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天津理工大学法政学院615社会学理论之外国社会学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整合与冲突
【答案】(1)整合。
布劳通过阐述权力向权威的转化过程来说明权力结构在群体中所起的整合作用。
a. 在布劳的交换理论中,权力被定义为个人或群体不顾他人反抗而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的能力,显然,权力以强制性为其显著特征。而权威则是指群体中的一种合法性的,即合乎群体规范的权力,它的实施无须借助强制。
b. 资源地位的不平衡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下述情形:资源地位较低的人发现用依从换来的好处大于拒绝交换所带来的损失,而资源地位较高的人也认为自己提供的资源与换取的依从至少是价值相当的,因此遵循互惠和公平规范,群体中形成了对权力结构的集体赞同,从而确立了权力结构的合法性。在这种情况下,只要领导者遵守群体规范,他就无须使用强制手段,其下属之间便会形成相互制约的社会控制。因此,对权力情景的共同定义和集体规范是形成合法权威的基础。
c. 布劳认为,在己经形成权力结构的正式组织中,个人的权力已经不再直接与其拥有的资源相联系,而是直接取决于他在组织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尽管如此,组织的权力结构的产生最终还要由交换过程来说明。
d. 合法权威的确立,改变了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模式。群体成员不用再为每次具体的交往讨价还价,从而减少了分歧和争执,提高了效率; 同时,每个成员已经被安置在固定地位上,只需按照自己地位的角色要求行事,就能得到相应的回报,而无须通过自我显示来争取更为有利的交换地位,从而减少了竞争和摩擦。群体内部互动关系中内耗的减少以及强制性手段的废弃都使组织达到某种程度的稳定、平衡,促进了群体整合。
(2)冲突。
在说明权威结构产生的方式和过程时,布劳井没有忽略相反的冲突倾向,他阐述了社会结构为什么会成为冲突和变迁的根源。
在正式组织中,尽管可以发展出对权力的集体赞同,形成合法权威,但也存在着对立和冲突的可能。常见的}h}况是:或者群体内部的报酬结构发生了变化,不再符合群体成员的报酬期待; 或者群体成员报酬期待结构发生了变化,原有的报酬结构已经不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不论出现哪种情况,都会使得某些参与交换的成员感到对方没有履行互惠义务,自己在交往中付出的代价多于获得的报酬,由此而产生了被剥夺意识。
其结果是瓦解了合法权威赖以存在的集体赞同和统一规范,削弱了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控制,
使权威蜕变为强制性权力,从而导致巨下级之间的对立。如果下级成员接触机会较多,就有可能形成某种共同意识,使个人不满或对立发展为集体性敌对运动,在这种情况下,下级对上级命令的反应或者是消极抵制,或者是采取报复性行动。群体内部互动关系性质也由基本平衡转变为暗中的或公开的冲突。解决冲突的办法一是在原有结构内部进行调整,替换那些没有提供报酬或提供了不公平报酬的领导者,如果这样做还不解决问题,就只能推翻现存的权力结构,代之以新的权力结构。当然,新的权力结构还会继续重复向合法性权威的转化过程。
总之,布劳把合法性权威的形成过程与群体内部对抗力量的出现当作推动群体运动的两个重要因素,这两个因素此消彼长、相互影响,促使群体运动过程中出现整合与冲突交互替代的辩证特点。
2. 印象管理
【答案】戈夫曼将社会机构比作一个舞台,认为人们都在这里登台表演。这种表演中,我们都非常关心和试图控制自己留给他人的印象,我们通过言语、姿态、手势等表现来使他人形成我们所希望的印象。因此,这是我们在为别人制造着“情境定义”。戈夫曼将这个过程称作“印象管理”。
3. 齐美尔
【答案】格奥尔格·齐美尔(1858-1918)是经典社会学时期的德国社会学家。在社会学领域,齐美尔的主要学术贡献包括:通过提出并回答“社会是如何成为可能的”这一问题,确立了将社会交往形式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基本思想,从而为社会学的产生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并且基于这种观念,对社会互动的形式和过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尝试将量化方法引入社会学,研究群体规模大小对群体互动性质的影响; 通过对主观文化、客观文化和社会分化问题,尤其是货币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深刻揭示了现代工业社会的内在矛盾,以及资本主义的内在“文化悲剧”。齐美尔主要的社会学著作,包括《论社会分化》、《历史哲学问题》、《货币哲学》、《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社会学的基本问题》等。
4. 社会团结
【答案】社会团结,指的是把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纽带,是一种建立在共同情感、道德、信仰或价值观基础上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以结合或吸引为特征的联系状态。
5. 标签理论
【答案】这一理论认为,所谓社会问题或越轨行为是一种主观的东西,即某种社会现象之所以成为问题就是因为社会给它贴上了这样的标签。在研究社会问题与越轨行为时,这些问题或行为本身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社会如何评价和对待它们。标签理论认为,可以利用贴标签的办法来解决社会问题和越轨行为,但只有将某种社会状况与行为贴上了“正当的”、“正常的”、“符
合规范”的标签,才会自动消除它们的对立性。
6. 社会动力学
【答案】社会动力学,主要是运用关于人类智力发展三阶段的理论解释社会历史的进步。孔德认为,人类智力发展的三段律是:神学阶段,或虚构阶段; 形而上学阶段,或抽象阶段; 科学阶段,或实证阶段。由于孔德认为智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所以社会发展的阶段与人类智力发展的过程完全相适应,也同样经历了三个阶段或历史时期:远古时代的神学阶段,中世纪时期以来的形而上学阶段和18, 19世纪之交开始逐步进入的科学阶段。
二、简答题
7. 如何理解从社会哲学到社会学的转变?
【答案】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欧洲出现,经历了从社会哲学到社会学的转变。
(1)古希腊哲学关于社会的思想
古希腊时期,一些主要社会哲学思想代表着各个不同阶层的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智者派具有典型的意义。
①柏拉图。社会思想的代表作有《国家篇》和《法律篇》。
a. 他在《国家篇》中提出了建立“理想国”的政治主张,其矛头指向当时的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政治。认为社会应由三个等级组成,这三个等级是:哲学土、武士和劳动者,他们各有不同的社会职责。
b. 他在《法律篇》里己不再提及他的份个等级的社会主张,而强调在各个家庭之间进行平分土地的重要性。
c. 柏拉图在社会思想史上的贡献:他首先发现了社会分工这个事实,并指出了它对社会和人们的意义,以及由于经济的不平等所造成的某种类型的阶级斗争。还指出了人口数量及其增长的意义,以及地理因素、教育和社会意识,特别是宗教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但柏拉图的社会思想观,从根本上说来是唯心主义的,因为他把现实看做是理念的反映。柏拉图的思想观点反映了奴隶主贵族阶层的利益和要求。
②亚里士多德
a. 他没有沉醉于“理想国”的幻想,而是致力于揭示现实社会的规律。他不相信有绝对完善的国家或社会的存在,但他认为使现有的国家或社会变得相对好一些是可能的。
b. 他在谈及社会结构时,他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是由最富有阶级、最贫困阶级和处于二者之间的中等阶级组成的。认为中等阶级掌权最好,因为它是一个国家中人数最多的阶级,它能抑制上述两个阶级的对立,保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c. 亚里十多德第一个探讨了社会革命理论,指出革命产生十社会不同阶级之间斗争的观点,而且指出政治制度是由社会生产方式、阶级差别以及其他社会因素引起的。同时他还研究了地理因素,首先是气候条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并以此解释民族间的差别。他还看到了作为社会共同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