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赣南师范学院课程与教学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课程开发
【答案】课程开发是指通过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这一目标选择某一个学科(或多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以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
二、简答题
2. 将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确定为课程与教学目标,需要注意哪些原则?
【答案】就目前看来,将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确定为课程与教学目标,需要贯彻三条原则:
(1)民主性原则。在将社会生活的需求确定为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时候,需要考虑:这究竟是谁的需求? 是社会不利阶层的需求,还是社会优势阶层的需求? 在“大众主义”时代,作为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社会需求应体现社会民主和社会公平的原则。
(2)民族性与国际性统一的原则。国际化时代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应具有国际视野,应把本社区、本国家、本民族的需求与整个人类的需求统一起来。
(3)教育先行原则。信息时代,学校教育具有了新质规定,学校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教育先行”是新时期教育的新质规定。这意味着教育不仅适应当下的社会需求,更主要的是超越当下的社会现实,走在社会发展的前头、预示新的社会状态。
3. “附带学习”的涵义和价值是什么?
【答案】“附带学习”,就是伴随具体内容的学习而形成的对所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过程本身的情感、态度,如忍耐的态度、喜欢的情感等。杜威认为这种“附带学习”可能是更为重要的,因为所形成的情感态度对于未来的价值是更为根本的。杜威进一步指出:“最重要的态度是能养成继续学习的欲望”。一般认为,杜威“附带学习”的理念是隐性课程研究的来源。
4. “三大新教学论流派”是指什么? 其共同特点是什么?
【答案】“三大新教学论流派”是20世纪50~60年代崛起的一些对教学实践最有影响的教学理论流派,主要是指,前苏联教育学家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教学论”、德国教学论专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为代表的“范例教学论”。
“三大新教学论流派”的共同特点是通过改革课程结构与教学体制培养儿童优异的智力,进而推动个性整体发展。它们的教学设计主要建立于认知理论的基础之上,与行为主义教学设计有着不同的旨趣。
5. 教学中以“学生的自我活动”为主导地位属于哪一种教学方法? 如何利用这种教学方法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答案】属于自主型教学方法。教学活动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适合于自主性学习的课题。要考虑到课题的难度、学生知识和能力前提、时间安排等等。
(2)准备有助于自主性学习的学习手段。教师要协助学生准备这些手段。
(3)分配适合于自主性学习的课题。教学时选择自主性学习活动有效的阶段、考虑学生在掌握新知识时用自主性学习方法是否适宜等等。
(4)估计学生在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教师应针对这些困难提供可能的帮助。
(5)正确评价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与结果。
6. 简述“泰勒原理”的实质。
【答案】“泰勒原理”的实质是“技术兴趣”(也称“技术理性”)的追求。“技术兴趣”是通过符合规律(规则)的行为而对环境加以控制的人类基本兴趣,它指向于对环境的控制和管理,其核心是“控制”。“泰勒原理”力图有效控制课程开发过程,使课程开发过程成为一种理性化、科学化的过程,为课程开发提供一种普适性的程序,可见,其“技术兴趣”的追求是显见的。
7. 简要说明建构主义的教学论
【答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根据对学习的理解提出了三种主要的教学方法,即随机通达教学、情境性教学和支架式教学。
(1)随机通达教学
随机通达教学是斯皮罗提出的适合于高级学习的教学模式。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对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可以获得不同方面的理解,因此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多次进行,每次的情境都是经过改组的,而且目的不同,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从而使学习者对概念知识获得新的理解。这种教学避免抽象地谈概念的一般运用,把概念具体到一定的实例中,并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每个概念的教学都要涵盖充分的实例(变式),分别用于说明不同方面的含义,学习者可以形成对概念的多角度理解,并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形成背景性经验,帮助学习者针对具体情境建构指引问题解决的图式。
(2)情境性教学
情境性教学是一种强调学习的情境性的教学模式,主张把所学知识与一定的真实性任务结合起来,提倡在教学中使用真实性任务,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合作来解决情境性问题,以此构建起能够灵活迁移运用的知识经验。
(3)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是指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
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支架式教学与指导发现法相似之处是都强调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但支架式教学更加强调教师指导成分的逐渐减少,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地位,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为主向学生为主转移。
三、论述题
8. 综合课程在教育实践中有哪些限制?
【答案】综合课程的限制在于:
(1)知识的琐碎化问题。综合课程不同于分科课程中教师必须根据需要选择许多学科领域中的知识并将之整合起来,所以很难适应。因而经常东鳞西爪,导致知识的琐碎化,结果适得其反,破坏了知识的系统性。
(2)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技能问题。学生只有掌握了一些学科知识的要素之后才能够从事学科际的综合工作,会出现如何安排综合课程的教与学的时间、教师是否具有这种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专业技能等问题。
(3)教师的知识问题。综合课程需要教师精通许多学科的知识。就培养教师而言,中等教育培养专才,知识领域比较狭窄;初等教育培养通才,知识领域宽泛而肤浅。这些都不适合综合课程的要求。
(4)学校结构问题。长期以来,大学以及中等学校的传统组织都是以系科划分的,而系科划分又以特定的学术领域为基础。要使教师从事综合课程的教学,教师的培训机构就需要拆除横亘于各系科之间的障碍,不同学术领域需要展开交往与合作。
(5)评估问题。综合课程要求对学生(以及教师)表现的评估方式是学科际的、跨学科的。而当前世界各地的教育实践,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估方式主要还是分科的,这势必阻碍综合课程的推行。
9. 试述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答案】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表现在:
(1)在政策上谋求“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统一。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呈现一种看似矛盾、实则非常辩证的现象:
①强调国家在课程改革中的主导作用,推出有力的“国家课程”;
②又非常强调地方、学校对课程改革的主体参与,倡导因地制宜、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
(2)在课程内容上,既引进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高科技知识,又把学习者的“个人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信息时代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的“信息能力”与“计算机素养”成为各国课程改革所追求的基础学力的内容之一。与此同时,尊重并提升学习者的主体性,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意识、把学习者的“个人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的有机构成,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向。
(3)提倡多样化的课程结构。在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中,“学科主义”(“学科中心论”)的传统统治地位已被动摇,经验课程、综合课程、选修课程等课程形态受到普遍关注。统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多样化的课程结构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