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首都师范大学博物馆学方向文博基础之文物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里耶秦简

【答案】里耶秦简是指发现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里耶古城1号井的秦国简牍。古城出土了三万六千多枚秦代简牍,约有20余万字,字体属古隶。其材质绝大多数为木质,极少数为竹质,均为毛笔墨书。内容涉及邮传、历术、法律、军事等各个方面,是当时的官署档案,为研究秦代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制度提供了极为难得的文献资料,将极大地丰富对秦代政治经济制度的认识。

2. 毛公鼎

【答案】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铜器,相传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岐山县。其通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腹内有铭文32行499字,为现存最长铭文的青铜器。作器者毛公记载周宣王告诫,是研究西周晚期政治的重要资料,现藏台湾省台北市。

3. 西北冈祭祀坑

【答案】西北冈祭祀坑是指位于殷墟侯家庄王陵区内,商代晚期商王杀人祭祀先祖的遗迹。遗迹东西长约450米,南北宽约250米。迄今共发掘祭祀坑1410多个,约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大多数祭祀坑成组排列,分布有序。祭祀坑大部分为南北向,少数为东西向。绝大多数坑中埋人,少数埋动物,个别的埋车子。埋人有两种方式:①是长方形竖穴,所埋人骨有全躯的,有身首分离的,也有无头躯体,一般每坑1~10人; ②是方形竖穴,专门埋人头骨,一般每坑3~39人,多数埋10人。祭祀所用的人牲,大部分是战俘,也有一些是奴隶。每次祭祀所用人数,少者几人,多者达三、四百人。尤以武丁时期所用人牲的数量最多。

4. 汉代家族墓地

【答案】汉代家族墓地是指汉代一个家庭的成员合葬于一个墓穴(室)之中的以家族为单位的茔域。西汉时期,单纯聚族而葬的家族墓地逐渐兴起; 自西汉晚期开始,一个大家族绵延数百年、持续几代人葬在同一块墓地上,即使是做官、经商客死在异乡的人也要归葬故乡家族墓地,称为归旧茔。有时一个墓埋几代数人,几世同堂。如在河南省洛阳市烧沟发现的西汉中期的10多座墓葬的郭氏茔域,其周围还有赵、尹、商、吴、肖等姓氏的茔域。而河南省陕县刘家渠东汉墓地是由羊、唐、和刘三姓的家族莹域组成的。一般来说,每一个平民都是属于特定的姓氏的,那么他死后就埋葬于所属姓氏的墓地之中。而贵族富有人家的家族更庞大一些,他们更注重其家族血缘的完整性而单独建设自己的家族墓地而不是姓氏墓地。

5. 直百五铢

【答案】直百五铢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一种钱币,面文篆书“直百五铢”,即价值一百枚五铢,是一种大值虚币。公元214年汉献帝十九年刘备入蜀后,于成都铸造此币。初铸时钱大而厚重,后铸则逐渐减重,最轻薄者不足0.8克。常在钱币背铸或背刻阴文和纹饰,也有背铸阳文,如“为”字或四出文。

6. 新莽嘉量

【答案】新莽嘉量是新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所制的铜质标准量器。它形如带双耳的圆筒,上为斛,下为斗,左耳为升,右耳上为合,下为龠,共有5种标准容量。“嘉”为美好和标准之意,“嘉量”即标准量器。其制造技术精湛、比例准确,是研究秦汉量制的重要材料。该器器壁正面有81字总铭,叙述王莽自托为黄帝、虞舜苗裔及制定合于古制的度量衡制度等内容。每一种量器义各有分铭,记五量的名称、容积、径、深及底的面积。现仅见传世品藏于台湾省。

7. 珐琅彩瓷器

【答案】珐琅彩瓷器,又称瓷胎画珐琅,是将画珐琅技法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种釉上彩瓷,是汉族陶瓷艺术之瑰宝。它先在瓷胎上上釉,烧结后再用珐琅粉(主要以石英和长石为原料)画彩,再烧。珐琅质彩料的颜色稳定,绘成何颜色,烧成后仍是何颜色,便于绘制精细的图饰。其施彩薄,画面立体感却很强。色彩瑰丽,非常精美。珐琅彩瓷创烧于清代康熙年间,盛烧于雍、乾,是宫廷垄断的高级艺术品。

