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生成性目标

【答案】生成性目标是指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生成性目标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还是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些行为。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不是像行为目标那样重视结果。它考虑学生的兴趣、能力的差异,强调目标的适应性和生成性。

二、简答题

2. 课程研究的方法论有怎样的未来走势?

【答案】课程研究的方法论的未来走势是:

(1)研究方法论直接决定于研究对象的特性;

(2)课程论的研究内容是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的统一,这意味课程论的研究对象是事实与价值的统一;

(3)课程研究的方法论是多元化的,使“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互补、整合。

3. 简要说明目标取向的评价的理论基础及其缺陷。

【答案】(1)目标取向的评价追求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化”,它以“自然科学范式”为其理论基础。因而这种评价取向的基本方法论就是“量的研究”方法。

(2)这种评价取向的缺陷在于忽略了人的行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不可预测性,忽略了过程本身的价值,对于人的高级心理过程而言它的作甩非常有限。这种评价取向的最大缺陷是把人客体化了、简单化了,它把方方面面都考虑周全了,唯独忽略了人本身。

4. 卢梭提出的发现教学论的内涵是什么?

【答案】卢梭提出的发现教学论是倡导尊重儿童的发现天性的教学论,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发现是人的基本冲动。

(2)发现教学的基本因素是兴趣与方法。

(3)活动教学与实物教学是发现教学的基本形式。

(4)发现教学指向于培养自主的、理性的人格。

5. 简要说明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的含义。

【答案】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的含义是:

(1)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首先,教师与学生皆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其次,教师与学生这两类主体在彼此间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展开持续的交往。

(2)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以课堂为主渠道展开。虽然教育交往的途径很多,而作为学校教育之基本构成的教学交往则是以课堂为主渠道展开的。

6. 简述提示型教学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和自主型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

【答案】(1)这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分别对应着不同的学习方式:接受性学习,社会性学习,自主性学习。而且这三种教学方法在功能上也有差异:

①提示型教学方法适合于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新知识,新信息;

②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适合于“集体思维过程”的运用,适合于社会态度的养成;

③自主型教学方法适合于独立探究与发现,适合于自主性人格的发展。

(2)这三种典型教学方法之间也存在着内在联系。

①三种教学方法彼此之间相互渗透。提示型教学方法并不排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主动性,否则这种方法会导致人的机械被动学习。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整合了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主体性。自主型教学方法也不排斥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②三种教学方法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连续体。不同教学方法当视具体教育情境的需要而优化组合。大多数教学哲学流派对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相应的学习方式有相对侧重,而不是只强调一种方式方法、绝对排斥其他方式方法。

7. 简述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的优缺点。

【答案】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的优缺点是:

(1)直线式课程组织的优点是能较好地反映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能够避免课程内容的不必要的重复;其缺陷是不能恰当反映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也不利于将学科发展的前沿成果尽可能早地运用于教学。

(2)螺旋式课程组织的优点是能够将学科逻辑与学生的心理逻辑较好地结合起来;其缺陷是容易造成学科内容的臃肿和不必要的重复。

三、论述题

8. 行为目标的主要缺陷之处有哪些? 我们应如何理解?

【答案】“行为目标”存在的缺陷在于:

(1)“行为目标”取向所体现的“唯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是有缺陷的。受“科技理性”所支配的“行为目标”指向于对课程开发、教学设计、人的学习过程的有效控制,所以“行为目标”是控制本位的。而人的行为之所以是人的行为,就在于这是主体的行为,富有创造性的行为,这种行为具有很大程度的不可预知性。而控制本位的“行为目标”,则把课程开发、教学设计、人的学习过程变为一个可预先决定和操纵的机械过程,这就把目标与手段、结果与过程间的有机联系割裂开来,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过程的创造性、人的学习的主体性则被泯灭了。

(2)“行为目标”的“还原论”倾向把“完整的人”肢解,人的具有整体性的心理和行为被原子化。“行为目标”追求目标的精确化、具体化,然而“完整的人”——人格整体是不能分割

的,除了一些简单的适于训练的知识技能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分解和具体化之外,试图将人的高级心理能力和素质分解开来培养,很可能是南辕北辙。

(3)人的许多高级心理素质(如价值观、理解、情感、态度、欣赏、审美情趣,等等)是很难用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来预先具体化的。因为这些高级心理素质不只是行为,更主要的是意识问题。试图把这些心理素质完全用可观察的行为来具体化,所掩盖的东西恐怕要比所揭示出来的东西要多得多。即使某些价值观和态度能够被结合进显性课程采培养,但更多的价值观和态度是通过隐性课程来教学的,这些通过隐性课程来教学的价值观和态度是不可能被预先具体化的。

9. 建构主义教学观有哪些基本主张? 请分别用几个典型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设计一个教案。

【答案】(1)建构主义教学观的主张

①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心理表征既包括结构性的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的知识和经验。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即是说学习不是把外部知识直接输入到心理中的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而建构新的理解、新的心理表征的过程。经由建构过程而形成的心理表征是结构性知识与非结构性的知识和经验的统一。

②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人、社会、自然、文化)的理解,对世界的理解因而是多元的,教学过程即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世界的意义并非独立于主体而存在,而是源于主体的建构。每一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对世界建构出自己的意义,因而对世界的理解是多元的。

③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构成,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是开放的、充满着意义解释和建构的环境,如果对该学习环境进行静态分析,可以发现它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构成。

(2)设计的教案

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这课作为教案设计的材料,其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学目标

②基本知识:

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的破坏,秦帝国的统一,秦朝政治机构的设置,秦朝政治制度的特征,秦代的地方政权机构体系,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朝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建立的历史影响。

③方法能力:

a. 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对信息作整理和分析;

b. 对一些问题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通过学生的团结协作体验知识的获取和思维的扩大; c. 多方面收集材料(图书馆、网络、社区资源库等等)并对材料进行判断、整理和分析的能力,能够以适当的形式(小论文,图表,ppt 演示等)呈现成果。

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秦代政治制度高度集权、严密、残酷的特征,初步理解秦制对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影响,渗透社会转型时期文明进步原则与道义原则相悖的价值判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