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十三世纪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元好问作为当时一位活跃的有成就的作家之一,他的创作实践和学术活动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以往学者们在谈到这位作家的时候,主要论述他的诗与诗论,他的词则相对较少,作为继南宋辛弃疾之后将此这种艺术形式再一次推向高潮的伟大词人,其独特的艺术成就、审美价值以及在词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都未能得到相应的评价,这在词学研究中是一个有待开掘的课题。本文试图从五个方面来探讨元好问的词。 一、元好问词创作的几个阶段: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荣(今山西沂州)人。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卒于蒙古宪宗七年(1257)。现存词作381首,就其一生的创作经历观之,其词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其中第一、二两个阶段又可作其总体前期词来看待;第三个阶段作为其中期词来考察;第四个阶段作为其晚期词来考察。 (1)泰和五年(1205)至贞佑四年(1216) 这一时期是元好问创作的准备时期。由于他本人所具备的天分及达到的文化素养,这一时期以爱情词成就最高。此时期的写志抒怀之作,大体呈现两种态势:一是表现他立志报国杀敌,抒发豪情壮志的壮词;另一类是抒发他因应试不第而产生的不满和颓丧情绪的词。 (2)兴定二年(1217)至元光二年(1223) 这一阶段是其词的发展时期。国难家仇、离乱奔窜、人世的磨难使其词逐渐成熟起来。此时期其词的创作风格可概括为豪放雄浑,疏快劲直,虽不减少年慷慨之气,但已无游侠浅浮之习。 (3)正大元年(1224)至天兴二年(1233) 此时正值词人的壮年时期,也是其词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词人经历了由乡村居士到基层官吏,至京师要员的仕途,使他对社会有了深刻地认识。"仕"与"隐"的思想交替占据其思想的主要地位,其词风也代之为雄劲苍迈、沉郁顿挫了。 (4)天兴三年(1234)至蒙古宪宗七年(1257) 这一时期为词人的晚年时期。此时期就其词整体风格而言,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往往催刚为柔,表面看来并不悲壮淋漓,但幽婉沉挚,寄意遥远。 二、元次的分类: 元词现存三百八一首,其题材非常广阔。其中最多的是写志抒怀词,共有一百七十八首、情词六十四首、咏物词四十五首、山水词二十六首、农村词三是首、寄赠词三十八首。这些词的分类是相对的,有相互交叉渗透之处,正如景中有情、情寓于景一样。这些词反映了金末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之丰富、深刻,词境之阔大、雄浑,不愧为金词之冠。 三、元词的艺术特色: 遗山词纵横超逸,感情豪放,步韵苏辛;缠绵婉曲,风流蕴藉;又似周、秦。其艺术特色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淡中求奇,别开生面 他的这类词素材尽管平平常常,但词人正是将这些人们习以为常的景物组合起来,构成一幅静态的画面。从这平淡的题材中开拓出新的意境,抒发情感,使词所反映出来的思想感情具普遍的意义。 (2)壮怀激烈,浓墨泼洒 在这类词作中,词人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怀,往往选择高远宏阔的艺术视点,裹挟着天风海雨扑面而来,充满着一种不可抑勒的豪气。金石铿锵,落地有声,词人把对历史的冷峻透视沉积在实践的沧桑迁逝、空间的广远无游上。 (3)朴实清丽,词意隽永 由于词人有深广的思想感情作背景,所以此类词体虽然近于婉约一路,但与"花间"词、北宋的"婉约"词并非一回事。不仅没有艳冶之态,而且在婉曲中又寓清刚之质。 (4)寄托遥深,格调凄婉 此类词风的形成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特别是其晚年的不少词作,往往从寄托亡国之思出发来构思立意,可谓"其言浅,其情深也"。 四、元词对前代词的继承和发展 从总体上看,遗山词是以苏、辛豪放词的艺术传统为主要底蕴的,同时又涉纳婉约词的手法加以融会贯通、发展的,力图熔"豪放"与"婉约"为一炉。将陶诗的冲淡、李诗的俊逸、杜诗的沉郁、苏词的旷朗、辛词的雄放等风格巧妙的融入其中,形成其清雄顿挫的特有词风。 五、元词发展变化的原因及其地位 元遗山词风发展变化的原因,就其主观方面来讲,词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及生活经验的丰富,其词作也逐渐成熟。再加上个人的修养品德和才情,为其词风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条件。从客观方面讲,国家的逐渐衰落直至灭亡,为其词风的变化提供了主要动力。再加上前代词人对他的影响,从而造就了一代词人元遗山。元遗山不仅是金代词坛之冠,而且在词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应深入研究并发掘其词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