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吉林大学文物学概论、博物馆学概论(同等学力加试)之文物学概论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越窑
【答案】越窑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南方青瓷窑,分布于浙江省余姚县上林湖一带,因其地古代属越州而得名。它开创于东汉,唐、五代时得到蓬勃发展。唐代中国瓷业生产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越窑是“南青”的代表。陆羽《茶经》称其产品“类冰”、“类玉”,列于诸窑之首。其唐末、五代之际产品被称为“秘色瓷”,并成为贡品。越窑瓷器在唐宋时期不但畅销国内,还大量运销到国外,除日本及东南亚外,还远销到西亚、东、北非洲各地。它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 殷墟西区墓地
【答案】殷墟西区墓地是指位于恒河南岸孝民屯一带的较为单纯的墓地,该墓地以商代后期中晚阶段的小型墓为主。迄今共发掘939座墓,它们可分为8个墓区并分属不同的“族”。这体现了商代“族墓地”的埋葬制度。此外,性质相同的墓地还见于大司空村和后岗两地。
3. 汉代家族墓地
【答案】汉代家族墓地是指汉代一个家庭的成员合葬于一个墓穴(室)之中的以家族为单位的茔域。西汉时期,单纯聚族而葬的家族墓地逐渐兴起; 自西汉晚期开始,一个大家族绵延数百年、持续几代人葬在同一块墓地上,即使是做官、经商客死在异乡的人也要归葬故乡家族墓地,称为归旧茔。有时一个墓埋几代数人,几世同堂。如在河南省洛阳市烧沟发现的西汉中期的10多座墓葬的郭氏茔域,其周围还有赵、尹、商、吴、肖等姓氏的茔域。而河南省陕县刘家渠东汉墓地是由羊、唐、和刘三姓的家族莹域组成的。一般来说,每一个平民都是属于特定的姓氏的,那么他死后就埋葬于所属姓氏的墓地之中。而贵族富有人家的家族更庞大一些,他们更注重其家族血缘的完整性而单独建设自己的家族墓地而不是姓氏墓地。
4. 湾漳墓
【答案】湾漳墓是北齐皇室大墓,位于河北磁县湾漳村。墓葬由墓道、雨道、墓室三部分组成。雨道和墓室为砖结构。墓室为单室,平面呈方形,四壁作弧状外凸,棺床设在一侧,有的顶呈四角攒尖式。墓道、雨道、墓室壁画均用白灰涂抹,上绘彩色壁画。其中墓道壁U 保存较好。随葬品多样,有陶俑、陶制禽畜、陶制模型、镇墓兽、陶瓷器、墓志等。
5. 玉衣
【答案】玉衣又称“玉匣”或“玉柙”,是汉代皇帝和贵族的殓服。因等级不同而有金缕、
银缕、铜缕之分,这些材质考古中都曾发现。最著名的两件是中山靖王刘胜和梁孝王墓中发现的两件金缕玉衣。河北满城汉墓出土两套保存完整的玉衣,各由2498和2160片玉片以金缕编缀而成,金缕用量为1100克左右和700克左右,每块玉片的大小和形状都经周密设计和精细加工。河南商丘永城梁孝王墓也发掘出土金缕玉衣,现藏于河南省博物院。玉衣殓葬制源于春秋战国,始于西汉末或东汉,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废止。
6. 汝窑
【答案】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位于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以烧制青瓷著称。北宋末期徽宗指定其烧造御用器。该窑烧造时间短促,传世品稀少,弥足珍贵。汝瓷胎骨坚硬细腻,色如香灰,胎中含有微量的铜元素,迎光照之,微见红色。其釉色润泽如玉,有天青、天蓝、粉青、豆绿、月白等等,其中以天青和粉青最为名贵。釉面多有鱼子纹开片。其很少烧制大器皿,一般是体型较小的瓶、碗、洗、盆、尊等,制作精美。其装饰方法有模印、刻花、划花、剔花等,花卉图案丰富多彩,富有生活气息。产品通体施釉,裹足支烧、支钉细小如芝麻点。此外,文献记载官汝窑瓷器以玛瑙入釉,现已得到证实。
7. 毛公鼎
