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心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非对称性社会互动

【答案】非对称性社会互动是相对于对称性社会互动而言的一种沟通和互动形式。在这种互动中,互动双方的地位、作用等不对等。其三种主要形式为:暗示、模仿与感染。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人们对接受到的某种信息,迅速无批判地加以接受,并依此而作出行为反应的过程。模仿是有意或无意地对某种刺激作出类似反应的行为方式。感染实质上是情绪的传递交流,因此相似性就成为感染的基本条件,这也是感染者的心理基础。

因为在这些互动形式中,互动双方的地位、作用是不同的,所以才有了暗示者与被暗示者、模仿者与被模仿者、感染者与被感染者之分。

二、简答题

2. 社会现实中许多规范都没有得到很好实行。试分析这一现象与各种社会影响途径之间的不同性质的联系。

【答案】社会影响是指因人际间的互动而产生态度或行为上的改变。个人接受社会影响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如群体的背景、个人之间的交往、大社会的文化环境,乃至个人所处的人为物理条件,都会对个人的行为发生种种性质不同的影响。但是,他们在行为层面上,与从众、服从和依从。社会现实中许多规范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行,它与各种社会影响途径之间不同的性质密切相关,具体如下:

(1)群体的背景

个人接受社会影响的群体背景途径,在行为层面上反映为从众。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从众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 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实际的群体和想象上假设的群体都可以导致从众行为;群体压力既可以在人们意识到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从众的行为方式具有对于个人的社会适应意义。社会规范没有很好的落实,可能是因为这些规范在整个群体的大背景下影响力都不够,群体都没有重视,甚至忽视其存在。那么群体中的成员,就不会产生从众的影响。同时,即使群体中的个别成员遵守了该规范,但是别的成员是否遵守,还受到群体的一致性、群体的规模、肯定程度与个性特征、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2)个人之间的交往

个人之间的交往作为个人接受社会影响的途径之一,虽然没有群体背景的人数多,但是其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其中服从和依从都是个人之间发生相互影响的基本方式。服从是按照他人命令行动的行为,而依从是接受他人请求而行动,使别人请求得到满足的行为。社会规范实行的过

程中,如果个人能够服从法律法规的规定或者能够接受这些规则,则易落实。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对领导或者学校老师等制定的规则不满意,内心里不是服从而是反对,这样就很难保证规则的实施。

(3)大社会的文化环境和个人所处的人为物理条件

个人接受社会影响的外在环境最大的是社会文化背景,小到个人所处的物理条件,这都是影响个人接受社会影响的途径。当规范实施时,如果和整个大的社会文化背景相符合,则人们易于去遵守,这样规范就易落实。但是当大的社会文化背景没有这种氛围,甚至都处于相反的状态时,则难以保证规范的落实。与此同时,个人本身的所处人为物理条件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人为的物理条件都不好,则个体不会很好的去落实规则。

3. 你认为自我概念与中枢神经系统可能具有怎样的联系?

【答案】就目前有关自我概念与中枢神经系统关系的研究来看,个人的自我概念与中枢神经系统可能具有密切联系,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当大脑右额叶的某个部分发生病变时,人的自我概念和性格可能发生巨大变化。美国加利福尼亚旧金山大学神经学家布鲁斯•米勒在费城美国神经病学学院会议上报告,他和同事经研究发现,位于人类大脑右额叶前部的某个区域,可能是人的自我意识中枢。

(2)米勒的研究表明,人体生物性紊乱能够破坏各种健全的自省和自我认知模式,人要保持自我意识,需要大脑右额叶正常发挥功能。虽然几个世纪以来,哲学家、作家、科学家都在无休止地谈论“自我”的概念,但直到最近人们才拥有可赖以研究“自我”的物理基础的技术。

4. 社会化过程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预防攻击行为?

