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875社会学理论之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考研冲刺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学的任务
【答案】社会学的首要任务之一在于最终使处于各种群体之中的人们更好地理解自身和他人。人类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其行为方式绝大多数来自于习得以及代际之间知识传承的重要性,因此,增进取向手段就成了社会科学的一项基本任务。社会学家要努力帮助处于型构中的人们获得自己的行动“地图”,提供可能性的概貌。这还得要等待他们自已的实际行动去检验。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以精确度量每一个独立个人为预设前提的问卷调查,即使可能揭示了整个过程结构的一些整体性特征,也存在一些根本的问题。
2. 传统型统治
【答案】传统型统治是指那种统治的维持是靠从古到今沿袭下来的风俗习惯和伦理道德的统治类型。韦伯勾画了传统统治形式的一般特征。他指出,这是一种宗法制统治形式。统治者或主人是由传统的世袭制度决定的,统治者具有终身的权力,并将这种权力不断地传给自己的后裔。这种统治具有很强的个人性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是一种主子与奴仆的关系。它所代表的是一种保守力量,它主张永远维持先王或上帝的神圣秩序,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有任何改变。
3. 公民教育
【答案】公民教育是指掌握政治生活的技艺,培养公民积极合理地运用政治权利参与政治生活,德行可在政治权利的日常运用中逐步养成。公民拥有权利,却不可肆意放纵,自由首先在于学习如何自我管理、合法追求和支配个人利益。公民在日常生活中训练如何运用自由,如何尊重他人的自由,如何自由地合作和服从,才能避免驯服于专制。总之,只有自律并能互敬合作的公民才能组成健全的社会,造就强大的国民。
4. 现代性
【答案】现代性是指一种新的、与以前不同的社会秩序。强调创新、变化和进步的一个权力、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特殊聚合体。现代性应该从两方面去理解。
①社会的组织结构方面,现代性标志着资本主义新的世界体系趋于形成,世俗化的社会开始建构,世界性的市场、商品和劳动力在世界范围的流动;民族国家的建立,与之相应的现代行政组织和法律体系;
②思想文化方面,以启蒙主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对社会历史和人自身的反思性认知体系开
始建立,教育体系以及大规模的知识创造和传播,各种学科和思想流派的持续产生,这些思想文化不断推动社会向着既定的理想目标发展。
二、简答题
5. 简述韦伯的因果多元论。
【答案】韦伯的因果多元论:
(1)韦伯认为社会是由行动者组成的系统,行动者的社会行动是有意义的,其意义是可以理解的,对社会行动的理解必须伴有经验上的验证才是具有价值的。这种经验上的验证是要寻找某一社会现象背后的具体的因果关系。韦伯将上述主观解释和具体的验证概括为“主观恰当性”和“因果恰当性”两个命题。
①主观恰当性是对具体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动机的理解,是表示对行动者的主观精神状态及其特定目的的认识程度。
②因果恰当性是指在从主观观点出发所作的理解结果与从客观观点出发所作的观察结果之间存在统计规律上的相符。
(2)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蕴含着文化价值,具有特殊性和独立性,因此社会科学中没有规律可言,只有具体的因果关系。具体的因果关系具有“客观可能性”,客观可能性和因果恰当性在理解的基础上是统一的,因果恰当性是客观可能性中的因果恰当性。
(3)韦伯在建立其方法论体系时,既考虑到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独特性和主观性,又考虑到社会科学作为科学对客观性、确定性的追求。他通过对主观恰当性、因果恰当性和客观可能性理论的构建,在认识论上提倡因果多元论,使社会科学摆脱线性单义的因果关系框架。
6. 如何理解哈贝马斯的“沟通理性”?
