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系883人口学(含人口统计学)之外国社会学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齐美尔

【答案】格奥尔格·齐美尔(1858-1918)是经典社会学时期的德国社会学家。在社会学领域,齐美尔的主要学术贡献包括:通过提出并回答“社会是如何成为可能的”这一问题,确立了将社会交往形式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基本思想,从而为社会学的产生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并且基于这种观念,对社会互动的形式和过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尝试将量化方法引入社会学,研究群体规模大小对群体互动性质的影响; 通过对主观文化、客观文化和社会分化问题,尤其是货币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深刻揭示了现代工业社会的内在矛盾,以及资本主义的内在“文化悲剧”。齐美尔主要的社会学著作,包括《论社会分化》、《历史哲学问题》、《货币哲学》、《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社会学的基本问题》等。

2. 定理

【答案】布劳理论的定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的定理直接由理论前提演绎而来,它们大都涉及社会集团间的关系问题:第二层次定理是间接地通过第一层次定理演绎而来的,主要涉及社会流动问题。

3. 达鹊(G )

【答案】达鹊,系统的目标是指某种期望状态。任何行动系统都具有目标导向,系统必须有能力确定自己的目标次序和调动系统内部的能量以集中实现系统目标。

4. 宏观结构理论

【答案】在马克思、齐美尔和杜尔克姆的理论思想影响下,布劳逐步发展出了自己的宏观社会结构理论。在他的理论中,布劳坚持用客观的社会结构条件去解释社会现象,反对把心理和文化的因素作为首要的解释工具; 坚持以社会群体、社区作为研究对象,反对仅仅用个人因素去说明社会变化的个体主义观点; 坚持把抽象的理论讨论与具体的实证研究相结合,反对缺乏严密性和确定性的单纯概念讨论和缺少理论解释力的单纯经验描述性研究。

5. 交换论

【答案】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新一代的交换论者认识到传统交换理论的不足,在引入其他宏观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种更为综合的理论。如艾默生等人将传统的交换理论同网络理论结合形成的网络交换理论; 另外一些交换论者引入选择论和决策论思想:还有一些理论家借鉴符号

互动论、本土方法论的观点。

6. 多维空间

【答案】多维空间是用于描述这样一种社会事实,即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同时处于许多而不是一个孤立的社会地位上。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的生存空间都是多维的而小是一维的。每一种社会地位都代表着社会空间的一条轴线或一维,如性别、教育和财富等。社会空间的每一个点都是由多维轴线确定的。

7. 群体关系

【答案】从社会关系的水平和层次上看,社会系统可以区分为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三个层次。群体关系,是指在社会的群体或组织的层次上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关系的中间层次。与个人关系相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持久性,它受到社会群体的规则、规范的约束。

8. 社会解组

【答案】社会解组,指的是由于丧失了社会联系,社会整体蜕变为一种个体相互分裂的原了式堆集的状态,它建立在杜尔克姆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一社会学基本问题的独特看法上,这一看法以强调社会道德规范的调节作用为显著特征。

9. 子系统

【答案】子系统是行动系统的附属系统,一般行动系统的各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本身也可以看作一个独立系统,例如,社会系统就属十行动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一般行动系统的各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本身也可以看作一个独立系统,因而也面临着同样四项必须满足的功能要求。而且,当这一子系统达到一定规模时,其内部也会分化出相互区别和相对独立的更低层次的子系统。尽管分析的层次可以有所不同,因而对各个系统层次的具体解释也可以有巨大差异,但AGIL 模式却可以作为适用于各个层次行动系统的功能分析框架。

10.三类参数

【答案】第一类异质性,指在一个社会地位轴线上的人口在各个不具有等级差别的社会集团间的分布; 第一类不平等性,指在一条地位轴线上的人口在具有等级差别的社会集团间的分布; 第三类相交性,指在社会结构中几条地位轴线上人口分布的共变状态,分为重合、部分相交、完全相交几种情况。前两类参数是单维参数,它们描述一个社会的人口在某一方面的分布状况。第三类是多维参数,描述一个社会人口在几个方面的共同分布关系。

二、简答题

11.性的阶层规定

【答案】特定社会总是把占据优势地位的那些阶层的性关系与性行为模式,规定为总人口的典范或准则。

(1)各阶层不仅把“正常”规定为符合本阶层的行为规范,把“不像话”看作丧失既有社会地位的罪山,而且还常常用性方面的某些表现来标志和界定本阶层的成员,这就形成了各阶层之间以至各民族之间相互的性偏见。当阶层间良性运行时,性偏见不过是笑谈; 但当阶层发生冲突时,它又常被当作最锐利的武器,而且往往奏效。例如,近年来中国流行的“荤段子”里,就有大量的政治内容。

(2)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人同时也接受犷本阶层对其他阶层的性偏见,又据此不断地对本阶层进行美化,直到他(她)决意投入跨阶层流动时为止。因此,某阶层的后加入者,常常容易产生性的躁动与盲动。例如,当前某些“暴发户”的“包二奶”和“养小蜜”就是如此。各民族之间也常常发生性偏见,例如,一些中国人把美国视为“性的天堂”,而某些美国人则夸大中国当前的“性解放”。

12.简述杜尔克姆社会团结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案】杜尔克姆社会团结理论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

(1)杜尔克姆认为,要想彻底说明人类社会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好地理解社会团结的本质和特征,必须进行社会类型划分。他反对把不同社会排列在一个简单的进化直线上,主张根据社会各部分之间的结合方式和紧密程度来划分社会类型,并依此标准建立了机械团结的社会和有机团结的社会这种两分法,并把这两种社会视为统一的进化链条上的两个环节。

(2)杜尔克姆将出现在不发达和古代社会中的那种团结称为机械团结。认为这种团结是建立在个人相似性和社会同质性基础上,当这种团结主宰社会时,个人之间还没有分化,他们具有同样的生活方式、心理情感、道德准则和宗教信仰,人与人之间彼此相近或相似,通过强烈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的个体结合在一起。在这种社会里,人的行动受群体意志支配,个性湮没在集体意识中。由于分工不发达,社会各部分的相互依赖程度较低。

有机团结是指社会像一个具有各种器官的有机体一样,其中每个人都按照社会分工执行着某种专门的职能,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方式。这种分工方式导致了职业的专门化,每个人都因职业的不同而发挥着不同于他人的独特能力,每个成员都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必须依赖他人。这就造成人们彼此的相互依赖感、团结感和自己与社会的联系感。

(3)杜尔克姆认为法律是社会团结的“表征”,社会团结的转变反映在法律中的主要变化。 ①机械团结社会的法律特征是压制性制裁。这种法律(如刑法)表现了集体意识的力量,其仟务是严惩那些破坏了风俗习惯和法律的个人。它把任何威胁或违反集体意识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实施惩罚仅仅是为了表达社会成员对集体的激情,对违反集体意识行为的义愤,从而强化人们的集体归属感,巩固社会秩序的基础。

②有机团结社会的法律是恢复性的。这种法律(如民商法)的目的不是惩罚,也不是集体共同情感的表示,其功能是把分化的个人组织起来,使之有序地相处,维护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把已经变得混乱不堪的关系重新恢复到正常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