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京师范大学F164社会心理学综合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亲社会行为
【答案】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等。它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个体一生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对于亲社会行为形成的原因,历来存在不同的观点,主要有:①社会生物学观点认为,亲社会行为是人的先天特性,来自人们的基因,可以遗传。②社会交换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质上是个人试图尽可能获得最大利益,同时又尽可能少地付出代价的社会交换过程。③社会规范论认为,人类道德准则中最普遍的成分是交互性规范。交互性规范是支配社会交换、保持社会关系中得失平衡的一个基本原则;社会责任规范是社会期待人们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其影响因素包括:①文化因素;②情境因素;③家庭成员的行为;④学校、同伴与媒体的影响;⑤受助者特征;⑥助人者特征等。
二、简答题
2. 影响说服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说服效果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主要包括:(1)说服者的因素;(2)说服信息的因素;(3)被说服者的因素;(4)情境因素。
(1)说服者的因素
有效的说服和说服者的个人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和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①专家资格。在某些方面具有专长的人在说服他人的时候比较有效。
②可信度。说服者是否值得他人信任,即他的可信度如何也对说服效果产生影响。如果人们认为说服者能从自己倡导的观点中获益,人们便会怀疑说服者的可信度,此时即使他的观点很客观,人们也不大会相信。
③受欢迎程度。影响说服者说服效果的另一个个人因素是说服者的受欢迎程度。人们经常会改变自己的态度,使其与自己喜欢的人的一致。而说服者是否受人欢迎却由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说服者的外表,外表漂亮的人在说服方面更有优势;是否可爱,一个可爱的人往往是吸引人的,而吸引人的特征可以提高说服力;与被说服者的相似性,人们常常改变自己的态度,以与自己相似的人一致。
(2)说服信息的因素
①说服信息所倡导的态度与被说服者原有态度之间的差距。在某一限度内,态度改变随着差异的増加而增加,超过这个水平后,如果差异继续增加,态度改变开始减少。但是,说服者的可信度越高,最大态度改变的差异水平也就越大。
②信息唤起的恐惧感。通过激发人们的恐惧感来改变态度一一被称为引发恐惧的沟通。它的
影响方式与差距相类似:随着信息唤起的恐惧感的增加,人们改变态度的可能性也增加;但是当信息唤起的恐惧感超过某一个界限之后,因而态度反而不发生改变。
③信息的呈现方式。包括说服所使用的媒体和单面与双面说服。
第一,从媒体的角度来看,大众传播加上面对面的交谈的效果要好于单独的大众媒体。
第二,在说服信息非常复杂的时候,不生动的媒介(书面的信息)的效果较好,而当信息简单的时候,视觉最好,听觉次之,书面语最差。
第三,从单面与双面呈现信息来看,当被说服者已经处于争论之中时,双面说服的效果要比单面说服好,当人们最初同意该信息时单面说服的效果好。
(3)被说服者的因素
①被说服者的人格特性。
第一,个体的可说服性。有些人能被任何形式、任何内容的信息所说服,称为可说服性的人格;而有些人则是任何信息都难以说服的,这样的人不具备可说服性。
第二,智力对说服的影响:智商高的人与低的人一样可以被说服,只是在论点很难的时候,智商才起作用。
第三,自尊心较弱的人往往对自己的不足之处很敏感,不太相信自己,因而易被说服。
②说服者的心情。心情好的人更易于接受他人的说服性观点。心情好的人在争论出现时卷入较少,不愿去进行较深入的考虑,所以易被说服。
③被说服者的卷入程度。卷入是一种动机状态,它指向与自我概念相联系的态度,卷入越深,态度改变越难。
④被说服者自身的免疫情况。
第一,过多的预先说服会使被说服者产生免疫力,从而使态度改变变得困难。
第二,过于强烈的禁止行动同样可能产生反作用,使得对方对被禁止的事产生更多的兴趣。 ⑤个体差异。
人面对同样的信息和同样的说服者,人们对待说服的策略不一样。影响说服效果的个人因素包括认知需求、自我检控和年龄等。
第一,认知需求是个体参与认知活动的意愿。高认知需求的人对说服往往采取中心路径的处理方式,他们仔细分析说服情境中的信息,并尽量确定论点的好坏。低认知需求的人往往采取外周路径的加工方式,他们只考虑并依赖于偶然的线索和简单的规则。
第二,被说服者的自我检控程度也影响说服的效果。高自我检控的人对外界的线索敏感,而低自我检控的人对自己内在的要求更为关注。
第三,年龄差异影响说服效果。从青少年时期到成人早期的经历对自我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处在这一阶段的人对他人的说服敏感,并且易接受他人的观点
⑥综合作用
总体看来,自我在说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说服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说服者创造适当情境,以使他人愿意改变态度的过程。心理学家发现人们自己寻找说服原因要比由说服者提供原因更有
效。因为自我说服使得人们的参与感加强,从而更倾向于自己所支持的态度;当人们觉得他人想要说服自己时,往往以消极的态度对待之。
(4)情境因素
影响说服的情境因素包括两个:
第一,预先警告,当个体对问题了解得很多时,预先警告会引起抗拒,而当人们对该问题了解较少时,预先警告反而有助于态度改变。
第二,分散注意,分散注意力能减少抗拒,因而对改变态度有利。
3. 试述教育社会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答案】(1)20世纪30年代普莱西(S.L.Pressey )首先将社会心理学的内容引进教育心理学 ①教育心理学创始于19世纪80年代,以高尔顿的第一次心理测验和艾宾浩斯发表的关于记忆的研究为标志。
②20世纪早期,教育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桑代克。但桑代克及后来的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只考虑学生学习过程本身,不考虑社会心理方面的因素。
③1908年,社会心理学诞生。1924年,F. 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得到学术界广泛承认,但仍未能在教育界引起重视。教育心理学家感兴趣的仍是教学方法、教育测量和评价。
④20世纪30年代,教育心理学开始关注社会因素。1933年普莱西首先在其《心理学与新教育》中列入“儿童与青少年的社会心理学”一章,第一次用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来解释教育过程,但并没有得到重视。
(2)20世纪50年代社会心理学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重视
①20世纪40年代,不少人批评教育心理学只研究个体心理,忽视了个体行为的社会方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对儿童发展的纵向研究结果促使许多教育心理学家研究社会心理及人格变量。
②20世纪50年代,教育中的社会心理因素已经得到日益广泛的重视。1950年,克隆巴赫(L.J.Cronbach )教育心理学文章的发表代表着运用社会心理学来研究教育问题的趋势。《教学群体动力学:教与学的社会心理学》
(1959)是第一部关于课堂学习的社会心理学专著。至此,教育社会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已经呼之欲出。
③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的升空引起美国教育界的震惊,于是人们放弃了社会心理学方面,回到原来对学习的实验研究中去。此后,斯金纳的程序教学占据了统治地位。
④20世纪70年代,许多美国人认为50、60年代的教学改革失败了,于是对教育活动的一些社会性问题又重新重视起来。
(3)20世纪70年代教育社会心理学成为独立的学科
①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又重新回到重视教育过程中的社会性问题的路上,教育社会心理学再次崛起。与之相关的两个起促进作用的事件:①美国政府的反贫困运动;②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的“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