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学位]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举例说明如何进行PPS 抽样。
【答案】PPS 抽样步骤示例如下:
假设要在某个城市56万多符合调查要求的人口中抽取400人进行调查。显然,如果按照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方式,找到一份56万多人口的全部名单来制作抽样框是非常不现实的。该城市是由区、街道、居委会三级组成的,于是可以分阶段来抽样。该城市区一级单位只有4个,4个区中共有21个街道,我们决定以街道为PSU ,先在21个街道中抽取4个,然后在每个被抽中的街道中再进一步分别抽取4个居委会,继而在每个被抽中的居委会中分别抽取25人作为样本(4×4×25=400)。具体操作是:
第一步,先抽取4个街道。将21个街道符合调查要求的人口规模和累计规模排列出来,并给出每个街道的选样范围,如表所示。
表1 PPS 抽样步骤举例
第二步,采用系统抽样的方式抽取街道。首先计算抽样间隔。在规模为56.67万的总体中,抽取4个PSU ,抽样间隔的计算是K=56.67/4=14.1425(万)。在1~K的范围内,使用随机数表或随机函数给出一个随机起点,比如是6.865514,由于6.865514落在平政路的选样范围,平政路即为第一个抽选到的PSU ; 根据等距抽样原则,第二、三、四个PSU 的选取就不难获得。比如第二个点的号码是21.0081(=6.865514+14.1425)落在鹤岭街道的抽样范围,鹤岭即为被抽中的第二个街道。依此类推。
第三步,按照抽取街道的方式,对每一个被抽中的街道,分别抽取出4个居委会。
第四步,在抽到的16个居委会中,用系统抽样或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分别抽取25户家庭。 第五步,入户抽样。入户抽样即在被抽中的每户家庭中抽取一位合适的家庭成员作为访谈对象,其简便操作的方式是利用入户抽样表,如表所示。此表是按照随机、等概率的性质编制出来的。
表 入户抽样表
使用上述入户抽样表要求首先对问卷进行编号,在进入被抽中的家庭后,调查员要询问该家庭中所有符合调查要求的家庭成员的年龄。
比如,某次调查的一个例子是:“请问您家18~65周岁的成员(含18.65周岁,指共同居住、共同生活、财产共享的家庭成有几位? ”
然后,请调查员将符合条件的家庭成员,从年龄最大的一位开始,按年龄大小顺序记入随机数表。问卷编号的尾数与最后一位家庭成员的序号交叉,所获得的随机数字,即是被抽中的家庭成员的序号,该家庭成员即是被访对象。比如,用一本编号为“0204”的问卷进入一户有3位成员符合抽样条件的家庭,表中序号“3”和问卷尾数“4”交叉处的随机数字为“2" ,则序号为2的家庭成员即是将要访谈的对象,如表1所示。
2. 从性别角色到社会性别的转变,最深刻的学术意义有哪些?
【答案】从性别角色到社会性别的转变,最深刻的学术意义主要包括:
(1)社会性别不是从染色体性别开始,依次决定后面的各个层次;
(2)各个层次之间并不必然应该统一;
(3)社会性别不是一个固定的范畴,而是容易变化的,尤其是可以通过互动和冲突而变化。总之,这种重构强调:“性别”是社会结构的一部分而且是社会所造成的,是多元的、可变的。
3. 韦伯对于科层制特点的分析。
【答案】(1)科层制的特点
第一,明确的分工; 第二,明确的职权等级; 第只,明确的规章制度体系; 第四,私人关系和公务关系的分离; 第五,量才用人; 第六,管理权力依附于职位,而不依附于个人。
(2)韦伯对其特点的分析
韦伯认为科层制是当代管理形式当中最纯粹、严谨、和稳固的管理形式。在韦伯看来,科层制是一种只追求技术效益、不受任何个性因素十扰的组织管理形式,简直就像一架由人组成但并无人情味的、运转良好的机器,人只是这架机器上一个个性能良好的齿轮。技术统治和专家治理是科层制走向完善的表现。
韦伯指出,在科层制内部,奉行的完全是形式合理的原则,即技术与效益的原则,严格排除任何技术以外的目的和价值。实际上,高效率的行政管理总是服务于一定利益和目的的。比如,议会及政党领袖对政府管理的影响就是这方面的例证。韦伯认识到,现实中不可忽视议会和政党的作用,他还注意到个别领袖人物的实际作用。在他看来,某种社会精英人物(领袖人物)往往能够利用自己的个人魅力,获得民众心理上的感召效应,被民众推举为首脑人物,从而影响国家政治。在这里,韦伯把现实有效的政体形式视为某种代议制。现实的统治似乎包含有科层制与个人魅力型两个方面的因素。
4. 斯梅尔赛关十集合行动发生的六个“必要且充分”的基本条件。
【答案】在1963年出版的《集合行为理论》一书中,斯梅尔塞试图对集合行为进行综合解释。他认为,集合行为实质上是人们在受到威胁、紧张等压力的情况下,为改变自身的处境而进行的尝试。集合行为的发生有六个“必要且充分”的基本条件。
(1)环境条件
它是集合行为产生的背景,包括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两类。例如,没有一定的空间场地,群众就无法聚集,集合行为就不能产生,因此一些公共场所如公园、广场、剧场、街道、体育场等往往成为突发性集合行为出现的地方。
(2)结构性压力
这是指经济萧条、自然灾害、贫困、种族歧视、前途渺茫等社会因素对人们产生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促使人们自发地集体努力去解决问题。
(3)普遍情绪的产生或共同信念的形成
要出现集合行为,人们还必须对他们的处境形成某种共同感受,对某些问题产生共同的看法,出现相似的普遍情绪。
(4)诱发因素
环境条件和结构性压力本身并不足以引发集合行为。集合行为的出现往往需要一个“导火线”。诱发因素的作用在于肯定人们中间己经存在的怀疑与不安,助长普遍性的社会情绪。
(5)行为动员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