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875社会学理论之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考研冲刺狂背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生活世界

【答案】生活世界是指人类生活于其中的、大家在一定程度上共同拥有的、一组庞大而并不明确的社会文化背景。生活世界与沟通行动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沟通行动是在生活世界内进行的,生活世界使得人类理性地进行沟通成为可能。哈贝马斯指出,生活世界包括文化、社会和人格三种结构。①文化是一个资料的储存库,是生活在一起的社群所共享和共有的,当沟通行动的参与者通过语言沟通就世界上的某些事物进行解释和理解时,知识储存库使得沟通成为可能;②社会是指合法的秩序,通过这种秩序,沟通行动得以调节不同的意见和社会行动,并促进社会整合和人类的归属感;③人格可以理解为沟通行动的参与者所具有的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这种能力使得他们能够参与到相互理解、沟通的过程之中,并促使个性特征的形成。

2. 工具合理性行动

【答案】工具合理性行动又称目的合理性行动,是韦伯在分析社会行动的类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行动只由追求功利的动机所驱使,借助理性达到自己目的的目的。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的行动。

3. 哲学社会学

【答案】哲学社会学研究社会的认识论和形而上学问题,即揭示社会学研究的条件、前提和基本概念,对个别研究进行形而上学的综合。

4. 方法论置括号

【答案】方法论置括号由吉登斯提出来,吉登斯采用一个通过社会实践而不断实现结构化的过程,社会行动和社会制度是同时存在的,二者不可分离地在结构化中交织在一起,结构化成为制度制约行动和行动创造制度的运动方式。吉登斯只是为了使复杂问题得到具体而清楚地叙述,才采取了“方法论置括号”的分析方法。用括号法对社会行动和社会制度的分析不是完全分离的,贯彻两种分析的主线是结构二重性的观点与方法。

二、简答题

5. 怎样理解和评价哈贝马斯关于交往行为和生活世界合理化的论述?

【答案】哈贝马斯关于交往行为和生活世界合理化的论述:

(1)交往行动

①研究交往行动问题的原因

哈贝马斯认为交往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基本形式,在社会交往日益占有更重要地位的新形势下,必须对社会交往展开更深入的研究,以此来补充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或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②科学技术知识的作用

哈贝马斯认为必须对科技知识在整个社会系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做出明确限定,而不能无限度地抽象夸大。

③人的“内在自然”

人的“内在自然”亦即人的内在本性或内在本质,哈贝马斯主张通过道德一一实践知识的学习,提升人们的自我意识,进而实现自我的内在本性的发展和社会普遍性发展的统一。哈贝马斯认为可以通过建立合理的规范结构来实现个体自我意识同社会一般规范的统一。

④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可以分为目的理性行动和交往行动,两类行动具有不同的规范结构。

a. 目的理性行动如同韦伯的工具理性行动一样,要把功利目标、手段选择、技术操作、价值测评和决策筹划等因素考虑周全,并使这些因素在目的理性行动中协调一致,这就是目的理性的规范结构。

b. 交往行动的规范结构实质就是言语行为的理性原则,强调交往行动的规范结构,即要求人们在交往中按照真、诚、正、通四条原则行事。交往行动中的规范结构具有主观性、先验性、普遍性、同言语行为的理性基础一致的等特点。

(2)生活世界的合理化

①社会世界

社会世界是由系统世界和生活世界构成的。

系统世界是体制化、制度化和组织化的世界,包括按照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建立起来的国家机关,按照经济制度建立起来的经济系统或市场体系,系统世界是占有各种社会控制权力的领域;

生活世界是交往行动展开的领域,包括两个层面:

第一,开展言谈沟通、追求话语共识、发挥舆论评价作用的公共领域;

第二,维持私人利益、追求个人自主性的私人领域。

②人的行动

社会世界是由人的社会行动展开的。社会行动有两大类型:目的理性行动和交往行动。 目的理性行动的组织形式或制度化形式:

第一,国家权力机关和政治团体,它们构成了政治世界;

第二,市场体系和经济体制,它们构成了生产世界或经济领域。

交往行动是从私人领域进入公共领域的活动,在交往行动中,人们的角色是一种变换过程,当人们从自己的家庭生活或个人独处情境中走出来,在一些公共场合发生交往时,人们实现了从私人领域向公共领域的交换,私人变成了公众;反之,当人们从公共场合返回家庭或个人独处情境中时,又实现了从公众向私人的变换。交往行动展开的生活世界是公众与私人、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发生直接联系,不断转换统一的领域,二者没有严格确定的界限。

6. 例举涂尔干从哪些方面论证了宗教的社会属性。

【答案】在1912年出版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涂尔干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宗教是群体生活的必然产物,是社会整合不可缺失的形式和不可替代的力量。涂尔干从以下方面论证了宗教的社会属性:

(1)任何一种群体生活都一定要形成超个体的共有经验和共同体验,当群体成员在相互刺激中对这些共有经验和共同体验产生强烈共鸣时,宗教意识或宗教观念就产生了。

(2)宗教不仅是社会的产物,而且本身就是社会,并且是对社会生活其他方面发生重要作用的社会基本活动形式。哈里•阿尔伯特把涂尔干关于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论述作了进一步概括,主要归结为四个方面:

①惩戒性。宗教通过各种仪式强迫人们接受某些行为规范,特别是要求人们信奉禁欲主义,让信徒在忍受和克制中适应社会。

②凝聚性。宗教以各种活动来引起人们的共同感受和共同体验,使大家形成强烈的群体意识,围绕某种共同的价值追求而保持整体关系。

③激发性。各种宗教典礼能够使群体成员形成激动和兴奋的情绪,宗教理想和宗教原则于其中被坚持和传续。

④振作性。宗教说教可以唤起特有的直接而又神秘、热烈而又郑重的宗教氛围,社会成员于其中可产生情感的激荡和心灵的震撼。

(3)涂尔干最重视的是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整合作用,这与他把社会团结作为社会学研究主题是一致的。宗教在新的群体经验中,将产生其它文化形式或社会活动形式所取代不了的团结社会成员、稳定社会秩序的整合功能。

(4)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学包含一些精辟的、富有启发性的见解,但他在研究宗教的过程中,也不适当地夸大了宗教的作用,有历史唯心论的嫌疑。由于他过于强调宗教的社会性,结果是否定了宗教中的神,却把社会当作神,甚至将宗教和社会等同起来,结果模糊了神圣宗教与社会现实的差别,把所有具有神圣性的东西都视作宗教,导引出宗教永不消亡的结论。

7. 涂尔干社会学方法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案】涂尔干的社会学方法论的基本特征是方法论上的整体主义原则。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社会学方法论的准则:

(1)涂尔干强调的社会学方法论的一条基本原则是:必须把社会事实看做“事物”。社会事实是一种独立的客观存在物,因此,社会学能够而且必须以自然科学那种客观态度对社会现象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