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766心理学综合之社会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基本归因错误
【答案】基本归因错误是指个体在进行归因时,经常会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视他人所处情境的重要性的现象。产生基本错误归因的原因包括:①总有一种对自己活动结果负责的信念,所以更多地从内因去评价结果,而忽略外因对结果的影响;②因为情境中的行动者比其他因素突出,所以人们把原因归因于行动者,而忽略其环境背景。基本归因错误有时还表现为行动者与观察者之间的偏差,当人们评价他人时习惯于作内部归因,而对自己进行评价时,习惯作外部归因。
2. 自验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答案】自验预言是指个人对自己(或别人对自己)所预期的,常在自己以后行为结果中应验的现象。此现象的含意是,事先预期什么,事后将得到些什么;自己的行为将验证自己的预言。即所有的情境定义,不论其本身是否合理,但对于持有该定义的人而言,都必然会对应着一种行动趋向,并且人们会在一定的条件下采取相应的行动。自验预言的发生需要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预言本身必须获得广泛的深度认可,二是缺乏有目的的制度控制,从而使预言“合理性”的基础不会被专门的有目的的制度所摧毁。自验预言经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
3. 社会助长(social facilitation)
【答案】社会助长指人的活动由于他人同时参加或者在场旁观,从而使活动效率得到提高的现象。其内容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同他人共同活动时,活动效率的提高,即共同活动效应,另一种是当他人在场旁观时活动效率的提高,即观众效应。其产生的原因,在于群体背景增加了人们的内驱力。群体背景之所以能够唤起行为内驱力,是因为它唤起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意识。社会助长作用不仅可以引起人们行为数量上的增加,还可以提高有些工作中的行为质量。但是随着任务难度的増加,社会助长作用会逐渐下降,甚至最终变为社会干扰。群体背景究竟起社会促进作用还是社会干扰作用,取决于工作任务的性质和个体对任务的熟悉程度。
4. 亲社会行为
【答案】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等。它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个体一生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对于亲社会行为形成的原因,历来存在不同的观点,主要有:①社会生物学观点认为,亲社会行为是人的先天特性,来自人们的基因,可以遗传。②社会交换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质上是个人试图尽可能获得最大利益,同时又尽可能少地付出代价的社会交换过程。③社会规范论认为,人类道德准则中最普遍的成分是交互性规范。交互性规范是支配社会交换、保
持社会关系中得失平衡的一个基本原则;社会责任规范是社会期待人们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其影响因素包括:①文化因素;②情境因素;③家庭成员的行为;④学校、同伴与媒体的影响;⑤受助者特征;⑥助人者特征等。
二、多项选择题
5. 在一定范围内,个体从众行为的数量随群体规模的增加而( )。
A. 上升
B. 下降
C. 变化
D. 不变
【答案】AC
【解析】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个体从众行为的数量随群体规模的增加而上升,但超过这个范围,群体规模的影响不明显。
6. 非权力影响力的来源包括( )。
A. 与群众保持一致
B. 认识的真理性
C. 指导的价值性
D. 人格的魅力性
【答案】BCD
7. 下列角色中属于开放性角色的有( )。
A. 父亲
B. 法官
C. 政府外交官
D. 朋友
【答案】AD
【解析】“父亲”、“朋友”等角色的执行者可以较为自由地履行角色行为,所以属于“开放性角色”;而“法官”、“政府外交官”这类角色,对角色扮演者的行为方式和规范都有明确的规定,角色不能按照自己的理解自行其是,属于“规定性角色”。
8. 在下列哪种情况时适合使用合作学习( )。
A. 当班级需要发展一种和谐的共同信念(集体为个人,个人为集体)时
B. 当学生在学业上处于危机之中时
C. 当教师想帮助那些“主流”的学生时
D. 当学生在学业上常常为自卑而痛苦时
【答案】ABCD
9. 社会惰化的主要原因包括( )。
A. 模仿
B. 竟争意识增加
C. 被评价的焦虑减弱
D. 责任意识降低
【答案】CD
10.教育社会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区别在于( )。
A. 教育社会心理学集中于研究学校机构影响下的教学心理学规律
B. 教育社会心理学集中于研究群体影响下的教学心理学规律
C. 教育社会心理学集中于研究学生性格影响下的教学心理学规律
D. 教育社会心理学集中于研究人际关系影响下的教学心理学规律
【答案】ABD
【解析】教育社会心理学由于它涉及教育过程中的心理规律而与教育心理学具有一致性,但它研究的范围集中于学校机构、群体和人际关系影响下的教学心理学规律而与教育心理学相区别。
11.侵犯的学习观认为个体习得侵犯行为的途径有( )。
A. 强化
B. 习惯
C. 观察
D. 模仿
【答案】ACD
【解析】当一个人的侵犯行为得到奖赏时,这一行为可以得到保存并在今后重复出现;当受到处罚时,这一行为就会受到抑制。通过强化,可以使侵犯行为增加或减少。班杜拉认为,人类很多行为是通过观察模仿而习得的,侵犯行为主要也是通过这种观察和模仿而形成的。
12.2003年在部分地区“非典”流行期间,家庭中人际关系比以往和谐,这是因为( )。
A. 悲惨情境刺激了人们的亲和行动
B. 群体面临较大的压力
C. 人们的恐惧较高
D. 政府号召全力战胜“非典”
【答案】ABC
【解析】人们在灾难面前表现出家庭中人际关系比以往和谐,从社会心理学方面来看,是人们亲和倾向增强的表现。其主要的原因有:①亲和与人的情绪状态有密切关系。恐惧是现实危险信号引起的情绪体验,恐惧情绪越强烈,亲和倾向越明显。②面对巨大压力时,亲和倾向明显。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