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东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实务之新闻评论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分论点
【答案】分论点是指派生于评论的总论点、并为阐述总论点服务的从属论点。不少新闻评论由于论述的内容比较重要,比较丰富,为更好地阐明总论点,往往需要从几个方面或层层深入论述,提出一些证明、补充或者发挥总论点的从属论点,又称分论点或子论点,它们都派生于总论点并为阐明总论点服务。
2. 网络新闻评论、网络评论
【答案】网络新闻评论,即时评、政论,是网民借助网站搭建的信息传播平台,就当前某重要新闻或某新闻事件进行议论和评述的文章,每篇字数一般在五六百左右,也有超过千字。和传统新闻评论相比,网络评论的优势明显。首先是传播主体的广泛性,充分体现它的草根性和民主性。它是来自人民、为人民的草根评论,广大受众是以主动而非被动的姿态,共享评论的发布、传播、交流的过程,成为评论的制造者和发布者,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交互性。由于网上评论反应及时,传递迅速,受众越来越多,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影响的舆论,网络新闻评论己成为新闻评论的一种重要形式,丰富和完善了原有的新闻评论的体裁和样式。
3. 军事评论
【答案】军事评论是指对战争中的战局、战场、战役、战斗和非战时期的防务战略、战备、军事演习等军事形势或军事行动进行的评论和分析,其形式包括社论、述评、观察家文章、军事发言人谈话、新闻分析等多种体裁。
4. 新闻评论的政治性
【答案】新闻宣传总是要反映一定的观点和倾向,代表一定的阶级、政党或政治集团的利益,这就决定新闻评论的政治性。我国的新闻媒介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有着鲜明的立场和态度。新闻评论的政治性,主要表现在它针对那些具有政治意义的问题发言,围绕重要的政治事件以及在贯彻执行党的政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阐明党的立场和主张。
5.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答案】《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历史上第一份在中国境外出版的中文近代化报刊。它由英国传教士米怜和马礼逊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刊,出版发行达七年之久。其目的是宣传“神理’夕,主要内容是介绍基督教教义和《圣经》、以及各国情况和科学知识的普及性文章。这些文章都是用略带文言成分的白话文写成,体裁有评论、记叙文、故事、诗歌等。在形式上,为了适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采用中国书本式,雕版印刷,形状就像一本中国线装书。在宣传策略上,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处处“附会儒学”,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每月一期,免费赠阅,主要读者对象是聚居在马六甲的华人。它的创办,揭开了近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第一页。
6. 贴近生活
【答案】贴近生活,是指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深入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去,反映客观现实,把握社会主流,解决具体矛盾,更好地融人生活,服务生活,引导生活。
7. 电视谈话
【答案】电视谈话是一种以人际传播的方式表现的大众传播活动。电视谈话是由记者(或主持人)主持,在演播室或其他固定场景与特定的谈话者围绕某一新闻事件或社会话题,以访谈、座谈或论坛的方式直接进行交流或探讨的评论节目形式。电视谈话体评论主要有三种形式:一为访谈式,二为座谈式,三为论坛式。
二、简答题
8. 发展中国家。不承担削减义务,以免影响经济发展,可以接受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援助,但不得出卖排放指标。
《京都议定书》
(英文:脚otoProtocof ,又译《京都协议书》、《京都条约》; 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NationsFrameworkConventiononClimateChangeUNFCCC )的补充条款。是1997年12月在口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的。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
1997年12月条约在日本京都通过,并于1998年3月16日至1999年3月15日间开放签字,共有84国签署,条约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强制生效,到2009年2月,一共有183个国家通过了该条约(超过全球排放量的61%),引人注目的是美国没有签署该条约。
条约规定,它在“不少于55个参与国签署该条约并且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附件I 中规定国家在1990年总排放量的55%后的第90天”开始生效,这两个条件中,"55个国家”在2002年5月23日当冰岛通过后首先达到,2004年12月18日俄罗斯通过了该条约后达到了“55%”的条件,条约在90天后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强制生效。
【答案】
9. 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在哪里?
【答案】(1)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共同点
新闻评论和新闻报道是新闻体裁中最常用的两种主要文体,它们在一个总的报道思想指导下,分工合作、紧密配合,完成一定的传播任务。这两种主要文体的大目标一致,都要求准确、鲜明、
生动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
新闻报道是基础和主体,它的主要任务是报道新闻事实,传递新闻信息,用事实来反映现实生活,以一种无形的意见来启迪受众。新闻评论则是旗帜和灵魂,它总是围绕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针对当前发生的各种典型事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从现实生活出发,进行评述说理,指明什么是正确或是错误,以有形的意见直接地指导人们的工作、思想和行动。
(2)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不同点
①反映内容不同
新闻报道主要向受众传递新的事实信息,提供新闻事件的事实真相,力求反映客观事实,“用事实说话”,也体现一定的思想倾向。新闻报道的事实主要给受众以“知”。新闻评论则以新闻提供的事实为出发点,深入挖掘事实表象所掩盖的本质,然后进行分析说理,由点到面,由表及里,深刻揭示事实所蕴含的意义,直接阐明作者对事实或问题的评价与看法,传播观点信息,反映传播旷意图。
②写作目的不同
新闻报道是以传播事实信息为主,由此在社会上形成舆论。它在满足受众欲知未知日的的同时,发挥宣传政策、表彰先进、传播知识、激浊扬清等作用。
新闻评论则旨在使新闻内在的思想得以引申、提高与升华,直接阐明主张与思想观点,摆事实是其论证的手段,讲道理为其根本目的。
③表达方式不同
新闻报道以记叙为主,以讲清事实“五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为什么等)为基本条件。
新闻评论以议论为主,讲究概念、判断、推理,要求论点准确、论据充分、论证有逻辑性。
10.“吃透下头”与评论写作的关系如何?
【答案】新闻评论要“吃透两头”,一头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委的工作意图; 一头是群众的要求、愿望,社会的实际情况。“吃透下头”是指评论工作者一定要有社会活动家的本领,要熟悉社会,了解群众。
(1)丰富的社会生活,永远是评论工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观察社会、了解社会,注意从社会动向中了解群众的情绪、意愿,了解政治发展的趋向,从而在头脑里形成评论的讯息,产生写作的欲望和激情。这是评论工作者不可缺少的社会素养的锤炼。
(2)写评论要有的放矢,要有针对性,深入了解社会,是寻“的”、抓“活思想”的重要途径之一。评论工作者要具有社会活动家的本领,必须在关心群众、了解群众、向群众学习上多下工夫。
(3)社会活动家的主要特点,在于联系群众,懂得群众的心。评论工作者要懂得群众的心,应及时了解群众所想、所需、所求。如果评论工作者在耳边能经常听到各种声音(包括群众的讽刺和牢骚),触摸到群众的脉搏,即能说出人民群众想说、要说,但是还没有说出的话。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