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620学科基础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政策、公共政策和社会政策?
【答案】政策、公共政策、社会政策的概念分别为:
(1)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日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这一定义包括了三层含义:
①政策的主体可以是社会中的各种组织,但政府和政党的政策体系在社会中的影响最大; ②政策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以及围绕组织的目标而有序地处理各项日常事务; ③政策包含了规则体系和各种具体的行动。
(2)公共政策是指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其具有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及群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等基本性质。
(3)社会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其实质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中的干预行动。
2. 谈谈你对中国城市化道路的看法。
【答案】(1)城市化道路的含义
城市化道路,在中国有特定的含义,主要是指以什么类型城市为主实现城市化。我国官方对城市类型的划分是:50万人日以上的城市为大城市,20万一50万人日的城市为中等城市,20万人日以下的为小城市(镇)。
(2)中国城市化道路主要观点
①小城镇重点论
该观点认为,我国应当主要依托小城镇来实现城市化。我国不能照搬西方的城市化模式。在中国要将多数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依靠现有的城市根本不可能,新建城市也存在许多现实困难。因此,应通过发展面广、量大的小城镇来加速城市化的实现。
②中等城市重点论
主张选择以发展中等城市为主体的城市化道路。走西方一发展大城市的道路,客观条件不允许,也容易出现现代城市病; 而在农村就地实现城市化,由于传统农业社会惰性力太强,阻力太大,同时自然条件也不允许。只有采取“中间突破、带动两头”的办法,即直接有计划地建设和发展中等城市,才能解决我国的城市化问题。
③大城市重点论
根据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我国的基本国情,在我国城市化的现阶段,必须选择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城市化模式。在工业化初期,城市化具有突破人为控制的自然冲动,以人口向大城市的聚集为基本模式; 而在工业化基本实现后,城市化则表现为集中度相对分散化。中国目前尚处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第一阶段,不具备分散发展小城镇的条件。
④并举论
进入90年代以后,上述观点在继续交锋的同时,也出现了相互取长补短的趋势。“并举论”,即我国的城市化应当走大、中、小城市(镇)并举的道路的观点,便是在分析以上各种观点利弊基础上提出来的。
(3)以上观点各有道理,又都存在一定缺陷。比较而言,“并举论”似更具合理性,更符合城市化的国际惯例,但鉴于我国过去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与城乡分割政策,旧体制与政策的滞后效应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改革只能循序渐进,这就必然对现阶段我国的城市化道路选择产生影响。
3. 人群行为有哪几种类型? 分析人群行为的主要理论视兔有哪些?
【答案】(1)人群行为的类型
①偶合人群行为
偶合人群是结构最为松散、最缺乏共同目标的人群,人们在这种人群中只投入了最低限度的感情,进入和脱离这种人群都非常随意。
②常规人群行为
常规人群是更具结构特征、经过事先安排而聚集起来的人群,这个人群的行为在日常状态中会遵循社会既有的规范。但要注意的是,在出现意外情况或紧急状态时,常规人群的行为规范可能被打乱。另外,即使是在日常状态中,常规人群也还是不能混同于正式的社会群体,因为社会群体的结构化程度及其成员的持续互动程度比常规人群要高得多。
③表意人群行为
表意人群是指那些用以提供表达感J 清、释放情绪机会的人群。表意人群的行为在大多数时一候并不被允许,但在形成表意人群的某些特定场合,参与者被提供了一种日常生活中无法获得的情绪释放。
④行动人群行为
布鲁默所说的行动人群是特指带着愤怒和敌意采取暴力行动的人群,这种行动是不为主流社会的规范所接受的。这样的行动人群主要有以下两类:
a. 暴民
这些群情激昂的人将愤怒发泄在特定的目标上,而后迅速解体。暴民一般有一定程度的组织结构,有明确的领导者。常见的一种暴民行动是私刑,即某些人群自己组织起来,为适合他们自己认定的秩序需要而处死那些被他们标定为罪犯或坏分子的人。
b. 骚乱人群骚乱人群同样是用暴力的手段来表达愤怒的情绪,与暴民不同的是,它不那么有
组织,但持续的时间较长,破坏的日标较为广泛,带来的混乱程度很高。
(2)分析人群行为的主要理论视角
①感染论
首先提出感染论观点的是法国人勒庞(2000)。他认为,人群行为尤其是行动人群的行为是群体出现了“集体心理”的一种产物,在这种集体心理的感染下,个人失去了原来的身份认同,甚至失去了自我控制。
在勒庞看来,人群使个人“着迷”的因素有三个方面:
a. 不可征服感,即从人数众多上获得的强大力量;
b. 感染,即新的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像传染病一般迅速蔓延;
c. 人们对自己的行动处于毫无意识的迷惑状态,因而极易接受暗示。
②匿名论
这种理论的提出是基于人群的匿名性。由于个人在人群中处于匿名状态,社会约束力就下降了,人们因为可以不承担后果而越轨。俗话所说的“法不责众”,说的就是法律一般难以惩戒大规模的越轨人群。
③趋同论
这种理论认为,个人在人群中会不自觉地产生共同的倾向,以同样的力一式来看待事物和行动。是这种共同倾向使人们集合为人群,而不是人群塑造了人们的行为方式。
④应急规范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群虽然没有缺乏正式的群体规范,但在遭遇突发事件时会出现某种应急规范。这种规范一旦产生,对在场者就会产生压力,迫使他们去遵从。也就是说,人群中的个人之所以采取行动,并不仅仅是受到了情绪的感染,也不仅仅是在模仿周围人,而是因为他们感到他的行动是符合这种应急规范的。
4. 简述社会学阐释环境问题的主要理论模式。
【答案】目前,社会学关于环境问题的阐释大致上有三种主要模式,即结构功能主义模式、社会冲突论模式和建构主义模式。
(1)结构功能主义模式
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社会均衡,它认为社会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由对社会系统发挥功能的、相互联系的各个子系统共同组成,一个子系统的变化会引发其他子系统的相应变化。结构功能主义非常强调共同价值观与信仰对于社会运行与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角度阐释环境问题,大致上包括了以下几个要点:
①环境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价值观的扭曲;
②西方文化具有物质主义和贪婪的本质,过于强调物质消费以及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把物质占有看成是舒适与快乐的源泉,因而西方文化与环境问题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③关于环境状况的研究需要广泛探讨人们社会生活的组织形式,环境问题是某种社会过程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