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首都师范大学文物鉴定方向文博基础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仙人洞遗址

【答案】仙人洞遗址是指约在公元前12000~9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位于江西省万年县大源镇小河山下的洞穴。它以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期遗存为主,洞穴中发现有石、骨、角、蚌器,其中以早期陶器和稻属植硅石遗存的发现最为重要。早期陶片的陶土中都加有诸如石英碎末等屏和料,制法有泥片巾塑和泥条叠筑两种,烧成温度不高,无完整器,纹饰有条纹、绳纹和编织纹,也有素面陶。栽培稻遗存从早到晚的不断增多,表明稻作农业已经有了发展。

2. 里耶秦简

【答案】里耶秦简是指发现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里耶古城1号井的秦国简牍。古城出土了三万六千多枚秦代简牍,约有20余万字,字体属古隶。其材质绝大多数为木质,极少数为竹质,均为毛笔墨书。内容涉及邮传、历术、法律、军事等各个方面,是当时的官署档案,为研究秦代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制度提供了极为难得的文献资料,将极大地丰富对秦代政治经济制度的认识。

3. 文人画

【答案】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文人画的题材多为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之类。文人画由于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趣,笔墨技巧方面各有追求,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文人画的特点是:学养深厚、言之有物、格调高雅。文人画是一种综合型艺术,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和诗、书、画、印等多种艺术的结合。

4. 金石学

【答案】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是以传世或零星出土的铜器、石刻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它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用以证经补史。金石学形成于北宋,至清代兴盛,研究对象为古代的铜器、石刻、甲骨、简牍、封泥、印章、瓦当等。其资料多靠传世或未经科学发掘出土获得,局限于对器物的考证和考据。考古学在中国确立后,金石学为其有机组成部分。

5. 云梦秦简

【答案】云梦秦简是指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墓出土的秦代竹简,这是第一次发现秦简。墓主为秦狱吏喜,葬于秦始皇三十年(前217年)。墓中简保存完好,共1100余枚。其中古籍有《编年记》、《语书》、《吏道》、《日书》、《秦律十)又种》等9种。秦律最为重要,由于秦律在传世文献中极为罕见,这次发现震动了学术界。秦简反映了战国晚期到秦始皇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军事等方面的情况,这对研究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6. 景德镇瓷器

【答案】景德镇瓷器是中国古代名窑之一的景德镇窑所烧制的瓷器。该窑生产的瓷器色质如玉,得到宋真宗的赏识而取名景德镇,其白瓷是景德年间的贡品。这种白瓷实际上即景德镇窑所创烧的青白瓷。其胎薄、胎质洁白坚硬、釉面光亮、胎釉透明度高,具有晶莹碧透、色质如玉的外观效果。元代烧制出卵白釉色的枢府瓷和青花瓷。明清以后有了更大发展,以压倒优势冠盖于全国各瓷窑,并设立御器厂烧造官窑器供宫廷使用,烧造瓷器的釉色和品种也更加繁多。

7. 三期论

【答案】“三期论”是1819年由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克里斯琴·朱尔金森·汤姆森根据馆藏史前遗物(武器和工具)提出的史前文化分期理论,他将丹麦的史前时代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大的阶段。汤姆森在《北欧古物导论》(1836年,哥本哈根出版)一书中,阐述了“三期说”理论。汤姆森的学生J.A. 沃尔索又将三期说用于野外古迹的分期,并以发掘工作中所见的地层关系作为证据。1843年,沃尔索发表了《丹麦原始时代古物》一书,是三期说作为史前考古学的研究基础。

8. “南青北白”

【答案】南青北白是指唐代形成的瓷器生产局面,形成了中国瓷器的基本面貌。“南青”是以越窑青釉瓷器为代表的南方瓷器; “北白”是以邢窑白瓷产品为代表的北方瓷器。“南青”瓷器胎细腻,含铁量低,灰色,青釉晶莹润泽,一般呈青黄、青绿色,高质量者色调较淡雅。以越窑的青釉瓷器为佳。“北白”瓷器胎精致、规整、坚硬,灰白; 胎表上了一层细腻的“化妆土”后再上釉,满釉,光润; 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改变以往那种白中闪青(或黄)的现象。以邢窑白瓷为佳。

二、简答题

9. 简述陶器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意义。

【答案】陶器的发明对远古人们的生产、生活及社会组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社会经济形态从采集、渔猎为主过渡到以农业(包括牧业)为主,推动人类社会从“蒙昧时代”进入“蛮荒时代”。陶器是人类第一次改变了一种自然物的质而制造出的一种物品,是史前人类最主要的发明之一,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它体现了人类对水、土、火的认识和把握,开启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先河,为以后的建筑、雕塑与工艺美术等奠定了基础,是新石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1)陶器的出现和使用与农业和定居生活相关联,陶器的普及对促进定居生活和农业生产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炊器是考古发现以来最早的陶器。陶器的出现使得人们经常性地煮熟食物成为可能,从而大大改变了史前人类的生活质量,促进了人类体质和文明的不断进步。

(3)陶器的生产为以后金属的冶铸、瓷器的出现提供了基本的技术和经验。长期的制陶的基

础对于冶铸金属漆过程中使用窑炉、增锅和制苑等都有重要作用,尤其是瓷器的出现更与人类长期制陶经验密不可分。

(4)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陶器的应用领域日益广泛,陶器制的砖等建筑材料也得到广泛应用于建造房屋,从而促进了建筑业的发展。陶塑艺术品更是人类精神文化的载体。

10.列举青铜器文物的保护方法。

【答案】(1)去离子水法

用40~60℃的去离子水或蒸馏水反复多次漂洗腐蚀青铜器。

(2)倍半碳酸钠法

将锈蚀青铜器放入1%或5%的倍半碳酸40℃的热溶液中浸泡,晚上自行冷却。开始每周换一次溶液,几周后可半个月或更长一点时间换一次,浸泡至少三个月。浸泡时加用超声波,效果会更好。

(3)乙腈法

用50%乙腈水溶液除青铜锈蚀产物中的氯化亚铜。

(4)柠檬酸和硫脉混合溶液法

用5%硫脉和5%的柠檬酸混合溶液涂刷一价铜和二价铜伴生的锈蚀处。

(5)碱性连二亚硫酸钠法

碱性连二亚硫酸钠法除表面锈蚀产物效果好,除氯离子的速度快,可在几分钟内使蓝绿色的碱式氯化铜经过氢氧化铜,而分解成棕褐色的细粉状金属铜。

(6)过氧化氢法

用过氧化氢将氯子氧化除失,所用浓度视锈蚀情况而定。此法对面积大小不同、深浅不同的粉状锈均可清除,处理时间短、清除彻底。

11.石质文物加固材料的特殊要求?

【答案】(1)不影响石质文物原貌,不降低文物价值。

(2)能使石质文物风化表层的疏松颗粒黏合成一个整体,这是选择风化石质文物加固封护材料的最基本的要求。

(3)加固材料黏合性好、强度好。

(4)加固材料渗透好。

(5)加固材料抗水性和透水性好,即既可使石质中之水能逸出,又能防外界水进人。

(6)加固材料透气性要好。

(7)加固材料耐老化性能要好,材料及加固效果要长期性、稳定性好。

12.简述文物学。

【答案】文物学是通过多学科的融合和新的整合而成,是人们对文物认识和利用的学问,是关于文物运行与信息传播规律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