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湖南大学岳麓书院F1608文物学与博物馆学之文物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南朝帝陵

【答案】南朝帝陵除少数葬地不明和葬于外地外,总共有5处,均位于南京、丹阳境内,其中南京有2处、丹阳有3处,分别是:宫山大墓、油坊村大墓、丹阳胡桥乡两座大墓和建山乡大墓。它比较注重风水,均背依山冈、面临平原。陵墓平地起坟,陵前修有神道,水池,石兽和石柱等,墓室为“凸”字形砖室,规模不大,内建有角柱、斗拱、直权窗、台桌和灯完等; 还设有棺床和前室,棺床高于前室; 墓壁砖的装饰主题多为四神和竹林七贤,少数为佛教元素:衬纹则有卷草纹、金钱纹、席纹等等。随葬品有以瓷器为主的生活用具,以牛车为中心的武士俑; 比较粗陋的模型明器; “舶来”的各种质料的装饰品,如镇墓兽、炼丹药之类的迷信品。

2. 吕大临

【答案】吕大临(约1040~约1092),字与叔,是宋代金石学家,蓝田(今陕西蓝田)人。他曾求学于程颢、程颐,与游酢、杨时、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先生。他以萌入仕,官至太学博士,迁秘书省正字,通六经,精于礼。吕大临著有《考古图》十卷,不仅著录铭文,并注明铜、玉器的尺寸、图像、收藏之家和出土地点等。他还著《易章句》、《大学解》、《中庸说》各一卷,《论语解》十卷、《孟子讲义》十四卷、《礼记传》十六卷、《玉溪先生集》二十八卷等。

3. 秦半两

【答案】秦半两是秦国统一六国之后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货币,在秦国原半两钱的基础之上改进而成。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下令废止战国后期六国旧钱而通用秦半两。“秦半两”青铜币以“圆形方孔”为货币造型,方孔代表地方,外圆代表天圆,“圆形方孔”即象征着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从秦惠文王二年初行钱(公元前336年)起算,到秦灭亡(公元前206年),秦半两钱的生产共延续了130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以“秦半两”为通行货币,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成熟,“圆形方孔”(又称孔方)钱币成为古代中国货币的基本形式,贯穿中国封建社会,沿用了两千多年。

4. 秦简

【答案】秦简是指战国晚期的秦国与秦始皇时期的秦朝的竹简文书。重要的出土秦简有两批:一是“里耶秦简”,二是“云梦秦简”。“里耶秦简”是指毗邻重庆的湖南省里耶县(秦势力南渐西线上的一个据点)所出土的竹简,它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目前尚在整理之中。“云梦秦简”是指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竹简,这1100多枚竹简的简文有《编年记》、《语书》、《为吏之道》、《日书》和《秦法律文书》等。其中《秦法律文书》保留了秦律的许多内容,对研究中

国乃至世界古代法律制度,具有重要的价值。

5. 侯家庄陵区

【答案】侯家庄陵区是指位于殷墟但河北岸的商代后期王陵区,分西区《8座陵)和东区《4座陵),中间靠东有1410多座祭祀坑。该区先后共被发掘了6次。王陵有墓道1~4道,大者面积达700多平方米,墓坑深10米以上,均设二层台、掉室、漆棺和腰坑。内大多有殉葬人或人牲,其殉人也有等级之分,或与墓主同穴,或分葬于撑室外、墓道夯土中或另设的土坑里。虽随葬品大多被盗,但出土数量仍很大,有青铜礼器、玉石器、骨角器、金器等。各墓均有殉葬人,最多者达160多人。该墓群对商代考古和商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 钧窑

【答案】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位于今河南禹县。因地属古代钧州而得名。钧窑创烧于唐代,盛烧于北宋晚期和元代,衰落于明清之际。北宋晚期曾设“钧官窑”烧制专供宫廷使用的瓷器。窑址在禹县城关附近的钧台(也称八卦洞窑),其余窑址比较密集的是在县城西南30公里的神屋镇一带。它属北方青瓷系统,以五彩缤纷的釉色窑变而著名,其特点是使用一种蓝色乳光釉,釉色青中带红,如蓝天中的晚霞。其中尤以玫瑰紫、海棠红等釉色最为名贵。其胎骨坚硬,褐紫色或浅灰色。釉厚、釉泡较大,釉层中常有一条条曲折线,状如蛆酬走泥。产品种类有奋、尊、洗等陈设瓷及碗、瓶、盆等日用品。

