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766心理学综合之社会心理学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利他行为

【答案】利他行为是指关心他人的利益而不考虑自己的利益,自愿帮助他人而不期望得到外部的回报的行为。可将其分为:互惠互利式、行为操纵式、相互回报式、亲缘选择式等。其理论解释主要有:①社会生物学理论认为个体的利他行为对个体而言具有高生存价值,因此被遗传下来; ②社会进化论提出了利他行为的三种规范,分别是社会责任规范、相互性规范和社会公平规范;③学习理论认为利他行为是在模仿和强化的过程中获得的。与该行为产生呈正相关的因素包括:良好的气候及环境、助人行为的榜样、与利他者相似的人、未伤害过利他者的人、有吸引力的人、个体做错了事感到内疚时、个体心情愉悦、社会责任感、移情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利他技能等。

2. 应激

【答案】应激也被译为“压力”,是指有机体在生理或心理上受到威胁时出现的一种非特异性的身心紧张状态,可见于人类及其他高等脊椎动物。从不同的角度,人们对应激存在不同的解释。加拿大生理学家塞里认为,生物的应激是身体对加于它的任何要求的非特异反应,是通过特殊的综合征(一般适应综台征)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 包括生物系统内非特异地被引起的所有变化。心理学家认为,生理学的应激观不够全面和完整,它还包括心理方面,是个体的整体反应,可指:①造成紧张的刺激物,即塞里称的应激源;②紧张状态本身,即特殊的身心紧张状态;③对应激源的生理和心理反应。适度的紧张对人有益,过强过久的紧张不仅会损害人的学习与工作,而且会威胁人的身心健康,甚至造成疾病。因此,应激这一涉及健康和生命的重要课题,要求人们采用多学科结合的途径加以探讨与解决。

3. 从众

【答案】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如助人情境中跟随大家旁观,暴乱中跟随大家一起破坏等;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如顺应风俗,习惯,传统等等。

4. 社会化

【答案】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其内容涉及社会和个体两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传统观点认为社会化到成人期即告结束,而现在学术界则主张终身社会化的观点,认为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对个体重新

进行社会化的过程称再社会化。

二、多项选择题

5. 影响从众的因素有( )。

A. 群体因素

B. 个体人格因素

C. 避免对偏离的恐惧

D. 社会规范的影响

【答案】AB

【解析】影响从众的因素包括:群体因素、个体人格因素、情境的明确性。

6. 舒兹的基本人际关系取向理论中,人际需要指的是( )。

A. 包容需要

B. 安全需要

C. 自尊需要

D. 支配需要

【答案】AD

7. 下列哪些选项属于影响应激主观评价的心理因素?( )

A. 强度

B. 可控性

C. 模糊性

D. 再发生

【答案】ABCD

【解析】派瑞和理查德认为影响应激主观评价的心理因素包括:①强度;②可控性;③可改变性;④模糊性;⑤再发生性;⑥熟悉性。

8.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下列属于人际沟通的是( )。

A. 眉目传情

B.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C. 鸿雁传书

D. 道路以目

【答案】ACD

【解析】人际沟通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流过程,是一种直接的沟通形式。眉目传情是使用眼睛传递爱意,鸿雁传书指用鸿雁来传递信件;道路以目也是以眼睛来相互传递信息。

9. 根据美国学者霍兰德的理论,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 )。

A. 逻辑分析时期

B. 哲学思辨时期

C. 实证分析时期

D. 经验描述时期

【答案】BCD

【解析】根据美国学者霍兰德的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

10.挫折—侵犯学说的要点包括( )。

A. 人在受挫折后,一定会产生侵犯行为

B. 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比

C. 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正比

D. 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则越小

【答案】BCD

【解析】挫折—侵犯学说的要点是:①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比例关系;②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正比例关系;③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则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

11.( )是竞争的基本条件。

A. 对同一目标的争夺

B. 可能出现零和冲突或双赢结局

C. 应按社会规范进行

D. 互相交流与感情分享

【答案】ABC

【解析】竞争是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行为。其基本条件是:①只有双方对同一目标进行争夺才能形成竞争。②目标较为稀有或者难得。③争夺中可能出现零和冲突(一方赢,另一方输),也可能出现双赢结局。④竞争是有理性的,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进行。

12.态度与价值观有根本的不同,在于( )。

A. 价值观更抽象

B. 价值观更稳定和持久

C. 态度具有间接性

D. 价值观具有间接性

【答案】ABD

【解析】态度与价值观有根本的不同。首先价值观与态度相比,更抽象和一般,更稳定和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