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教学评价

【答案】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组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课程评价。

二、简答题

2. 按照杜威的理论,怎样才能真正使儿童与学科统一起来?

【答案】要真正使儿童与学科统一起来,就必须建立“经验课程”,使课程把儿童的心理的经验与学科中所包含的逻辑的经验统一起来。而要实现这种统一,就需要把各门学科的教材和各个知识分支恢复到它由以抽象出来的原来的经验,这个过程就是教材的心理化。心理化了的教材就变成儿童的教材,逻辑的经验就变成儿童直接的和个人的经验,从而可以和儿童既有的经验进行相互作用。教师的使命就是把学科教材解释为儿童的生活经验,并指导儿童的经验不断生长,从而最终使儿童的经验达到学科教材所包含的成熟的逻辑经验的水平。

3. 课程内容的选择有哪些基本取向?

【答案】课程内容的基本取向是“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学习者的经验”。

(1)学科知识。指学生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学习科学、技术、艺术、道德等学科知识,渐次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活动方法。

(2)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学校课程对社会生活经验不断选择、批判与超越,而且还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

(3)学习者的经验。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和开发者,其个人知识和经验是课程内容的基本构成。

4. 什么是“同步学习”?其特点是什么?

【答案】“同步学习”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整个班级的学生一起进行的学习。这种学习的特点是:

(1)所有学生的活动取向决定于教师的语言、要求、指示之类的直接手段,以及学习课题、使用的教材、演示、问题讨论之类的间接手段。

(2)共同的教学对象、共同的目标设定、直接的共同活动,形成了教师与班级集体之间的紧密的、恒定的关系。

5. 布鲁纳对“学习准备”的理解与源自于“儿童中心”理论的“准备观”有什么不同?

【答案】近代教育思潮中“儿童中心”的重要理念认为儿童的智力发展主要不是由于来自环境的影响,而是其自身的自然展开过程。按照这一观点,准备,就是容易而且有效地学习某种知识的心理素质。如果不具备这种相应的心理素质,学习者即使努力,也收效甚微。

而布鲁纳则认为这种所谓的学习准备是一种僵化的准备观,它不过是一半真理,是有害的。因为教学的设计固然要考虑儿童发展的适当期,但适当期并不是自然出现的生理年龄段。这种准备观的最大弊端是“让人单纯地去等待有准备”,这使得教学往往落在儿童智慧生长的后面,奴性地跟从生长,而不是有效地促进生长。布鲁纳主张,正确的准备观不是这种生理概念,而是教育概念。充分掌握先行的、较简单的知识技能,构成学习后行的、更高深的知识技能的心理基础,这才是“准备”的真正涵义。即是说,“准备”是受教育影响而引起的心理素质,是教育影响的概念函数。

所以,我们没有必要盲从儿童智力发展自然进程。教育影响理应成为加速儿童的准备、促进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学生有准备,或者为准备提供机会”。

6. 开发综合课程的有效策略有哪些?

【答案】开发综合课程的有效策略是:

(1)确定作为综合课程组织核心的主题、问题和概念的选择标准。避免随意性、盲目性,否则,就很难开发出理想的综合课程。

(2)教师与教育行政人员要对综合课程进行恰当规划与合作。这是综合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

(3)开发综合性评估形式。与综合课程相适应的评估应当是跨学科的、综合性的。

(4)建立单一学科知识与跨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教师培训计划。不仅让学习者深入把握每一门学科的重要主题和概念,而且理解不同学科的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才能为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提供有效机制,也才能培养出能够胜任综合课程的教师。

7. 按照“概念重建主义者”的观点,传统课程理论的主要缺陷是什么?

【答案】“概念重建主义者”认为,传统课程理论至少存在三大缺陷:

(1)传统课程理论秉持实证主义科学观,追求课程理论的“客观性”,这有违课程理论的学科性质,也使课程理论沦为控制工具。

(2)传统课程理论被“技术理性”所支配,课程研究的目的是提供课程开发的普适性的程序和规则,这就使课程理论成为“反理论的”、“反历史的”。

(3)尽管传统课程理论标榜“价值中立”,但它却因此而陷入了一套保守的、使其政治方向神秘化的价值观念之中,实际上它维持了现行的社会控制体系。

三、论述题

8. 试述20世纪的现代教育使课程与教学走向分离的主要原因。

【答案】之所以20世纪教育以课程与教学的分离为特征,主要是因为20世纪现代教育的发

展过程是按照“科技理性”的原则组织起来,日益走向“科层化”和“制度化”的过程。而“科技理性”是通过合规律的行为而对环境加以控制的人类理性,这种理性以“控制”为核心,控制的目的是提高效率(生产效率和社会效率)。因此,20世纪教育科学的主要贡献是怎样控制教育,而不是对学校教育进行理解并使之富有意义。

现代教育制度把课程简单化为“制度课程”,而“制度课程”是社会意志的合法化,通过它对教师的教学加以控制,进而实现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控制。加之,从认识论角度来看,“科技理性”在本质上是二元论,其实质就是包原本内在连续和有机统一的世界分裂为两部分,并使二者对立起来,一方控制另一方。所以在制度层面,课程与教学极易成为两个分离的领域,二者的关系也被视为一种线性关系。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实体或内容,它规定着学校教育“教什么”。课程研究的基本使命也就是将课程开发纳入理性的轨道。教学则是学校教育的过程或手段,它规定着学校教育“怎样教”。教学研究的出发点就是对教学行为的有效控制,是效率驱动的。如此,课程是教学的方向或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规定好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当对课程作出任何变革。这样,课程与教学就只能机械地、单向地、线性地发生关系,这两类研究也表现为各行其道,彼此对对方都极少关注。

9. 针对人们对目标模式盲目崇拜、不加分析地用于实际的做法,斯腾豪斯是如何进行批判的?

【答案】针对人们对目标模式的态度,特别是那种对目标模式的盲目崇拜、不加分析地用于实际的做法,斯腾豪斯是通过检讨理论的性质来展开批判的。

斯腾豪斯认为,在诸如课程研究这类行动领域或“策略性科学”中,理论的职能有两种:

(1)把我们已获得的资料和事卖组织起来,提供对事物的一种理解;

(2)具有一种实施的和思索的倾向,为行动提供一个基础和依据。

用这两种职能来审视目标模式,斯腾豪斯认为,它首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手段或方法,把课程开发中大量的变量、问题与活动组织起来,加深我们对课程开发的理解,斯腾豪斯因此称它是“一种雄心勃勃的综合性理论”。这种尝试是必需的,也是重要的。但是,这种为了高度综合而进行的思辨却存在着潜在的危险,其主要原因是人们缺乏有关的实际知识,致使理论的建构缺乏应有的资料基础。

因此,这类理论所达到的逻辑上的一致性往往是以牺牲牢固的基础为代价的。也正因如此,这种高度综合的理论从知识进步的角度看也许有很大效用,但在应用于实际时必须格外小心,它们逻辑上越令人满意,可能越不适用。

10.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中,知识领域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并请举一教学目标实例来说明。

【答案】“行为目标”存在的缺陷在于:

(1)“行为目标”取向所体现的“唯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是有缺陷的。受“科技理性”所支配的“行为目标”指向于对课程开发、教学设计、人的学习过程的有效控制,所以“行为目标”是控制本位的。而人的行为之所以是人的行为,就在于这是主体的行为,富有创造性的行为,这种行为具有很大程度的不可预知性。而控制本位的“行为目标”,则把课程开发、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