【答案】(1)哈贝马斯提出沟通行动的概念,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出自己的合理性理论。哈贝马斯批判韦伯在理性化的问题上的理解仅限于目的-工具合理性。目的-工具合理性模式的错误在于,这种视角仅看到了人类行动处理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合理性,但忽视了主体与主体间关系的合理性。沟通行动所处理的正是主体间关系,或者所处理的是主体间行动的相互协调问题。
(2)哈贝马斯对沟通行动概念的分析,普遍(形式)语用学对交往的有效性要求的分析,都是为了揭示沟通行动中所潜藏着的不同于目的——工具理性的另一种理性:反省、批判和论证的能力,即沟通理性。①沟通理性是一种对话式的理性,是以主体间的平等的对话为基础的。而目的——工具理性是一种独白式的理性,基于个人利益的计算的理性。②沟通理性是一种借助于更佳论据的力量进行反复论证的理性。在有效性要求受到质疑时,沟通行动的参与者能够进入理性的讨论,在讨论中,沟通双方针对受质疑的有效性要求反复讨论,以期达成共识。而目的-工具理性不必借助于理性的讨论,而是以单方面的利益的取得为标准。
(3)沟通理性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以下七点:
①沟通理性是哈贝马斯对工具理性与实践理性辩证的综合;
②沟通理性是重建人类生活世界理性化的基础;
③沟通理性是人类寻回自我尊严和意义价值,迈向理性社会的先决条件;
④沟通理性是一种透过反复论辩的民主沟通程序,以追求真理共识的理性;
⑤沟通理性是一种启蒙的理性,其目在于批判,反省被社会系统所扭曲的沟通,以重建人类沟通之潜能;
⑥沟通理性具有民主、多元、开放、整全、普遍及实践的特质;
⑦沟通理性是一种透过教育的启蒙,以培养具有自主、成熟、负责的整全人格为理想。
(4)沟通行动的合理性程度是以沟通理性的发展程度为基础的。哈贝马斯认为,韦伯和传统批判理论之所以在社会理性化的问题上陷入悲观主义,正是因为他们分析问题的概念框架不适当:其出发点都是目的-工具合理性行动,没有看到在人类的沟通行动中,实际上潜藏着另一种理性的潜能,即沟通理性。理想言语情景下的沟通理性显示出人们是希望相互沟通和理解的,意味着人们愿意放弃用武力或其他内外的强制力来协调主体间的行动,愿意通过平等的对话和沟通来处理人际间的冲突。哈贝马斯认为,如果人类的这种理性能力能够得到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合理化并非没有希望。
7. 吉登斯怎样论述“共同知识”对社会行动的支配?怎样理解他对行动的意外后果的分析?
【答案】(1)吉登斯对“共同知识”对社会行动的支配的论述
吉登斯的社会理论的起点是关于社会行动的思考。吉登斯把社会活动看作持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在其连续性的运动中剖析它的作用或结构化功能,强调蕴含在行动过程中或者说是支配行动过程的意识因素的连续性。
社会行动中意识因素的连续性:
①吉登斯通过强调行动中意识因素的连续性而把它提升为人类的共同意识,人们在行动中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着人类的共同意识支配的。
②存在于行动中但行动者意识不到的“共同知识”。吉登斯认为,除了目的、意图和动机等行动者可以自觉到的意识因素以外,在行动者话语意识觉察不到的两个行动过程层次之间,存在着广阔的“灰色区域”。
虽然共同知识是行动者不自觉的、不可言说的,但是,吉登斯认为它对行动起着监控作用。共同知识的主要成分是实践意识,实践意识虽然不具备话语层面上的自我反思能力,但是实践意识同话语意识没有固定的区分,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一个动态的相互渗透关系,作为实践意识的共同知识是在同话语意识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中参与对行动的反思性监控。
(2)吉登斯对行动的意外后果的分析
①区分三种意外后果
a. 由某种偶发情境而引起的意外后果,例如某人进屋开灯,却无意惊走了正在偷盗的窃贼。吉登斯认为,研究这类意外后果的关键在于追溯性地考察意外后果与偶发情境之间的因果联系,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