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矿业大学(徐州)管理学院516成本管理会计复试之成本会计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概念题
1. 成本与费用
【答案】(1)成本的概念
①狭义的成本指财务会计中的成本,是企业为生产一定种类和一定数量产品所发生的各种耗费和支出,是从会计角度来研究如何把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所发生的耗费和支出归集、计算出生产成本。这个定义主要是为生产成本核算服务的;
②广义的成本指管理会计的成本,是未达到特定目的而发生或未发生的价值牺牲,一般通过为之所放弃的资源来衡量。它不仅包括生产成本、而且还包括期间费用;不仅包括已经实际发生的实际成本,而且还包括未发生但可能发生的预计成本。这个定义除了为核算服务,更主要是为管理服务。
(2)费用的概念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费用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费用泛指企业各种日常活动发生的所有耗费,狭义的费用仅指与本期营业收入相配比的那部分耗费。费用应按照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确认,凡应属于本期发生的费用,不论其款项是否支付,均确认为本期费用;反之,不属于本期发生的费用,却使其款项已在本期支付,也不确认为本期费用。
根据费用的定义,费用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①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②费用是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③费用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2. 可比产品成本降低额
【答案】可比产品成本降低额是指实际成本降低额和计划成本降低额的差。
实际成本降低额=(上年实际单位成本-实际单位成本)×实际产量。
计划成本降低额=(上年实际单位成本-计划单位成本)×计划产量。
可比产品成本降低额与计划降低额的差异,主要由以下三个因素的变动形成:①单位成本变动。假定产品品种结构不变,可比产品单位成本越低,成本降低额越大;反之就越小。②产品产量变动。假定产品单位成本不变,可比产品产量越多,成本降低额越大;反之就越小。③产品结构变动。在生产多种可比产品的情况下,成本降低率较大的产品在全部可比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越高,成本降低额越大;反之就越小。
二、简答题
3. 标准成本会计对“成本差异”的处理一般有哪几种方式?你认为哪一种处理方式比较合理?为什么?
【答案】标准成本法,也称标准成本制度,或标准成本会计,是以预先制定的标准成本为基础,将实际发生的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比较,核算和分析成本差异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也是加强成本控制、评价经营业绩的一种成本控制制度。
(1)处理方式:标准成本法是一种将成本计算和成本控制相结合,由制定标准成本、计算和分析成本差异、处理成本差异所组成的完整系统。成本差异是指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标准成本法对成本差异的处理一般有以下两种方法:
①结转本期损益法。按照这种方法,在会计期末将所有差异转入“本年利润”账户,或者先将差异转入“主营业务成本”账户,再随同已销产品的标准成本一起转至“本年利润”账户。这时,期末资产负债表的在产品和产成品项目只反映标准成本。采用这种方法的依据是确信标准成本是真正的正常成本,成本差异是不正常的低效率和浪费造成的,应当直接体现在本期损益之中,使利润能体现本期工作成绩的好坏。
②调整销货成本与存货法。按照这种方法,在会计期末将成本差异按比例分配至已销产品成本和存货成本。这样分配后,期末资产负债表的在产品和产成品项目反映的都是实际成本。采用这种方法的依据是税法和会计制度均要求以实际成本反映存货成本和销货成本。本期发生的成本差异,应由存货和销货成本共同负担。
(2)合理方式:第一种处理方式,即结转本期损益法比较合理。原因:
①结转本期损益法的账务处理比较简便,而调整销货成本与存货法的期末成本差异分配工作非常繁杂,不利于产品成本计算的简化。
②结转本期损益法,本期发生的成本差异全部反映在本期的利润上,使利润指标能如实地反映本期生产经营工作和成本控制的全部成效,符合权责发生制的要求。调整销货成本与存货法,期末资产负债表的在产品和产成品项目反映的都是实际成本,这样就不便于本期成本差异的分析和控制。
但是,使用结转本期损益法要求标准成本的制定要合理和切合实际并且要不断进行修订,这样期末资产负债表的在产品和产成品项目反映的成本才能切合实际。否则,如果差异数额较大或者制定的标准成本不符合实际的正常水平,则不仅使存货成本严重脱离实际成本,而且会歪曲本期经营成果。
4. 何为成本项目?为什么要设置成本项目?设置成本项目应遵循什么原则?
【答案】(1)成本项目的含义
产品生产成本项目,简称产品成本项目或成本项目,就是生产费用按其经济用途分类核算的项目。
(2)设置成本项目的原因
计入产品成本的生产费用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用途不尽相同。有的直接用于产品生产,有的间接用于产品生产。因此,为具体反映计入产品成本的生产费用的各种用途,提供产品成本构成
情况的资料,还应将其进一步划分为若干项目,即产品生产成本项目。
(3)设置成本项目应遵循的原则
企业可根据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对上述成本项目做适当调整。对于管理上需要单独反映、控制和考核的费用,以及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的费用,应专设成本项目;否则,为了简化核算,不必专设成本项目。例如,如果工艺上耗用的直接燃料和动力不多,为了简化核算,可将其中的工艺用燃料费用并入“直接材料”成本项目,将其中的工艺用动力费用并入“制造费用”成本项目。
5. 产品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有哪些?各自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答案】为了适应不同类型生产特点和成本管理的要求, 在产品成本计算工作中有三种不同的成本计算对象:产品品种、产品批别和产品的生产步骤。因而以成本计算对象为主要标志(或以其命名)的产品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也有三种。
(1)以产品品种为成本计算对象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 称为品种法。适用于单步骤的大量生产, 如发电、采掘等;也可用于不需要分步骤计算成本的多步骤的大量、大批生产, 如小型造纸厂、水泥厂等。
(2)以产品批别为成本计算对象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 称为分批法。适用于单件、小批的单步骤生产或管理上不要求分步骤计算成本的多步骤生产, 如修理作业、专用工具模具制造、重型机器制造、船舶制造等。
(3)以产品生产步骤为成本计算对象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 称为分步法。适用于大量、大批的多步骤生产, 如纺织、冶金、机械制造等。
这三种方法, 之所以称为产品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 是因为这三种方法与不同生产类型的特点有着直接联系, 而且涉及成本计算对象的确定, 因而是计算产品实际成本必不可少的方法。概括所有工业企业, 不论哪一种生产类型, 进行成本计算所采用的基本方法, 不外乎这三种。
6. 简述费用按经济内容的分类。
【答案】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按其经济内容分类,可划分为劳动对象方面的费用、劳动手段方面的费用和活劳动方面的费用三大类。这三类可以称为费用的三大要素。费用要素,就是费用按经济内容的分类。为了具体反映各种费用的构成和水平,还应在此基础上,将其进一步划分为以下八个费用要素:
(1)外购材料。外购材料是指企业为进行生产经营而耗用的一切从外单位购进的原料及主要材料、半成品、辅助材料、包装物、修理用备件和低值易耗品等。
(2)外购燃料。外购燃料是指企业为进行生产经营而耗用的一切从外单位购进的各种固体、液体和气体燃料。
(3)外购动力。外购动力是指企业为进行生产经营而耗用的从外单位购进的各种动力。 (4)职工薪酬。职工薪酬是指企业为进行生产经营而发生的各种职工薪酬。
(5)折旧费。折旧费是指企业按照规定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对用于生产经营的固定资产所计算提取的折旧费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