7. 龙窑

【答案】龙窑是指烧造陶瓷器的窑室,是由馒头窑演变而来的。它作长条形斜坡状,依山势而建,一般长数十米,个别的近百米。总倾斜度为13至20度。窑室低坡的一端设有火门,高坡的一端设有烟道,燃烧时火焰经过火膛进入窑室前室。由于斜坡和烟道的作用,窑室温度上升快,下降也快,且能烧出还原焰。它最大的特点是窑室体积大,产量高,节省成本,尤能烧造大件器物。

8. 三角缘神兽镜

【答案】三角缘神兽镜是日本古坟时代前期古坟出土的一种铜镜。其缘部隆起甚高,断面呈三角形,镜背花纹是东王父(又称东王公)、西王母等神像和龙虎等兽形,三角缘神兽镜即以此而得名。分“舶载的”和“仿制的”两类。迄今已发现300余枚。全属大型镜,一般直径在20厘米以上。镜的纹样都属浮雕式,神像和兽形的数目各有不同,排列方式可分“求心式”和“同向式”两种,而以前者居多。从形制、花纹和铭文等看,三角缘神兽镜具有中国镜的基本特征,所以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由中国输入的“舶载镜”,制作年代约在汉末、魏晋之际。

二、简答题

9. 谈谈对当今文物回流现象的看法。

【答案】文物回流是指本国的文物由于各种原因流失到其他国家,然后经过各种途径重新流

回本国。

(1)当今我国文物回流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文物回流的现象升温,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流失海外文物的回流渠道主要有讨还,回购和回赠三种。事实上,中国的拍卖会功不可没,而且国内企业家群体重金回购,是当前最现实、最大规模的流失海外文物的同流渠道。

(2)对当今文物回流现象的看法

我国流失的文物,属于中共人民的财富,本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被盗后却通过重金赎回,对中国人民人说损失太大,且有失尊严。根据国际公约,外流文物应该无偿返还给中国。国宝回归的前提是必须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追回文物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是依靠国际刑警组织,协助各国追回被盗文物。所以,追回文物宜采取法律手段和外交手段,即使是通过拍卖购回那些无法讨还的国宝级文物,也要做好投资决策分析,以使自己的投资收益最大化。

10.青铜器锈蚀之称谓及其在鉴定上的作用。

【答案】青铜器锈蚀产物,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青铜器锈蚀途径和锈蚀机理,为科学、有效保护青铜器提供有利参考。

(1)皮壳

皮壳又称贴骨锈,是青铜器在不同的存在环境中与周围的多种化学物质长期发生作用,在其表面生成的一层氧化膜,皮壳色泽温润,质感厚实,有枣皮红、绿漆古、黑漆古、黑绿、黄绿等多种皮壳。

(2)薄锈

薄锈是指单层锈,多数呈现出深浅不一的禄锈,也有一些青铜器表面的薄绿锈体中混杂有蓝锈、黑锈、土锈和红锈。薄锈多出于青铜器窖藏,窖藏出土的青铜器由于没有与土壤直接接触,属于封闭环境中的大气腐蚀,而青铜器在缺氧的弱的和中等浓度的非氧化性酸中都是相当稳定的。

(3)厚锈

厚锈多出自北方地区,以河南安阳地区出土青铜器最为明显。厚锈层次多,锈色多样,在最底层的皮壳上面通常分布有红锈、浅绿锈、深绿锈、土锈等锈层,锈蚀的层次感非常明显,而且锈体坚硬。

(4)发锈

发锈是从青铜器铜胎基体里产生的锈蚀,“发”即膨胀之意,这种由内向外形成腐蚀会把青铜器基体表层顶起来,在青铜器表面形成一个个锈泡。

11.中国金石学的发展步骤。

【答案】金石学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褐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上门学科,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特别是其上的文字铭刻及拓片。广义上还包括竹简、甲骨、玉器、砖瓦、封泥、兵符、明器等一般文物。中国金石学的发展经历四个时期,即:萌芽期、发展期、兴盛期和近代考古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