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702专业一(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之人格心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自卑感
【答案】(1)含义
自卑感指个人因体验到自己的缺点、无能或低劣而产生的不如别人的消极心态。与“优越感”相对。
(2)产生
在阿德勒看来,自卑感是人类正常的普遍现象。源于婴儿期弱小的无助感,后因生理、心理和社会的障碍(真实和想象的)而加重。
埃里克森认为,自卑感产生于个体心理社会发展的勤奋对自卑阶段(6岁~12岁),是个体能力不足、反复失败的结果。可通过调整自我评价、增强自信心及给予支持加以克服。
(3)影响
自卑感对人格发展具有双重影响。
①适度的自卑感可产生成就需要,转为奋发向上的动力。
②沉重的自卑感不利于人的发展,有两种情况:
a. 不适当的超补偿,会使人得不偿失;
b. 转变成自卑情结,会造成生活适应困难。
2. 类化
【答案】类化又称为概括化、泛化,指的是一种条件反射建立之后,个体可能不仅对条件刺激作出相应的行为反应,而且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其他刺激也作出相应的行为反应。一般而言,新刺激与原来的刺激越相似,发生类化的可能性越大;如果两个刺激之间差异很大,类化就很难发生。我们在实际的行为学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都是类化的表现。
3. 集体无意识
【答案】集体潜意识是由人类祖先和动物祖先在漫长的生物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下来的经验,这些经验以原始意象的形式保持下来,其主要内容是原型。
4. 相关研究
【答案】相关研究主要运用测量与统计的方法,在相同条件下,考察一组被试的两个或更多个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由此来确定这些被试之间在某种人格特征上的差异,以及人格特征之间、人格特征与别的因素之间的相关情况。
5. 积极
【答案】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概念主要包含以下二重含义:
(1)积极是对前期集中于心理问题研究的病理学式心理学的反动;
(2)倡导心理学要研究人心理的积极方面,如主观幸福感、快乐体验、乐观主义、自我决定、创造与健康等
(3)强调用积极的方式来对心理问题作出适当的解释,并从中获得积极意义。
6. 实验研究
【答案】实验研究方法是指严格控制条件,系统地操纵某个或多个变(变量),以期导致另一个或另一些变量(因变量)的某种变化,从而作出因果性的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实验研究强调探讨对所有人都适用的一般规律,要求对自变量进行操纵,由此得出因果性的结论。
实验研究不依赖自我报告材料,而力求客观性,对变量的控制严密,能够操纵变量,作出精确的定量分析和因果性的结论,因而这种研究往往被看成是理想的科学研究。但是,在人格研究中,并不是多数人都喜欢运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也存在许多限制与缺陷。由于实验情境本身的限制,使得研究结果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人为性,因而其结论难以直接推广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7. 理性—情绪疗法
【答案】埃利斯把认知对情绪的调节原理应用于临床,创立了“理性—情绪疗法”。理性—情绪疗法只注意人的思维结构、价值观和决策。对于情绪问题,这种疗法认为其是可以随认识的转变而转变的。理性—情绪疗法对于人的本质有这样的假设:人生来有一种既理智又不理智的潜在性质。
8. 生活风格
【答案】(1)含义
阿德勒人格理论术语。指每个人试图获得优越的手段。即个体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时表现的行为特征。
(2)分类
①健康生活风格,是具有社会兴趣者具有的生活风格,具有此风格者能完满解决生活中的职业选择、参与社会活动和爱情婚姻三个重大问题,有利于促进社会目标的实现。
②错误生活风格,是缺乏社会兴趣者具有的生活风格,包括优越情结和自卑情结两种,它建立在自私的基础上,与社会目标相悖。
(3)特征及影响
①约在5岁时定型,决定个体的生活层面、对未来目标的追求及实现目标的方式。
②因人而异,从而使每个人的人格呈现独特性。
③受整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生活方式的影响和制约。
9. 宗教紧张
【答案】指存在于人格中的一种焦虑倾向。它植根于人类的本性之中,人们每时每刻都会体验到。它是保证个体存在,促使人格不断变化、完善的动力因素。
10.俄狄浦斯情结
【答案】俄狄浦斯情结译为“恋母情结”,亦称“普遍情结”。精神分析理论术语。男孩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恋母斥父欲望。弗洛伊德援引自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王子俄狄浦斯违反意愿杀父娶母的故事。
弗洛伊德认为,3岁~6岁儿童的人格发展处于男性生殖器崇拜阶段。此时,男孩对母亲具有强烈的依恋性,将母亲看成自己爱慕的第一个对象,千方百计讨好她,想独占她,而将父亲看成竞争对手,表示出攻击意识。男孩这时并没有明确的结婚、性交概念,只是在对母亲的恋情中能获得一种性前期的快乐。此阶段,男孩以父亲自居,以父亲为榜样行动。他们对父母亲一爱一恨冲突的解决,需要放弃取代父亲的目的,推迟满足自己的意愿,直到身心发育到与性心理同一,并选择新的异性对象替代母亲为止。
弗洛伊德认为,此情结是神经症的核心,也是宗教和道德的最终根源。只有当这种情结得到解决,发展出一种超我的作用对行为进行调整,对文化思想和戒律进行内化,或情结被压抑到潜意识之后,儿童才可能向新的人格阶段发展。
二、简答题
11.阐述华生行为主义的人格论。
【答案】(1)华生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他用习惯系统说明人格结构以及人格的发展变化。在华生看来,人格是个体一切行为的总和,是各种行为习惯的产物。人格虽然是由一切动作所构成的,但其中有一些占优势的习惯系统,因此,人们可以通过对一个人的行为观察,发现其占优势的习惯系统或行为模式,从而确定其主要的人格特征,并对其人格进行分类。
(2)华生主张要全面、精确地研究人格,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观察和收集行为资料:①一个人受教育的情况;②一个人的学习或工作成绩;③应用心理学的各种测验;④观察一个人在休闲娱乐时的情况;⑤一个人日常生活中的情绪表现。华生还认为人格对于个体适应环境可以有两个方面作用,分别是积极的促进和消极的阻碍作用。
(3)关于人格的形成和改变问题上,华生强调童年时期人格变化的重要性,因为一生中幼年和少年是各种习惯系统的形成时期,也是人格变化最快的时期。华生认为,要改变一个人的人格,必须一方面将其所学的东西取消,使旧的行为逐渐消退;另一方面就是要使其学习新的东西,获得新的行为。要完全改变一个人的人格,惟一的方法就是将其环境完全改变,使他不得不去养成新的行为习惯来适应改变了的环境。环境改变程度越高,则人格改变的程度也就越大。他甚至认为通过控制环境,可以随心所欲地塑造出任何一种人来。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