8. 炳灵寺石窟

【答案】炳灵寺石窟是中国十六国时期至明代佛教石窟寺,唐称灵岩寺,位于甘肃省永靖县西南40公里刘家峡水库的大寺沟西岸。窟群有上寺、下寺和上、下二寺之间的洞沟三部分组成。据有关文献和现存实物分析,它于十六国时期的西秦开凿,北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元、明各代都有续凿或修缮,其中以唐代开窟造像最多,明代以后,逐渐萧条和湮没。炳灵寺石窟中的各代造像,绝大部分为石雕,少数为泥塑和石胎泥塑,每个窟完内,除造像外,均绘壁画。现存195个窟完,其中以下寺的窟完数量为最多,编号183个,现存共776尊大小造像,其中82尊泥塑和石胎泥塑,残留约900余平方米的壁画。

二、简答题

9. 纺织品文物出土时的现场保护方法?

【答案】(1)纺织品文物一出土,应立即拍照,录像,及时、全面、准确地记录文物的处理情况及保存完损情况。

(2)在墓葬或遗址中一旦发现纺织品文物,应立即采取保护措施,维持出土前的环境状态,最好事先准备好一个能抽真空、能充惰性气体及水蒸气的有机玻璃操作箱备用。纺织物起取时应连同周围的泥土一起,起取后迅速放人有机玻璃操作箱。用黑布包好后,安全运回保护实验室。

(3)对出土的纺织品文物拍照、录像时要避免强光照射。尽量使用较弱的光源,以免强光中紫外光的照射而引起颜料,特别是植物染料褪色。

(4)装有纺织物的有机玻璃操作箱运回实验室后,通过操作箱上连带的橡胶手套先将纺织物上的泥土剥离、清除,并用蒸馏水清洗。用脱脂棉或吸水纸吸除泥水后,再用乙醇、乙醚或二甲苯清洗(清洗前必须作点滴实验),即可进行纺织品文物的原料鉴定及后续保护工作展开。

10.秦汉墓葬制度,地面设施和陪葬品。

【答案】(1)墓葬制度

秦汉时期人殉制度到汉代基本结束。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位于陕西临撞县。秦始皇陵园开创的陵园制度,对此后历代帝王陵园产生了重大影响。汉代普遍用横穴式的洞穴作墓扩,用砖和石料筑墓室,在形制上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这是中国古代墓制的一次划时代的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从西汉中期才开始的,首先发生在黄河流域,然后普及到各地。在秦和西汉前期,贵族地主阶级仍沿用竖穴式土坑墓,墓中设木椁。在长江流域及南方和北方的边远地区,竖穴式木撑墓一直延续到西汉后期,甚至东汉前期。在秦和西汉的竖穴式木椁墓中,棺椁制度沿袭周代的礼制,有严格的等级。

(2)地面设施

秦汉墓葬,特别是皇帝及高级官吏的墓葬,在地面设施上继承战国旧制并有所发展,新兴的设施有墓碑、祠堂、墓阙、人物或动物的石雕像等。墓碑主要流行于东汉,石制,碑身长方形,碑额有一圆孔。祠堂始于西汉,流行于东汉,系供祭祀之用。墓阙为墓域门外礼仪性建筑,始于西汉,东汉流行,如东汉时嘉祥武氏阙、新都县王稚子阙、雅安高颐阙等。人物和动物石雕像,始于西汉,如霍去病墓前的石人、石兽,东汉流行,并成为定制。人物像主要有亭长或门卒等,动物像有狮、虎、马、羊等,前者以示守卫墓域,后者含有镇墓之意。汉代墓上设施对后代有深远的影响。

(3)陪葬品

秦汉墓葬中随葬品和战国时代相比,青铜器减少,漆器的比重进一步增加。为了储存大量的食物和饮料,墓内常有许多大型的陶器。西汉前期和中期,主要随葬生前的实用器。西汉中期以后,增添了各种专为随葬而作的陶制明器,包括仓、灶、井、磨、楼阁等模型和猪、狗、鸡等偶像。到了东汉,明器的种类和数量愈多。这是中国古代墓葬在随葬品方面的一次大变革。在西汉中期的贵族墓中,仍然有用车、马殉葬的,但车和马都埋在墓室和墓道内,而不是在墓的附近另设车马坑。西汉晚期以后,不再用真车、真马殉葬,而是用木制或陶制的车马模型来替代。在南方地区,还有用木船或陶船的模型随葬的。

11.文物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答案】(1)文物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别

文物学研究与其他学科的研究有着明显的不同,它是以历史遗迹和遗物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换言之,文物学研究的是文化遗迹和遗物,即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这是它的根本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