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心理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化
【答案】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其内容涉及社会和个体两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传统观点认为社会化到成人期即告结束,而现在学术界则主张终身社会化的观点,认为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称再社会化。
二、简答题
2. 简述对应推论理论。
【答案】对应推论理论是由琼斯和戴维斯在海德古典归因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关于寻找行为结果与其意图、人格特质之间对应关系的一种归因理论。该理论认为外显的行为总受特定的意图支配,即总存在与特定行为相对应的行为意图。该理论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两个先决条件
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理论是建立在两个先决条件基础上的,这是由行为者后果推测行为者属性所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首先,行为者本人对于自己的行为后果有所预见。即行为者预先对自己的行为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是有所知觉的,否则,不会采取某种行为为实现自己的意图服务。其次,观察者对于行为者的能力、经验是有所了解的,否则,就无法对其行为后果进行推论。
(2)对应推论和对应链条
所谓对应推论,就是寻找或推测对应于行为后果的某种意图。对于行为后果与其意图之间对应关系的建立,琼斯和戴维斯创造性地用对应链条来加以表示。所谓链条,是指特定的意图或人格特征与特定行为后果之间的关系,即“属性一行为后果”关系。在说明为何引起某种行为时,若发现在行为者属性与行为后果之间有某种对应关系,那就是属性一行为后果链条,那么两者的对应程度就可以得到表示。对应程度的高低取决于行为者对其属性价值的评价与一般人对此属性价值评价的距离。距离越大,对应程度就越高,推论就越可靠。
(3)对应程度高低的测量
在对应推论理论中,最具特色的是关于对应程度高低的测量。对于这种对应程度高低的测量有两种尺度。它们既可以单独起作用又可以相互作用,从而对归因过程发生影响。
①第一种尺度是对属性价值评价高低的测量。对于属性评价的测定尺度,是由行为者选择特殊后果的数量行为构成的。琼斯和戴维斯等人采用分解行为后果的方法,将行为后果分为共同的和特殊的两种。共同后果表明一般人都具有的意图,特殊后果才代表了行为者的具体的深层的意
图。找出共同后果是对意图的最初推论,特殊后果才是对应度最高的对应点,是推论的主要依据。特殊后果选择得越多,就越能代表行为者的意图,因而,推论的可靠性也就越大。
②第二种尺度是对行为后果期待程度的测量。在一般人看来,行为后果有理想的、期待中的,也有不理想的、不予期待的。因此,观察者在对行为后果进行推论时,还要把一般人看来是理想的、希望出现的期待性行为后果与不理想的、不希望出现的非期待性行为后果区分开来。若行为者不考虑一般人对行为后果是否满意,能否预期实现而坚持不懈地做某事,并且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不断努力,就可表明行为者有其独特的性格特征。因而可把这种不怕承受痛苦的行为归属于
行为者的人格属性。在行为中,包含的不理想后果越多,推论的对应度就越高,归因也就越可靠。
3. 你怎样理解沟通与社会化之间的关系?
