理制度的进一步改革是应当探讨的,但当前还是应该在现行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对土地出让收入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
(2)我国土地管理方针
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贫乏,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形势严峻。一方面,我国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土地退化; 另一方面,土地利用粗放,利用率与产出率低,浪费土地的情况十分严重。因此,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以世界上最严格的措施管理土地的方针,将“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立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明确写进了《土地管理法》。
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确保我国人民生活和生产对土地特别是耕地的需求,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居民住房的土地供应是必须的,但供应土地的量是有限的,土地供应政策是以有限的土地供应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总目标。
(3)政府违规行为导致土地财政问题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