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跨学科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教学方法
【答案】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
法。
二、简答题
2. “发现学习就是意义学习;接受学习就是机械学习。”这一观点是否正确? 请判断并说明原因。
【答案】这一观点不正确。
因为发现学习、接受学习与意义学习、机械学习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对应关系,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都有可能是意义学习或机械学习。如果教师的教学讲解得法,接受学习可以是有意义的。同样,如果教学条件不合适,发现学习也可能成为机械学习。比如,如果学生只是机械地记住解决问题的“典型步骤”,而对自己正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却稀里糊涂,他们虽然也可能得到正确的答案,但这种发现学习显然是机械而非有意义的。
3. 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环节包括哪些方面?
【答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并提供解决问题必要的工具。
(2)搭建支架,引导探索:这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情境的阶段。
(3)独立探索:本阶段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探索的问题和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
(4)协作学习: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协商讨论,可以共享独立探索的成就、共同解决独立探索所遇到的问题。
(5)效果评价:这包括个人的自我评价和集体对个人学习的评价,这种评价依然是与问题探索过程融为一体的,不能仅用脱离问题解决过程的所谓“客观性测验”(标准化测验)来评价这种教学的效果。
4. 简述教学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答案】(1)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
(2)二者的关系:
三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
首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施教主体,学生是教师的施教对象,教学内容是教师的施教内容。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对教材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开发与重构,并将自己重构的教材内容通过一定的渠道,用适当的方式展示和表达出来。教师还要对课堂教学进行组织、调控和管理,以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运行。
其次,学生一方面是教育对象,是教育的客体,但是另一方面也是自我教育与学习的主体,学生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①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②学生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人,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也具有发展的可塑性;③学生是能够主动建构知识的人,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最后,教学内容作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内容,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中介媒体。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来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习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达到对世界的认识,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将社会性经验内化为学生的个体性经验。
5. 在罗杰斯的理论中,无意义联结学习和有意义经验学习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按照罗杰斯的论点,无意义联结的学习就是那种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在教室里向学生们提供的教材和教师的讲述,同无意义联结的实验一样,对学生来说是无意义的。他们在课堂上茫然失措,而教师对此却毫无觉察和同情;甚至有的儿童对自己要学的教材缺乏任何学习准备,而教师却不甚了了。他认为这种类型的学习没有感情,没有个性意义,无法塑造完整的人。而有意义的经验性的学习不是指那种仅仅涉及事实累积的学习,而是指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这不仅仅是一种増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个体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
6. 简述隐性课的程课程特点。
【答案】隐性课程的特点:
(1)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弥散性和普遍性。其影响无处不在,在同一个教育情境中不同的主体会解读出不同的意义,而这些意义是超出教育者预测的。
(2)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持久性。许多隐性课程都是通过心理的无意识层面对人产生影响的,这些影响一经确立就持久地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难以改变。
(3)隐性课程的教育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教育者的教育艺术就集中体现在如何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教育影响,如何减少隐性课程的消极影响上。
(4)隐性课程的内容既可能是学术性的,也可能是非学术性的。如潜移默化地学会某种学术知识、学术观点等是学术性的;如隐含于班级、学校结构和行为规范和规则的非学术性的。
7. 简述功利主义课程的组成部分。
【答案】斯宾塞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完美生活作准备”,而适应“完美生活”之需要的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所以课程就是由实用科学知识所构成。斯宾塞的课程体系由五个部分所构
成。
(1)生理学、解剖学。这类课程对应于“指向于自我保全的活动领域”。
(2)读、写、算,以及逻辑学、几何学、力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社会学等。这是与生产活动有直接关系的知识。这类课程对应于“获得生活必需品的活动领域”。
(3)心理学、教育学。这类课程对应于“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领域”。
(4)历史、社会学。这是合理地调节自己行为所必须的知识。这类课程对应于“维持适当的社会和政治关系的活动领域”。
(5)绘画、雕塑、音乐、诗歌等,这类课程对应于“满足爱好和感情的活动领域”。
三、论述题
8.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中,知识领域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并请举一教学目标实例来说明。
【答案】“行为目标”存在的缺陷在于:
(1)“行为目标”取向所体现的“唯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是有缺陷的。受“科技理性”所支配的“行为目标”指向于对课程开发、教学设计、人的学习过程的有效控制,所以“行为目标”是控制本位的。而人的行为之所以是人的行为,就在于这是主体的行为,富有创造性的行为,这种行为具有很大程度的不可预知性。而控制本位的“行为目标”,则把课程开发、教学设计、人的学习过程变为一个可预先决定和操纵的机械过程,这就把目标与手段、结果与过程间的有机联系割裂开来,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过程的创造性、人的学习的主体性则被泯灭了。
(2)“行为目标”的“还原论”倾向把“完整的人”肢解,人的具有整体性的心理和行为被原子化。“行为目标”追求目标的精确化、具体化,然而“完整的人”——人格整体是不能分割的,除了一些简单的适于训练的知识技能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分解和具体化之外,试图将人的高级心理能力和素质分解开来培养,很可能是南辕北辙。
(3)人的许多高级心理素质(如价值观、理解、情感、态度、欣赏、审美情趣,等等)是很难用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来预先具体化的。因为这些高级心理素质不只是行为,更主要的是意识问题。试图把这些心理素质完全用可观察的行为来具体化,所掩盖的东西恐怕要比所揭示出来的东西要多得多。即使某些价值观和态度能够被结合进显性课程采培养,但更多的价值观和态度是通过隐性课程来教学的,这些通过隐性课程来教学的价值观和态度是不可能被预先具体化的。
9. 简述“泰勒原理”的贡献与局限。
【答案】泰勒原理的贡献在于,它对目标的强调在世界各国课程领域发生了巨大影响,20世纪50~60年代曾一度成为课程开发的唯一“科学”模式。从《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出版至今近50年来,泰勒原理一直被作为课程探讨入门的基本框架,奠定了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围。它综合了当时有影响的教育学流派和思想的各种主张,囊括了课程开发的诸种重要因素,形成了一个系统的模式。且该模式简洁明了、易于理解把握。
其局限在于,泰勒原理是“课程开发的一个非常理性的框架”,它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科学至上的印记。对于课程编制的四个基本问题,泰勒原理并不予以回答,它只是“对可藉以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