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中师范社会心理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利他行为
【答案】利他行为是指关心他人的利益而不考虑自己的利益,自愿帮助他人而不期望得到外部的回报的行为。可将其分为:互惠互利式、行为操纵式、相互回报式、亲缘选择式等。其理论解释主要有:①社会生物学理论认为个体的利他行为对个体而言具有高生存价值,因此被遗传下来; ②社会进化论提出了利他行为的三种规范,分别是社会责任规范、相互性规范和社会公平规范;③学习理论认为利他行为是在模仿和强化的过程中获得的。与该行为产生呈正相关的因素包括:良好的气候及环境、助人行为的榜样、与利他者相似的人、未伤害过利他者的人、有吸引力的人、个体做错了事感到内疚时、个体心情愉悦、社会责任感、移情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利他技能等。
二、简答题
2. 简述对应推论理论。
【答案】对应推论理论是由琼斯和戴维斯在海德古典归因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关于寻找行为结果与其意图、人格特质之间对应关系的一种归因理论。该理论认为外显的行为总受特定的意图支配,即总存在与特定行为相对应的行为意图。该理论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两个先决条件
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理论是建立在两个先决条件基础上的,这是由行为者后果推测行为者属性所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首先,行为者本人对于自己的行为后果有所预见。即行为者预先对自己的行为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是有所知觉的,否则,不会采取某种行为为实现自己的意图服务。其次,观察者对于行为者的能力、经验是有所了解的,否则,就无法对其行为后果进行推论。
(2)对应推论和对应链条
所谓对应推论,就是寻找或推测对应于行为后果的某种意图。对于行为后果与其意图之间对应关系的建立,琼斯和戴维斯创造性地用对应链条来加以表示。所谓链条,是指特定的意图或人格特征与特定行为后果之间的关系,即“属性一行为后果”关系。在说明为何引起某种行为时,若发现在行为者属性与行为后果之间有某种对应关系,那就是属性一行为后果链条,那么两者的对应程度就可以得到表示。对应程度的高低取决于行为者对其属性价值的评价与一般人对此属性价值评价的距离。距离越大,对应程度就越高,推论就越可靠。
(3)对应程度高低的测量
在对应推论理论中,最具特色的是关于对应程度高低的测量。对于这种对应程度高低的测量有两种尺度。它们既可以单独起作用又可以相互作用,从而对归因过程发生影响。
①第一种尺度是对属性价值评价高低的测量。对于属性评价的测定尺度,是由行为者选择特殊后果的数量行为构成的。琼斯和戴维斯等人采用分解行为后果的方法,将行为后果分为共同的
和特殊的两种。共同后果表明一般人都具有的意图,特殊后果才代表了行为者的具体的深层的意图。找出共同后果是对意图的最初推论,特殊后果才是对应度最高的对应点,是推论的主要依据。特殊后果选择得越多,就越能代表行为者的意图,因而,推论的可靠性也就越大。
②第二种尺度是对行为后果期待程度的测量。在一般人看来,行为后果有理想的、期待中的,也有不理想的、不予期待的。因此,观察者在对行为后果进行推论时,还要把一般人看来是理想的、希望出现的期待性行为后果与不理想的、不希望出现的非期待性行为后果区分开来。若行为者不考虑一般人对行为后果是否满意,能否预期实现而坚持不懈地做某事,并且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不断努力,就可表明行为者有其独特的性格特征。因而可把这种不怕承受痛苦的行为归属于
行为者的人格属性。在行为中,包含的不理想后果越多,推论的对应度就越高,归因也就越可靠。
3. 情感理想主义者期待不变的、无条件的爱,你怎样理解这种人际交往取向?
【答案】情感理想助于者期待不变的、无条件的爱,这种人际交往取向违背了人际交往基本的交互原则和功力原则,同时也违背了客观事物动静之间的辩证关系。
(1)根据人际交往的交互原则,对于同自己交往的人,应首先接纳、肯定、支持、喜爱他们,不然,在人际关系上会困难重重,甚至被别人拒绝。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相互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有其心理学依据的。
(2)根据人际交往的功利原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虽然这种交换与市场上在买卖关系中发生的交换不完全一样,它不仅有物质品的交换,同时还包括非物质品,如情感、信息、服务等各方面的交换,但是,发生在人际交往当中的交换与发生在市场上的交换所遵循的原则都是一样的,也就是人们都希望交换对于自己来说是值得的,希望在交换过程中得大于或至少等于失,不值得的交换是没有理由去实施的,不值得的交互关系也没有理由去维持,不然就无法保持自己心理的平衡。所以,人们的一切交往行动及一切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都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价值观进行选择的结果。对于那些对自己来说是值得的,或得大于失的人际关系,人们就倾向于建立和保持;而对于那些对自己来说不值得,或失要大于得的人际关系,人们就倾向于逃避、疏远或终止。情感理想主义者强调无条件的爱,由于只是单方面的付出,违反了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不可能维持很长时间。
(3)情感理想助于者期待不变的爱,世界万物都遵循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辩证关系。人际
之间的关系也同样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人们不可能有完全不变的爱,只是变化的程度不同而已。
因此,情感理想助于者期待不变的、无条件的爱,从人际交往的原则角度来看,这是不现实的。
4. 简要说明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
【答案】人际吸引是个人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有: (1)外貌
外貌指人的容貌、体态、身高、衣着、风度等。这些外部特征是影响人际吸引和相互喜爱的因素。外表特征在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的初始阶段较为重要。交往时间越长,人际之间的吸引
力就逐渐由外表特征转向内在品质。
(2)能力
人们向来就崇拜和羡慕有真才实学的人。一般来讲,一个人的才能出众或者有某方面的特长,对别人就有一种吸引力,从而产生一种敬佩感,并喜欢与他接近。不过,有时过于精明强干的人并不一定都受人喜欢。
(3)邻近
人们之间相处的地理空间的距离远近,是影响人际间形成亲密关系的因素之一。人们居住的距离越近,双方越容易接近,彼此了解越多,熟悉较快,因而容易建立密切关系。
(4)相似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不论是个人还是社会方面的相似性,都是形成亲密关系、建立友谊的因素之一。相似性,包括年龄、学历、兴趣、爱好、态度、信仰以及容貌等方面的类似性或者共同性。具有上述某方面相似性的人容易成为朋友,建立亲密关系。
(5)互补
当交往双方的需要和满足途径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双方之间的喜爱程度会增加。互补的另一种情况是补偿作用:即他人的某一特点满足了一个人的理想,从而増加了其对这个人喜欢的程度。互补实际上是一种主观的需要或者动机。
(6)性格特征
良好的性格特征是保持稳定、长久的个人魅力的根本所在,也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亲密关系的基础,没有此基础,靓丽的仪表和不凡的才能有可能变成让人讨厌的东西。因而人们在结交朋友时,都会非常注意对方的性格品质。
5. 领导行为有哪些维度,不同类型的领导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群体心理效果?
【答案】(1)维度
①任何领导行为都可以分为两个基本维度,5卩“关心人”和“抓工作”。
“关心人”即注重与下属的沟通和友谊,信任和尊重他们,关心他们的需求,分担他们的忧愁。 “抓工作”即注重工作目标、组织和计划,规定工作职责和关系,建立明确的组织形态、信息沟通网络和工作程序,制定标准的工作制度,提出明确的工作要求,让下属按个人认为最好的方法去工作。
②根据两个维度从低到高的不同程度,得出领导行为四分图,如图所示。
图 领导行为四分图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