【答案】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铜器,相传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岐山县。其通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腹内有铭文32行499字,为现存最长铭文的青铜器。作器者毛公记载周宣王告诫,是研究西周晚期政治的重要资料,现藏台湾省台北市。
8. 简牍
【答案】简牍是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主要书写材料,后被纸代替。以竹、木制成,竹制者称“简”,木制者称“牍”或“札”,习惯统称“简”,数片编在一起称“策”或“册”。其上文字皆毛笔墨书,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简是战国初期的曾侯乙墓竹简。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可知,简牍文献流行于先秦,两汉时期最盛,直到东晋末年才被己发明四五百年的纸质文献所取代,简牍作为主要的文献形式在中国使用时间长达千余年。
二、简答题
9. 举出一本考古报告的名称及内容简介。
【答案】例如:《四川船棺葬发掘报告》
内容简介:该报告报道了四川省博物馆1954年在巴县冬笋坝和昭化县宝轮院发掘的70多座墓葬,包括出土“巴蜀铜器”的船棺葬和一些汉代墓葬,第一次明确了所谓“巴蜀铜器”的出土情况及其年代问题。报道分为六张,第一张总叙,叙述了发现及发掘经过,墓葬区的地理概况,并讨论了船棺葬的名称。第二章为墓葬总说,根据墓葬的形制分为船棺葬墓,狭长坑墓,长方坑墓,方坑墓和砖室墓五种,分别叙述。第三至第五章,分别描述随葬品中的铜器、陶器和竹、木、漆器和杂物。第六章为推论,讨论墓葬的时代,船棺葬的族属及社会形制以及由墓葬所表现的物质
文化演变等问题。
10.简述文物学。
【答案】文物学是通过多学科的融合和新的整合而成,是人们对文物认识和利用的学问,是关于文物运行与信息传播规律的学问。
(1)研究对象
文物学的研究对象是文物,即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文化遗物。古代地上的、出土的和传世的及近代乃至当代的文物都属文物学研究的范畴。
(2)文物的特性
文物具有物质性、时代性、不可再生性、不可替代性、客观性、永续性等特性。
(3)研究方法
文物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分类法、排比法、历史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年代测定法等。
(4)研究目的
①研究如何保管、保护好文物,使文物世世代代相传,这是文物学研究的前提。
②通过对文物的研究,评估文物的价值,阐述各类文物的演变发展过程,进而进行专题或专门史研究,获取各类文物所蕴含的各种信息,阐释历史问题,揭示历史规律。
③探讨如何做好宣传工作,使文物更好地发挥教育作用。
11.简述文物保护实践过程中的主要操作单元和操作程序。
【答案】(1)文物清洗
文物的质地不同、污染物及污染程度不同,所用的清洗剂及清洗方法不同。
(2)消除文物病害
消除文物病害,如清除金属文物有害锈蚀产物,有机质文物上的霉斑等。
(3)杀死有害微生物
杀死有害微生物,如彩绘、壁画、纸质、纺织品、皮革类文物上的霉菌、细菌、放线菌及害虫必须杀死。
(4)文物黏结
文物黏结,把那些破碎的文物黏结成器。
(5)缓蚀
对文物进行缓蚀处理,以减缓文物的锈蚀、腐蚀。
(6)加固文物
选择或合成符合文物保护要求的、性能良好、使用方便、经济、加固效果最佳的加固材料,对强度较差甚至一触即溃的文物进行加固处理,提高文物的强度。
(7)文物表面封护
对文物表面进行封护,以防空气中有害气体,酸、碱、盐以及氨、硫氧化物或金属氧化物作用生成的次生污染物,尘埃夹带的有害微生物等对一文物表面的侵蚀及酸雨风沙对文物表面的冲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