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论我国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

关键词:社会保障,多元协调模式,对策

  摘要

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的安全阀和减震器,它的基本功能是从经济角度对公民生活提供安全性保护,为经济的顺利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一定安全性保障作用。社会保障模式是对不同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在基本规定性及其主要运行原则进行的理论概括,它是从战略高度上对一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研究。 从西方国家来看,在工业化之初主要建立的是以救残补缺为主要功能的"补救模式",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又建立了覆盖面大,保障有效的"机制模式"。经过70年代以后的改革,"机制模式"在各国逐步多元化。我国在建国初至1978年主要采取的高大集中的大一统模式,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这种模式暴露出了许多弊端,需要进一步改革。因此,如何选择适应中国实际的社会保障模式又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 从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研究的现状来看,对社会保障制度的一般问题和各个项目的分支研究较为充分。但是结合中国实际,从战略高度上对中国社会保障模式选择问题的研究还显得不充分]不够深入。对这一问题研究的目的在于:从理论上探索中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社会保障模式,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模式提供借鉴。研究的意义在于:(1)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重要意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需要社会保障这个安全保障系统来缓冲其运行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震荡。中国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研究实际上是探索如何建立和健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障系统的问题,所以它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重要意义。(2)对保持社会稳定有重要意义。随着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各种社会问题如失业、贫困、老龄化等问题的增多,选择合适的社会保障模式有助于解决这些特定社会问题,有利于社会的安定。(3)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有重要意义。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已进入关键性阶段,但是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严重制约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因此,选择适合中国国情国力的社会保障模式对深化改革有重要意义。总的来说,立足中国国情,进行社会保障模式的理论探索,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而是重要的实践问题,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都是有研究意义的课题。 在本文中,笔者在第一部分中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经济运行特点、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的导向、社会经济制度、文化传统因素五个方面分析了影响中国社会保障模式选择的一般因素。第二部分中,通过对国外不同模式的分析对比,以及对传统模式的弊端分析,结合中国实际,论证了中国应当选择多元协调模式,同时论证了这一模式的内容与特征,并设计了其框架。在第三部分中首先分析了这一模式建立的突破口、阶段与步骤,并在此基础之上,具体从管理体制、资金筹集、建立社会保障计划、进行综合配套改革等方面论证了这一模式的实现对策。 在论文的研究和写作中,收集和阅读了国内外出版的十余种有关社会保障方面的新著,检索并整理了理论界当前已发表的百余篇研究论文。并向国内有关专家和实际工作部门的同志征求了意见。在调查研究和吸收理论界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论文的基本思路。 本文的基本观点是:根据社会保障制度的一般特征与中国国情,中国的社会保障模式既不能高度集中化,又不能过度分散化,而应该建立统一协调与适度分散相结合的多元协调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内容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协调下,在农村和城市分别建立起点不同、项目内容有别、组织方式各异、近期发展方向不同的二元模式。 本文在四个方面提出了新见解:(1)通过对国内外不同模式的比较,和对传统模式的弊端的分析,提出了新的多元协调模式,并对其内容与框架进行了总体设计。(2)从政府行为的角度上,强调了在多元协调模式建立和运作中政府的主体地位。(3)结合中国实际,对多元协调模式中几个主要项目的筹资模式进行了设计,包括近期筹资模式,过度性筹资模式和未来的筹资模式。(4)提出了多元协调模式建立的阶段性和步骤性,提出了建立社会保障计划的设想,并论证了综合配套改革的具体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