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答案】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指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简答题
2. 目标达成模式的功能、目的及其弱点是什么?
【答案】目标达成模式的功能、目的及其弱点是:
(1)目标达成模式的功能在于确定课程实施后学生学习达成目标的程度。
(2)目标达成模式的目的是判断一项课程计划的优劣,评价的标准即是预定的目标。
(3)目标达成模式有一个最大的弱点,那就是只囿于目标进行评价,导致了对目标以外的那些结果的忽视,而行为化的评价方式,也使得态度的形成等更具教育意义的结果不能被评价。
3. 课程的涵义主要有哪几类? 它们各自的特点和缺陷是什么?
【答案】课程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三类:
(1)把课程作为学科。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内容与课程过程割裂开来并片面强调内容,而且也把课程内容仅限于源自文化遗产的学科知识,其最大缺陷是把课程视为外在于学习者与教育者的东西,对学习者的经验重视
不够。
(2)把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教学过程之前或教育情境之外的东西,把课程目标、计划与课程过程、手段割裂开来并片面强调前者,其缺陷也是忽略了学习者的现实经验。
(3)把课程作为经验或体验。这种课程定义的突出特点是把学生的直接经验置于课程的中心位置,从而消除了课程中“见物不见人”的倾向,消解了内容与过程、目标与手段的二元对立。但有些持这种课程定义的学者有忽略系统知识在儿童发展中的意义的倾向。
4. 简述“制度课程”的内涵和功能。
【答案】(1)“制度课程”的内涵:“制度课程”,是特定社会在特定历史时期规定并实现的合法化的学校教育内容。“制度课程”具体体现为官方的课程文件(课程标准、课程指南、教材、教具,等等)及这些课程文件的操作形态。
(2)“制度课程”具有两种功能,即外部功能与内部功能。
①就外部功能看,“制度课程”处于学校教育与社会的交叉点上,承担着把社会(或社区)对学校教育的期望和限定转化为具体的教育计划的任务。
②就内部功能看,“制度课程”实际上成为一个对教师的工作进行管理和限定的规范框架。随着现代教育规模的日益扩大,“制度课程”成为对众多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控制的有用工具。为了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官方规定的课程指南往往对教师的教学实践规定得非常详细,以排除教师可能作出的与官方认可的社会需求相悖的课程变革。
5. 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案】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是:
(1)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是各有其特殊规定的两个不同的世界。科学世界是建立在数理——逻辑结构的基础上、由概念原理和规律规则所构成的世界。
(2)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又是内在统一、历史地统一的。这包括三方面的含义。
①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是科学世界的意义之源。
②在特定条件下,科学世界能够提升生活世界的意义。
③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是历史地统一的。这种统一是通过生活世界中的交往活动而实现的。
6. 影响学校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因素包括哪些方面?
【答案】影响学校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因素包括:
(1)政府机构的力量。政府机构是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力量。
(2)社区的支持。课程变革越能够与社区文化整合于一体,课程实施的程度越大,学校教育与社区文化越来越相互渗透,越来越呈现出一体化发展的态势,这是当今时代的一大特征。
7. 简单比较道尔顿计划和文纳特卡计划。
【答案】道尔顿计划和文纳特卡计划的比较:
(1)道尔顿计划和文纳特卡计划同属个别化教学组织。对纠正班级授课组织的弊端,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觉性、责任感和自我教育能力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直接影响了美国后来的个别化教学思想的发展。
(2)文纳特卡计划是在道尔顿计划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个别化教学组织形式,道尔顿计划为了对学生便于管理还保存着班级,但文纳特卡计划则完全打破班级教学,谋求彻底的个别化教学,学校中无年级编制,儿童根据其意愿自由选择教室进行学习。
三、论述题
8. 试结合实际比较目标达成模式和回应模式。
【答案】(1)目标达成模式和回应模式的相同点
①目标取向的评价。泰勒的目标达成模式在于先建立目的和目标,再对目标进行分类,随后在评价的过程中也是紧密围绕目标来进行的,如果达成目标就说明课程很有效,如果没有达成目标就说明课程还有亟待完善的地方。在回应模式中,在评价者正式实施评价前,也都存在一个预期的目标,这个目标是在评价者之间相互达成的。通过观察,评价者对方案所希望达到的目标与
实际上取得的成果进行比较,看是否达成目标体系。总之,两种评价模式都是崇尚目标的拟定和达成。
②评价结果的参照性。在评价结果的处理上,两个模式表现出一致性,目标达成模式通过搜集的资料与行为目标之间进行比较,从而判断目标达成的情况。所采取的行动视达成目标的状况而定,在没有达成的情况下对课程进行变革,顺应实际教学的要求。在回应模式中,将其最终的评价结果作为出发点,不再单纯从理论出发,而是从关心评价结果的各听取人的需要出发,作为一个参照体系来应用。
③两种模式之间的延续性。作为传统评价模式的目标达成模式,所探讨的问题奠定了评价领域的基础,在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评价模式都和它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回应模式也不例外,其倡导的目标参照体系对课程实践产生着重大影响,是对目标达成模式的延续和发展。
(2)目标达成模式和回应模式的不同点
①涵义的不同。目标达成模式是泰勒在“八年研究”基础上提出的评价模式,它是以泰勒的课程理论为依据、围绕目标达成而建构起来的一种评价模式。回应模式就是以所有与方案有利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评价,该模式关心方案的活动而不是方案的意图,它更注意反映与方案有关的各方面人的意志而不仅是一部分人的意志。
②实施过程的不同。目标达成模式包括七个步骤,即建立目的和目标;把目标分成较细的类目;以行为名词表述目标,这一步还包括要界定和修订使用的行为名词;确定能表现目标达成程度的具体场景;选择和发展评价所使用的测量技术;搜集学生表现的有关资料;将搜集到的资料与行为目标比较。回应模式的步骤包括评价者与一切跟评价对象(如课程方案)有关的人接触,获取他们对评价对象的看法;根据获取的信息,确定评价的范围;评价者亲自对方案的实施作实地观察; 通过观察,评价者对方案所希望达到的目标与实际上取得的成果进行比较; 评价者对评价回应的问题进行理论上的修正;在此基础上,评价者设计评价方案;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搜集信息的方法;对搜集来的信息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将处理过的信息按需要回答的问题分类;把分类评价结果写成正式报告并分发给有关人员;在分类评价报告的基础上对方案做出全面判断。
③达成目标和结果的不一致。目标达成模式通过对目标的行为化表述,增加了目标的可操作性,评价者可以清晰而准确地判断目标达成的情况。评价是一个持续而循环的过程,评价所得的资料可以反馈到课程设计过程中去,作为重新界定目标、改善学习经验的选择和组织以及提高教学效果的依据。回应模式不再单纯从理论出发,而是从关心评价结果的各听取人的需要出发。任何评价,如果其结果不能为听众所接受,那么再高明的理论也产生不了实际的效果。该模式适合于一个多元的、复杂的客观世界的现实和处于不同地位、持不同观点的评价听众的需要,它的结果具有相当的弹性和应变性。
9. 请简单评价布鲁纳在教学理论内的贡献与不足。
【答案】布鲁纳的教学设计理论,是对“知识激增”背景下如何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作出的一种回应。他的学科结构理论,是基于“一般迁移”的理论和对学生潜能的大胆假设以及时代对教育的学术性要求而提出的,强调了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学术性和抽象性,从而把传统教学对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