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9089运动生理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免疫
【答案】免疫是指机体对“自己”或“非己”成分的识别,并排除“非己”成分以保持机体安全的一种生理反应。它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人体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与免疫分子共同组成,它们是机体免疫功能和发生免疫反应的物质基础。免疫功能归纳起来有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和免疫监视三大功能。
2. 运动员血液
【答案】运动员血液是指经过良好训练的运动员,由于运动训练使血液的性状发生了一系列适应性变化,但这种变化在运动训练停止后是可以恢复的血液。运动员的血液具有的特征有纤维蛋白溶解作用增加,血容量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血黏度下降等。
3. 最大通气量
【答案】最大通气量是单位时间内所能呼吸的最大气量。它主要取决于胸部的完整结构和呼吸肌的力量、呼吸道的通畅程度和肺组织的弹性等因素。正常成年男性的最大通气量一般约为100毫升,女性约为80毫升。
4. 应激性
【答案】应激性是指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应激性的结果是使生物适应环境,可见它是生物适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5. 有氧工作能力
【答案】有氧工作能力是指人的有氧供能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最大吸氧量、维持最大和次最大吸氧量的能力。最大射氧量(V o2max )和乳酸阈(LT )是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二者反映了不同的生理机制。前者主要反映心肺功能,后者主要反映骨骼肌的代谢水平。
6. 生物放大效应
【答案】生物放大效应是指机体发动体液调节的作用过程中,需要经过多个信息传递过程才能完成一个级联反应,这个生理反应过程时常由微量的激素开始发动,经过信息的多级传递,最终形成一个非常明显的生理反应,因此将这个多级作用过程称作生物放大系统,并将由微量激素发动而最终形成的明显生理反应称做生物放大效应或生物放大作用。
7. 准备活动
【答案】准备活动是指在正式训练和比赛前为提高身体机能而进行的有组织、有目的、专门
的身体练习。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为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水平,使中枢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协同调控全身各脏器机能活动,以适应机体承受大负荷强度刺激的需要;增强氧运输系统的机能,使肺通气量、摄氧量和心输出量增加,有利于提高工作肌的代谢水平;使体温升高,氧离曲线右移,促进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有利于氧供应。
8. 脱水
【答案】脱水是指体液丢失达体重1%以上。脱水又分为被动脱水和主动脱水,被动脱水是指运动员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由于气温、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产生程度不同的水分丢失。主动脱水是指为了达到降低体重的目的,赛前采用人工手段,如使用蒸气浴等,人为地造成机体脱水。
二、简答题
9. 心力贮备在反映心脏机能上有何生理意义?
【答案】(1)心力贮备的概念
心力贮备又称心泵功能贮备是指心输出量具有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可用最大心输出量与安静心输出量之差来表示,亦可用最大心率与安静心率之差来表示,用最大每搏量与安静每搏量之差表示每搏量贮备。心脏的栗血功能能够广泛适应机体不同生理条件下的代谢需要,表现为心输出量可随机体代谢率的增长而增加。在静息状态下,心输出量并不是最大,但能够在需要时成倍增加。
(2)心力贮备的生理意义
心力贮备的大小反映心脏栗血功能对代谢需要的适应能力,也反映心脏的训练水平。有良好耐力训练的人,心力贮备明显高于一般人,其最大心输出量可达静息输出量的
的耐力运动员甚至可达到静息输出量的8倍倍。个别优秀同时,由于静息心率因训练而减慢,故心率贮备也增大。例如,优秀耐力运动员的静息心率可低到50次以下,
而运动时的最高心率达
次时,搏出量仍不减少,故最大心输出量大幅度增加。
10.水环境对人体运动的影响?
【答案】(1)水环境与运动能力
①水环境中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水的密度比空气大得多,在齐胸深的水中,人体就会感到比陆地上大得多的压力,在水中前进要克服更大的阻力,使得游泳时完成呼吸运动要比在陆地上克服更大的阻力和压力,因而对呼吸肌的锻炼效果较之陆地为佳。
②水环境中运动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经常进行水中运动的人,可使其循环功能得到有效的锻炼。游泳运动员一般表现为心脏扩大、心律徐缓和心搏有力,心力储备和心率储备増强,心血管机能也得到提高。
③水环境中运动的能量消耗
经常从事游泳活动的人会提高身体的抗寒能力,如通过锻炼可使代谢水平提高和皮下脂肪増厚来对冷环境产生适应。
④水环境中运动技能学习的特点
在水环境中运动,运动技能的掌握比陆地上要求更高,不适应水性者还有恐水的心理障碍,这也给其运动技能的形成增加了困难。
(2)人在水环境中运动会产生急性的适应过程,包含四个阶段的变化:
①第一阶段
入水后最初几分钟内,冷的刺激反射性地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皮肤发白,散热减少,产热加强。
②第二阶段
皮肤血管反射性舒张,血液流向皮肤,皮肤发红,有温暖感觉。
③第三阶段
如果持续在水中停留过久,:身体散热过多,会发生寒战,以加强产热过程。
④第四阶段
若继续停留太长,引起小动脉收缩,小静脉扩张,血液滞留皮下静脉中而使皮肤和嘴唇青紫。
11.血液是如何运输氧的?
【答案】血液对气体的运输有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两种形式,物理溶解气体量很少,可忽略不计,但它是气体进出红细胞的桥梁。
(1)氧在血液中的存在形式
绝大多数的氧气以与血红蛋白结合形式运载的。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称为氧合。氧合后的血红蛋白称为氧合血红蛋白,呈鲜红色。血红蛋白既能疏松地与氧结合在一起,又能够可逆地和氧分离,氧合血红蛋白解离出氧的过程,称为氧离。血红蛋白是氧合还是氧离取决于氧分压的高低。
(2)氧在血液中的运输
①在正常生理状态下,
静脉血中
管时,
氧合,可形成
组织的低,而肺泡气中高,因此,当静脉血流经肺泡毛细血可达 经呼吸膜进入血液,首先溶解于血浆中,然后进入红细胞,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迅速几乎达到饱和状态。这时,静脉血变成富含氧气的动脉血,其较低,只有即氧离释放出这时,血液中的尤其是剧烈运动时肌肉进入血浆,扩散进入细胞,
高的静脉血,回流心脏进
低的组织通过氧离释放氧气,②当动脉血流经组织毛细血管时,由于组织的更低,约为供组织细胞利用,同时,组织中的行下一次气体交换。 血红蛋白就是这样不断地在
以实现其运载
的功能。 扩散进入血液,动脉血变成了高的肺部通过氧合结合氧,在
12.简述血液缓冲体系及其酸碱调节作用的原理。
【答案】血液缓冲体系分布于血浆和红细胞。血液缓冲体系及其酸碱调节作用的原理如下: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