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本研究通过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抽样调查了西安市312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引发了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维护的深入思考。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早在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前苏联的阿拉木图召开国际会议,重点讨论了与健康观念有关的问题,发表了著名的阿拉木图宣言,宣言声明,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应该获得卫生保健。各国政府都分别做出了响应,把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作为对本国人民和联合国的承诺。健康是生理、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的完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缺陷。健康是一项基本人权,获得最高水平的健康,是全世界重要的社会目标,此后,心理健康属于健康概念和范畴中的必然而重要的因素。 对于心理健康的概念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析和见解。一般说来,目前被人们所普遍遵守的心理健康标准,大致包含以下具体的内容:(1)正常的智力发展水平;(2)基本的自我认识能力;(3)基本的人格协调能力;(4)基本的自主性与独立性;(5)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6)基本的生活适应能力;(7)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等。 有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事。由此不难看出,教育的四大支柱与心理健康的标准彼此相互吻合。 从发展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是一个人终生相随的人生课题,具有很强的阶段性。同一个人,在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对该阶段发展任务的适应状况不同,其心理发展的结果可能是健康的,也有可能是不健康的。心理健康的阶段性,说明心理健康具有被截然划分为心理健康或心理不健康两类。心理健康的相对性,说明心理健康具有全员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学校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也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科学分析和正确估计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做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当前,一些媒体报道,我国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占到30%,甚至报道中小学生只有17%的人心里是健康的。对此,许多专家指出,由于测试辆标、测试人群和抽样样本等方面的问题,尤其是测试标准不同,许多调查所得出的结果是值得怀疑的。一些专家也提出,由于这些心理障碍问题是动态的,有的问题会积累,遇到某些特殊的情况或诱因可能会突然爆发。因此,从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的角度,应该客观、公正的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做到及时预防、帮助学生达到心理功能的最佳状态,个性性格的完善发展,心理潜能的最大开发。 综合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结果,我国少年儿童身上确实存在着某些心理与行为问题,但其中的许多问题是一些发展性的问题,是社会环境变化所带来的。现在的孩子们所面对的问题有许多是从前的孩子不会遇到的,而适应这种变化,不仅使他们面临的发展任务,同样也使成年人面临的发展任务,对此我们应当有一个客观的、历史的认识。发展性问题是伴随着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和交际范围扩大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不适应,而非心理疾病。这类问题在中小学生中比较多,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和帮助,有的也会发展为障碍性问题。 造成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很多,主要可以概括为社会原因、个体原因、家庭原因。只有客观、公正的了解现代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引起全社会的广泛重视,及时预防、解决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应全面认识当代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本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水平,与全国青年常模相比,9项因子分偏高,8项差异非常显著,担人际敏感一项差异不显著,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可能是:①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上变化带来了心理上的变化,差生了许多心理上的困惑,引起恐怖、身体不适等;②进入中学阶段后,课程增多,难度加大,学习负担加重,学生学习适应的心理问题就更为突出,焦虑、恐怖、躯体化等症状随之出现;③中学生自我意识、自我反省认识能力增强,常引发与家人、学校原有管教方式的矛盾;④现代中学生获得的信息量增大,接触社会的各种渠道增多,交际面扩大,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增强。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呈现学校差异 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普遍不如初中生,尤其在强迫症状、人际敏感、焦虑项目上突出。究其原因可能是:①高中阶段,面临着就业和就学的双向选择,学习压力比初中阶段大。②自我意识增强,发现理想自我与现实差距太大,面对所处的环境无能为力,产生焦虑、无助的心理反应。③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内心冲突增多,例如如何处理与异性的关系与学习之间的关系等。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具有性别特点 初中男生心理健康状况普遍优于女生,初一女生只有抑郁因子优于男生,初三女生只有故意因子优于男生,虽然差异均不显著,但也反映了一定的问题。女生比男生进入青春期早,面临的生理和心理上的问题也比较多,内心冲突比较大;高一、高二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优于男生,高一女生躯体化、精神病性方面与高一男生存在显著性差异,高二男生只有恐怖因子优于女生,但差异不显著。分析其原因可能是高一、高儿女生在生理与心理方面日益成熟,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强,心理趋于平衡状态;高三男生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女生,在人际敏感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究其原因可能为,高三学生处于人生的转折期,面临的学习压力以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非常大。高三男生在腿立即逻辑思维方面的优势已经明显显著,在学习上的压力比女生小。高三男生在生理与心理方面日渐成熟,心理承受能力逐渐增强,女生由于生理、心理上的差别,在高三阶段,语言与形象思维方面的优势已经不再显著,在学习上的压力比较大,心理承受能力不如男生。 (四)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具有相关性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各个因素至今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其中,强迫症状与人际敏感、焦虑、躯体化与妄想,妄想与人际敏感间的相关程度较高。躯体化与抑郁,抑郁与敌意,恐怖、精神疾病,恐怖与抑郁,相干程度较低。 (五)解决策略 通过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针对目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重视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地维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心理健康教育其三个层次为:第一,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第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第三,开发学生心理潜能,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生活上自理,行动上自律,评价上自控,情感上自悦。 2、心理咨询是被咨询者的心理需要,是有一定心理问题人的一种自我要求。可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有专门心理辅导者帮助解决在学习、生活、交往中的问题。面向学生的家长,教师或其他有关人员提供咨询意见,使他们能更有效地去帮助当事人。 3、心理治疗面向问题比较严重,在精神、情感等方面有严重疾患的学生。这类学生需要送专门心理治疗机构进行治疗,通过心理治疗过程的设计,帮助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他们自己,改善已有症状,提高他们对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树立终生调试的概念。 三、结论 (一)如何维护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议 1、心理健康咨询 2、心理咨询 3、心理治疗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否只能反映某一段时间的特定情况 (三)我国目前在学校心理健康与教育方面的科学研究不够。应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在功能定位、教育模式、人员素质、心理档案的建立与作用发挥、心理测试工具的使用,以及师资培训等方面的研究。 (四)利用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加强生物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渗透是一条有效途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