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教学方法
【答案】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
法。
二、简答题
2. 学生认识或者说儿童认识与从事物质生产(工农业生产)和精神生产(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造)的成人的认识有怎样的关系?
【答案】这两种认识的关系是:
(1)这是两类不同的认识,每一类认识都有其特殊性、都有其独立的存在价值。在认识方式及其发展方面,成人有成人的价值,儿童有儿童的价值。
(2)儿童认识与成人认识又存在内在的联系。儿童像成人一样遵循着“直观一思维一实践”这一般认识路线,儿童的认识也像成人一样遵循着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辩证统一的规律。
3. 在赫尔巴特看来,教学的任务或者说教学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为什么?
【答案】在赫尔巴特看来,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多方面兴趣”。因为赫尔巴特认为,教学的最高目的是人的德性——“善的意志”,而“善的意志”存在于观念体系之中、思想之环之中。但是,当人缺乏兴趣的时候,人的观念会在心灵中处于抑制状态,这样,即使形成的观念体系、思想之环再清晰、再完善,也不可能发动“善的意志”。因而“多方面兴趣”是教学的直接目的,是联结观念体系与“善的意志”的纽带。
4. 表现性目标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表现性目标”的特点在于:
(1)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个性化,因而超出了现有的文化工具并有助于发展文化。
(2)它不是规定学生在完成一项或多项学习活动后准备获得的行为,而是描述教育中的“际遇”:指明儿童将在其中作业的情境、儿童将要处理的问题、儿童将要从事的活动任务,但它不指定儿童将从这些“际遇”中学到什么。
(3)“表现性目标”意在成为一个主题,学生围绕它可以运用原来学到的技能和理解了的意义,通过它扩展和拓深那些技能与理解,并使其具有个人特点。因而,使用“表现性目标”,人们期望的不是学生反应的一致性, 而是反应的多样性、个体性。在表现性活动中,教师希望提供一个情境,学生在此情境中获得其个人意义。
5. 布鲁纳提出的教学认识论主要有哪些内容?
【答案】布鲁纳的教学认识论主要包含下列内容:
(1)关于知识的属性问题。他认为,知识并非像逻辑实证主义所主张的那样是外部客观实在的反映或模拟,知识并非是价值中立的;恰恰相反,知识是人们基于经验中的材料而创造出来的,目的是使经验中的材料具有意义和结构。由于人们对规律或事物的体验是不断变化、不断深化的,知识的内容因而是不断变化、不断丰富的,科学知识必然是不断发展的,表现为一种持久的探究过程。这就是科学知识的本质。
(2)因为教学过程中的认识活动和人类的知识探究过程没有本质区别,,因此教学过程就不应当像传统上所作的那样,仅仅把知识作为现成的结论教给学生,而应当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知识,使学生不仅得到知识,而且也获得探究的态度和方法。
(3)提出的一个著名假设——“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以诚实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其基本精神是:使学习内容或学习内容的某一方面适合儿童的能力和智力发展特征。
6. 请简要解释以内部动机为动力的学习与以外部动机为动力的学习之间有什么区别。
【答案】以内部动机为动力的学习与以外部动机为动力的学习的区别在于,以内部动机为动力的学习是探究式、累积式的程序行为,学习者除了动机所推动的活动之外,不要求任何别的外部报偿。它所要求的报偿就是对该活动的出色的结果的满足感,或是对于活动过程本身的喜悦。而以外部动机为动力的学习是在适时地、有序地施以食饵和赏罚的条件下产生的有效的学习行为。一旦这种外部动机的学习如愿以偿,学习就停滞下来,缺乏累积式的持续性。
7. 学科知识的涵义是什么?
【答案】学科知识即学科的逻辑体系,包括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科的探究方式、学科的发展趋势、该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等。学科知识的典型类型包括:数学;自然科学(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技术学;社会科学(语言学、历史学、地理学、经济学、教育学、人类学等);人文科学(哲学、文学、艺术等);等等。
三、论述题
8. 试述情境教学、随机访问教学、支架式教学模式。
【答案】情境教学模式:
(1)情境教学,是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
(2)对情境教学进行静态分析,其基本环节分为:
①创设情境:根据学习者的发展需求创设对学习者是真实的情境。
②确定问题:从情境中选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以让学生去解决。
③自主学习:每一学习者自主进行问题解决。教师的职责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
④协作学习: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就解决问題的方案和过程进行讨论、交流。 ⑤效果评价:情境教学不需要独立于问题解决过程(教学过程)的测验,而是采用与教学过程、与教学情境融为一体的评估——“场合驱动评价”。
(3)情境教学的特征有:
①“学习者中心”,每一学习者都是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的主体,不同学习者在问题解决过程申平等交往、合作学习。
②“情境中心”,源于现实世界的活生生的情境是学习者进行问题解决和意义建构的“平台”,这种情境是与学习者的精神世界融为一体的。
③“问题中心”,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解决每一真实的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意义建构的过程,一个个真实的问题是学习者思想汇集的中心和焦点。
(4)随机访问教学模式:
①随机访问教学是指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基于不同目的、着眼于不同方面、用不同方
式多次加以呈现,以使学习者对同一内容或问题进行多方面的理解、获得多种意义的建构。. ②对随机访问教学进行静态分析,其基本环节分为:
a. 呈现情境:向学习者呈现与当前学习内容相关联的情境。
b. 随机访问学习;向学习者呈现与当前所选内容的不同侧面的特性相关联的情境,弓丨导学习者自主学习。
c. 思维发展训练:由于随机访问学习的内容比较复杂,所研究的问題往往涉及许多方面,因此在这类学习申,教师应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d. 协作学习:围绕通过不同情境所获得的认识、所建构的意义展开小组讨论。
e. 效果评价:同样是与问题解决过程融为一体的“场合驱动评价”。
③随机访问教学的基本特征是在不同情境、从不同角度建构知识的意义和理解,由此获得可广泛而灵活迁移的、高级的、非结构性的知识。
(5)支架式教学模式:
①支架式教学是通过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而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借助于该概念框架学习者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独立建构意义。
②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环节可分为:
a. 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并提供解决问题必要的工具。
b. 搭建支架,引导探索:这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索问題情境的阶段。
c. 独立探索:本阶段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探索的问题和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
d. 协作学习: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协商讨论,可以共享独立探索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