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师范大学学校体育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间歇训练法
【答案】间歇训练法是指在一次或一组练习之后,按照严格规定的间歇时间和积极性休息的进行休息,在运动员机体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心率120-140次/分)就进行下一次(组)练习的方法。
2. 竞技体育
【答案】竞技体育是指在全面发展身体,最大限度地挖掘发挥人在体力、心理、智力等方面的潜力的基础上,以攀登运动技术高峰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运动活动过程。竞技体育是一种制度化、体系化的竞技性体育活动。
二、简答题
3. 什么是体育精神,中华体育精神包括哪些方面
【答案】(1)体育精神是体育的整体面貌、水平、公正、公开、特色及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的反映,是体育的理想、信念、节操及体育知识、体育道德、体育审美水平的标志,是体育的支柱和灵魂。
(2)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体育精神共同作用的结晶,是引进消化吸收西方文明之后的创新型优秀文化。它位于中国体育文化的核心层,是中国体育的灵魂和精髓。中华体育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为祖国荣誉而战的爱国主义精神。
荣誉与梦想的主题、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忧患意识; 自强不息的英雄主义精神。
不怕挫折、不畏牺牲、勇于拼搏、敢于胜利,超越自我的乐观自信精神。
自尊自信、超越自我、乐观开朗,规范有序的公平竞争精神。
公平竞争、规则意识、求实创新,信任宽容的团队精神。
协同意识、尊重独特性与发展差异性、追求共同发展; 辩证的实用理性精神。
4. 简述体育教学中产生错误动作的原因及纠正方法。
【答案】(1)产生动作错误的原因
学生对完成动作不认真、敷衍了事,会把动作做错。
学生对所学动作技术的概念模糊不清。
学生受旧技能的干扰。
学生的能力较差导致产生动作错误。
学生在疲劳情况下进行学练导致产生动作错误。
(2)纠正动作错误与帮助的具体方法
运用语言和直观的方法,不断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
根据动作错误的性质,可采用限制练习法、诱导练习法、自我暗示法和消退法等进行纠正。
加强思想教育及安全保护措施。
改进教法,灵活的选用分解、诱导、辅助和转移性等练习。
加强基本技术教学,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
教师要科学的选配教材,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提高授课质量。
优化教学环境,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
5. 组织进行基本部分的教学时应注意什么?
【答案】组织进行基本部分的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合理安排好主要教材的学习顺序。
(2)在基本部分的教学中,应根据课的目标和主要教材的性质与学生的特点,有目的地安排一些必要的辅助练习、诱导性练习或转移性练习和发展身体素质的练习,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内容和提高身体训练水平。
(3)要合理地安排好密度与运动负荷,注意联系与休息合理地相互交替。可根据学生人数、场地、器材条件以及教材的特点,采用全班的、分组的或以个人的形式进行联系。
6. 学校体育与竞技运动之问是什么关系?结合你的体育教学实践,谈谈对“竞技运动教材化”的看法。
【答案】(1)正确认识和处理学校体育与竞技运动的关系,要做到以下几点:
要正确看待竞技运动的积极作用。
竞技运动是一种记录人类创造潜能的运动文化,竞技运动是一种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的规范文化,竞技运动是一种提高审美意识的情感文化,它可以净化社会情感,提高社会的审美情趣,陶冶社会心理,竞技运动是一种观念文化,它所负载的价值,在深层结构方面影响着社会心理和民族精神,竞技运动对人的教育,对人的社会化作用,对个性的发展和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要根据学校体育的实际需要引进和选择竞技运动的内容手段,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改革。 a. 竞技运动不只是高水平竞技运动。在学校、社区和家庭中要鼓励开展普及性、趣味性强的竞技运动。
b. 竞技运动具有多层次的特征,会形成不同活动层次的竞技运动,既不能将其全盘地吸收进学校体育里来,也不能全部地抵制于学校之外。
(2)要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竞技运动作“教材化”的处理。竞技运动教材化的改造工作可以概括为“分解一提取一改变一重构
'
竞技运动教材化要遵循的原则
a. 简化性原则
要简化竞技运动的技战术难度,适当降低负荷量。
b. 普及性原则
改制的竞技运动要适合全体学生参与,以参加中体验乐趣、体会体育文化为要旨。 c. 适应性原则
改制的竞技运动要适合学校场地器材和师资力量等条件,要根据学生身心的特征,形式灵活多样,运用方便,有广泛的适应性。
d. 教育性原则
改制的竞技运动要强调其对学生的教育作用,从身心群三个方面培养学生,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7. 何谓学校体育环境?它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哪些?
【答案】(1)学校体育环境的概念
学校教育环境是指学校中各类人员进行教与学为主的各种活动所依赖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总和。学校教育环境本质上是一种人工环境,或者叫人文环境。
(2)学校体育环境的构成要素
学校体育环境的构成要素可分为两大类:物质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
学校体育物质环境
a. 体育活动的场所
,以及这些体育活动的场所主要包括体育馆和各种体育场地(如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等)
场地的周围环境(如阳光、空气、树木、草坪等)。
b. 体育运动设备
体育运动设备主要包括体操垫、单杠、双杠、篮球、足球、排球、健身器材、标枪、铁饼、铅球等体育器材设备和体育图书资料、体育电化教学设备等。
c. 体育时空要素
第一,有关实验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动能力在一天的不同时间中会有不同的表现。研究者建议学校上午第二、三节课可用来安排较难学习的学科,下午则安排活动类的课程。
第二,班级的规模,器材的摆放,教师组织活动的位置,学生活动时的队形、方向等这些因素处于不同的空间位置,会带来一系列社会心理问题,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
学校体育的社会心理环境
a. 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
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是指一个学校在体育方面养成的并流行的带有普遍性、重复出现和相对稳定的一种集体行为风尚,它是校风的有机组成部分。
b. 体育课堂教学气氛
体育课堂教学气氛是指班集体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情绪、情感状态,它包括师生的心境、态度、情绪波动、师生间的相互关系等。
c. 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
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