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系679社会学原理之外国社会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文化震惊
【答案】文化震惊,是指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和心理上的压力。文化发展的一个巨大动力就是不同文化模式之间的交流。文化震惊不仅发生在民族之间,在不同的社会群体,地区之间也会发生。这是一种客观现象,无善恶之分,但对文化震惊的处理却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的后果:处理不当可能发生盲目排外; 处理得当则可以吸收外来文化为我所用。
2. 形式性合理与实质性合理
【答案】在一个经济系统中,如果所有的行动都可以用量来表示,即能被计算并尽可能以货币单位这一形式来表示,那么这些行动在形式上是合理的,即属于形式合理的经济行动。其合理性的程度由计算的可运用程度决定。
实质合理性是指通过一种以经济为取向的社会行动方式,根据某些价值的基本要求,向现存的人的群体供应产品。其合理性的程度与产品的实际分配方式以及被提供产品的人群的范围有关。实质合理性并不满足于目的合乎理性的计算,而是要提出伦理的、政治的、功利主义的、享乐主义的、等级的、平均主义的或者某些其他的要求,并以此用价值合乎理性或者在实质上目的合乎理性的观点来衡量经济行为的结果。
3. 国家活动领域
【答案】斯宾塞主张限制国家活动,认为国家和政府的过分干预会限制个人的活动自山,加重人们的经济负担,妨碍社会的发展。他认为,诸如贸易法、国家宗教、破坏自然选择的慈善事业、国家教育、国家移民、卫生措施、货币管理和制造、邮电服务、港日改善和灯塔设置等,国家都不应予以干涉,应任其自由发展,由个人经营。在国家事务中,斯宾塞主张国与国之间的睦邻关系,反对诉诸武力和对其他国家的侵略。他指出,国际仲裁的原则将成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普遍方式。
4. 社会系统
【答案】社会系统是整个行动系统中的一个附属系统,它受到文化系统(价值取向和规范模式)的控制和人格系统(角色)的制约,因此,它的核心是制度化的角色关系。社会系统是由行动者同其状态中的其他行动者之间稳定的制度化的角色关系构成的。通常所说的“社会”是社会
系统中的一种特定类型,是指对环境具有较高程度的自给自足性的社会系统。除了社会之外,社会系统还包括那些在其环境中自给自足程度不那么高的二人组合关系、小群体、家庭及各类组织等。社会系统是整个行动系统中的一个附属系统,它受到文化系统(价值取向和规范模式)的控制和人格系统(角色)的制约,因此,它的核心是制度化的角色关系。
5. 经济生产的循环
【答案】经济生产循环是指,经济力量围绕投资周期性地变化。新的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经济繁荣伴随着某些结构性变化。当资本生产的经济部门受到消费品生产部门拉动时,投资需求扩大。资本的需求越大,人们投资时就越会犹豫不决。因为资本需求一旦超过资本补偿能力,投资无法补偿贬值时经济就开始萎缩,市场出现萧条。而消费减少,会造成企业亏损,经济结构衰弱。在经济萧条时期,消费品生产部门受的打击最大。经济萎缩时贬值率较低,资金需求量小,补偿性投资下降。在此之后,与消费品生产部门有关的资本生产部门又开始增长,资本蓄量增加,人们又开始投资,商业气候出现好转,投资进一步增加,经济增长加速,又开始了新的一轮的经济增长循环。
6. 价值
【答案】价值,指刺激提供报酬的程度。
7. 活动
【答案】活动,指群体成员具有的行为表现,其特点是逃避惩罚,追求报酬。
8. 《社会分工论》
【答案】《社会分工论》是涂尔干的第一本重要的理论著作,其写作的主要目的是为劳动分工正名,寻找引发社会失范状态的真正原因。在该书中,涂尔干详细地分析了劳动分工产生的原因和引发的社会后果,他认为劳动分工的发展或工业社会的出现,既不像是孔德所说的那样是人类知识进步的结果,也不是像经济学家们所说的那样是人们长期以来不断追求劳动生产率或增加物质幸福的结果,而主要是由于“社会容量”(即人口的数量及关系)和“社会密度”(社会成员之间相互交往的频率和强度)的增加所导致的人们之间生存竞争小断加剧的结果。
9. 社会集团
【答案】社会集团,它的理想类型是“联合体”。滕尼斯强调指出,对于联合体来说,最本质的东西是团体的组织形式而不是团体所确定的目的。联合体的出现,是因为众多的个体都具有建立联合体的意志和愿望,以便使他们的目的和意志通过确定的形式加以表达。联合体的组织形式是按照规章秩序建立的。联合体组织集中体现其成员的意志,同时根据多数成员同意的原则,对各种事务作出决定。
10.等同论
【答案】随着资产阶级社会学受到批判和退出历史舞台,建设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任务便尖锐地提了出来。这时苏联理论界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认识还很肤浅,片面地把历史唯物主义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这一时期里“等同论”的观点占据了统治地位。
二、简答题
11.如何正确评价苏联社会学被否定的历史?
【答案】(1)回避含糊的态度
对于30年代至50年代这段历史情祝苏联社会学界一般人持回避态度,不公开表示意见。在许多苏联社会学的文献中,在回顾苏联社会学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时,通常是这样写道:遵循列宁的指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家们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对年轻苏维埃国家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社会劳动和社会生活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研究与社会学研究,尽管这些研究尚有一些不足之处,但不可忽视它们的科学价值,它们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学的发展以及在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经济问题作了贡献,并为苏联社会研究和社会学研究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接下去便谈到苏联社会学最近几十年来在苏联共产党支持下获得迅速发展的一些具体情况。
不用作任何解释,一般读者都会明自,这里所说的“最近几十年”是指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苏联社会学重新恢复以后的这段时期,不包括30年代末至50年代末这段历史。有时,在个别的社会学文献中,在非涉及40年代和50年代这段历史不可时,通常也是含糊其辞,不作明确表态,使读者有一种模棱两可和似是而非的感觉。
欲要弄清苏联社会学的这段历史,对于身置其中的苏联社会学界的许多人来说确实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这当中有许多忌讳和难点,因为它既关系到对早期苏联社会学的评价,又涉及对当前苏联社会学理论体系的看法。
(2)基本肯定的评价
苏联社会学在其早期阶段上所确认和推崇的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型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即把唯物史观完全等同于一般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形成了至今仍不乏其拥护者的苏联理论界的传统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人们,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和历史唯物主义之间完全画上了等号。在他们看来,把历史唯物主义摆在前面,称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或者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摆在前面,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历史唯物主义,两种说法都是一样。从这种“等同论”的立场出发,很难得出苏联社会学在30年代至50年代被否定和取消的结论。在这种观点看来,既然30年代至50年代期间,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或一门学科并没有被取消和禁止,最多是不提或不用“社会学”这个名词、术语而已。
(3)潜在的意见
应当指出,苏联社会学界多数人并不同意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等同论”的观点。因此,他们不同意恰金等人的上述关于苏联社会学在40年代和50年代“依然存在”并“继续发展”的说法。问题很明显,如果苏联社会学没有被“取消”和“否定”的话,那么苏联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