【答案】攻击行为是指任何试图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一个人在某种情境下是否表现攻击行为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个体愤怒程度、个体表达愤怒的倾向以及个体是否为了他人才表现攻击行为(工具性攻击)。由此,减少攻击行为的方法包括下面几种:

(1)利用惩罚减少攻击行为

惩罚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尤其当涉及攻击的时候。一方面,人们可能会认为对一项攻击行为进行惩罚,能够减少它发生的频率;但从另一方面来讲,既然惩罚本身往往采用攻击形式,那么惩罚者实际上是在对他们想要压制的人示范攻击行为,这将会引发被处罚者的模仿行为。对孩子们而言,这种观点尤为正确。而对攻击行为的实验室研究发现,惩罚实际上只能起到一种威慑作用,这种作用只有在以下两个理想条件下才会成立:一是惩罚是迅速的,它必须在攻击发生之后马上发挥作用;二是惩罚是不可避免的。现实生活中,这种理想条件很难存在。而且最近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惩罚只能抑制人们明显的攻击行为,但同时可能导致更多隐蔽性的攻击行为,而后者的危害性更大。惩罚对于那些不足攻击型的人,即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人有效;但对于那些过分攻击型的人,即那些平常把自己隐藏得很好,一旦犯罪,就是罪大恶极的人作用不大。

(2)降低挫折与学习抑制自己的攻击行为

由于攻击行为与挫折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通过降低挫折来减少攻击行为也是一个较好的方

式。

①在生活中人们应该常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成为他人的挫折制造者。

②要学习对自己的攻击行为加以抑制或控制,可以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立场出发,看看自己的行为到底会给他人造成什么样的危害。体验一下他人的痛苦,并通过自我意识反省自己,都能够有效地减少自己的攻击行为。

③挫折制造者为其行为负责,通过向他人道歉,并且表示同样的事情不会再发生来减少攻击行为。

(3)替代性攻击与宣泄

①人们经常受挫折或烦扰,但由于对方太强大等许多原因而不能加以报复,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可能以其他方式对另一目标表现出攻击行为,这种现象被称为攻击转移或替代性攻击。

②替代性攻击的基本原则是:目标对象与挫折来源越相似,个体对该目标对象的攻击性冲动越强烈。有时候人们也使用宣泄的方法来减少自己进一步的攻击行为。

(4)示范非攻击行为

让孩子们观看非攻击行为楷模——让他们接触到那些被激怒时,能自制、理性和以令人佩服的方式表达自己感受的人,孩子们表现攻击行为的频率,比起那些没有接触非攻击行为楷模的儿童要低得多。

(5)培养沟通与解决问题的技巧

①Toch (1980)发现在社会生活中,那些最喜欢用暴力来解决人际问题的人,往往是那些缺乏适当社会技巧的人。

②减少暴力的方法之一就是,教人们如何以建设性的方式来表达愤怒与批评,如何在冲突时学会协调与妥协,以及如何对别人的需求更敏感地做出反应。

5. 社会认同理论对社会心理学有哪些贡献?

【答案】社会认同理论是Tajfel 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并在群体行为的研究中不断发展起来。后来Turner 又提出了自我归类理论,使该理论进一步得到完善。社会认同理论强调了社会认同对群体行为的解释作用,它的提出促进了社会心理学在相关领域的发展,为社会心理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具体表现在:

(1)Tajfel 和Turner 的社会认同理论揭示了群际行为的内在心理机制。该理论提出之后,受到了心理学家们的广泛关注,“社会认同”概念已经被社会心理学所广泛接受,并激发了大量的相关研究。

(2)社会认同理论首次把人际和群际行为进行了区分,并把认同在个体和群体层次上区分为个人认同和社会认同两种自我知觉水平。

(3)社会认同理论还对人际比较与群际比较,个体自尊和集体自尊进行了区分,这些概念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社会认同理论把“社会的”理解为在群体关系背景之下的,认同是在群体关系中产生的,把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放在核心的位置,从而更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心理的实质。这与美国的认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