【答案】沟通一般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主要的形式。社会化通常是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一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一个人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就是他和其他社会成员进行沟通以及不断学习的过程;而人也就是在不断的与他人和社会发生相互联系的过程中进行社会化的。因此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要理解沟通与社会化之间的关系,需掌握以下几点:
(1)人作为一个沟通主体是进行社会化的内部条件之一。作为信息加工和能量转化系统的人类有机体必须与外部环境保持相互作用,必须接受外界的各种刺激,才能够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人进行社会化的内部条件之一就是人作为一个沟通主体有其进行正常的交往的生理基础,是一个具有能动性的主体。
(2)作为人与人之间沟通桥梁的语言是社会化得以实现的条件。人们日常社会生活中大部分沟通都是借助于语言来实现的。由于语言的存在,人类祖先的经验得以积累下来,并直接构成后人赖以社会化的最为重要的文化环境。而社会化的本质是社会经验的传递,而利用语言作为工具并不断进行的人与人、代际之间的沟通为这种传递提供了实现的条件。
(3)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所提供的信息是具有社会性的信息。这种信息对于人来说比一般的物理性刺激更为重要。缺乏沟通经验的人往往缺乏安全感,与他人进行正常的交往能力较差,相应的社会化的过程就会受到障碍。
4. 服从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服从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1)合法权力
合法权力指社会赋予了卷入社会角色关系的一方更多的影响力,从而使另一方认为自己有服从的义务。任何一个社会,都是一个按整体功能要求组织起来的结构化实体。这一结构中的不同位置,也具有不同的影响力。占据社会结构特定位置的人,通过规范化的社会角色联系,就获得了指挥、命令某一部分人的合法权力。不仅稳定的社会角色关系使一部分人获得指挥另一部分人的合法权力而被指挥者有服从的义务,如老板与雇员、军官与士兵、上级与下级等。更重要的是,
临时性的社会角色关系也使在社会结构上处于有利位置的人获得指挥别人的权力,而被指挥者有义务服从指挥。但是临时性的合法权力,是同特定的情境或领地相联系的,一旦脱离该领域,角色关系无效。
(2)责任转移
相关的研究表明,服从权威和责任转移是人们非常稳固的心理机制。如果人们服从权威的结果是伤害到别人,他仍然倾向于服从权威的命令,是因为被试在行为归因上,将行为的责任转移给了权威,认为自己仅仅是权威人士的代理人,不对行为后果负有责任。在这种心态下,人们关心的是如何更忠实地履行自己的义务,而不关心行为的后果。实际上,这是一种放弃自己的独立判断、降低对自身行为控制的另一种自我意识水平下降的现象,与去个性化状态有共同的特点。在归因上,没有权威在场时人们更容易将行为责任归于本人,开始倾向于用独立的普遍道德原则评价自己,从而拒绝服从的人数显著增加。
5. 什么是价值观、价值系统和价值取向?它们与亲社会行为有何关系?
【答案】(1)价值观(values )是关于事物具有不同价值(对个人或对社会的重要性与意义)的看法、观点或观念体系,体现在人们对人生价值的看法和对生活意义的评价及行为方式的选择等方面,人生观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
(2)价值观依其存在的方式分为社会价值观和个人价值观。个人或群体所持有的若干相关的价值观按照主次、轻重缓急有序排列所构成的思想体系就是价值系统(value system)。
(3)价值观是亲社会行为的一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人的价值观虽然是比较稳定的,但也是可以加以改变和培养的,改变个人的现有价值观可増进亲社会行为。
①价值澄清法(value clarification )。价值澄清法是培养价值观的方法之一。该方法认为:价值观是人固有的潜能,年轻人的许多问题行为多半是由于缺乏清晰的价值观造成的。要想使青少年获得清晰的价值观并使其发挥作用,应借助环境的影响和成人的启发,帮助他们对有关的事件展开理性思维与情绪体验,通过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辨认支配自己行为的价值观,通过交流来了解自己的价值观与他人价值观的关系,揭露与解决价值观的冲突等步骤,对自己的价值观逐步地进行澄清,然后依据自己选择的价值观行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设计各种活动,运用各种方法和技术诱发学生暴露、陈述、思考、体验并按照某种价值观去行动。教师不提供唯一的正确答案。他通过提问或组织小组讨论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而不去评论学生的表露,一切抉择都由学生自己作出。
②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任何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价值观,都必须经过三大阶段七个步
;b. 赞赏(珍爱自己骤:a. 选择(自由选择;在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考虑各种后果之后才选择)
;c. 行动(按自己的选择行事;作为生活方式重复施的选择并感到满意;愿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
行)。
6. 怎样控制侵犯行为?
【答案】控制侵犯行为的方法主要有四种:宣泄、侵犯行为的社会制约、去个性化的避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