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以往文学史家把小令仅作为散曲的一种来研究,本文把小令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文体,从词之小令到曲之小令,系统考察了它的起、盛历程,及其代表作家作品,填补了过去这方面研究的不足。 笔者在撰写这篇论文的时候,在西大、师大图书馆,翻阅了大量的有关词曲方面的研究资料,始终未发现一篇较为系统的研究"令词"的文章,而所见到的,却是太多太多的词、曲方面的各种资料。自然,"令词"是词、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了词、曲,也就等于研究了小令。因之,笔者除过阅读了很多词、曲方面的资料外,用了更多工夫去阅读唐宋以来的各种词论和笔记小说,作了近10 万字的关于"令词"的笔记摘要。此期间,甘苦自知。因为在许多情况下,用力啃完了颇有厚度的笔记小说,或词话、曲话,却连"令词"的影儿也见不上,更别说系统的资料了。天道酬勤,现在欣慰的是,我占有了这近10万字的"令词"资料,虽然这篇学位论文用得甚少,但为以后的研究"令词"或撰写专著,打下了坚实的资料基础。 关于词之小令,一般认为李白的《菩萨蛮》、《忆秦娥》为"百代词曲之祖"。继有张志和、戴叔伦、白居易等尝试填词。待到晚唐之际,温庭筠对小令形式发展贡献最大。进入五代后,走上小令的鼎盛期。西蜀以后蜀赵崇祚所编《花间集》成为代表,并以温庭筠被誉为"花间鼻祖"。与西蜀词并峙的南唐词代表人物是南唐二主和冯延巳,冯与温、韦鼎足而三。至于中主李璟、后主李煜以帝王之尊而倡小令,影响大可以想象。北宋初,达到小令发展史上的极盛期,这一时期代表词人是晏殊和欧阳修,直至晏几道的出现而达到顶点。之后,苏轼、秦观、柳永等在令词上也有很大贡献。到了南宋尽管佳作层出不穷,但由于时代需要和词风流变,令词进入衰落期。南渡前后第一大词人是李清照。她的词风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易安体",被推誉到与李后主比美、与辛弃疾并峙的地位,成为继秦观之后最杰出的婉约派词人。 曲之小令的发展,大致以元成宗大德年间为界,划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代表是马致远、关汉卿和白朴。其中,尤以马致远的小令成就最高、贡献最大。他现存小令一百零四首,是前期曲家留存作品最丰富的一位。他的《天净沙》更是元人小令中的绝唱。在这一时期里,前有杨果、刘秉忠、王珲等人尝试写作小令的曲家;后有卢挚、姚燧、王实甫等已能得心应 手写作小令而卓有成就的曲家。后期的代表曲家是张可久、乔吉。在曲之小令的发展史上,他俩与前期的马致远、关汉卿,堪称元代两大曲派的领袖人物。在张、乔曲风影响下,徐再思、曹明善、王仲元等曲家纷起。他们大都格调婉约、而少有马、关的爽朗活泼,挥洒自如的情趣。但后期仍有一些曲家时有本色之作,像张养浩、贯云石、薛昂夫等是其中的佼佼者。特别是张养浩的《潼关怀古》更是后期小令中光芒四射的杰作。 明清时期的小令,已是寥落不振,知名作者林立,他们所写小令,都星散在曲词之中,其中最大特点语言趋于口语化,反映生活面也比较狭窄,远不如唐宋元了。 清人毛先舒界定小令为"五十八字",无根无据,过于机械。很多词、曲学家不同意这种观点。小令作为一种"曲之词",通常为单调,自二均拍至三均拍,双叠倍之。这种单调或双叠的小令,一般比之引、近、慢,拍均既少,字数也就不会多了。 词之小令和曲之小令相比,有很多不同之处:词之小令由民间发展到文人手里,从单调增为双叠;曲之小令则一直保留了民间传唱时的单调形式,所以曲之小令没有入声,平、上、去三声可以通押,但要一韵到底,而且几乎句句押韵。词之小令,语言崇尚典雅凝结,带有文人书卷气息;曲之小令,语言倾向通俗流利,大量使用方言口语。词之小令讲究含蓄蕴藉,偏重使用比喻或象征;曲之小令则以淋漓尽致、穷形极相为贵,偏重使用直陈手法。 词之小令和曲之小令尽管有许多不同之处,但他们必定都是"令词",是同根同姓的孪生兄弟,是一种甚受欢迎、雅俗共赏的文体,因此,对它的研究是不可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