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新疆财经大学税收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税负转嫁

【答案】税负转嫁亦称税收负担转嫁, 是指纳税人在缴纳税款后, 通过经济交易过程, 将所缴税款部分地或全部地转移给他人负担, 自己少负担或者不负担税收的一种经济现象。税负转嫁的基本方式有两种, 即前转和后转。

2. 税收预测

【答案】税收预测, 又称税收收入预测, 是指在一定经济理论的指导下, 根据经济和税收收入历年统计资料, 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 运用定量的方法, 对未来税收收入总量和结构等发展趋势所做出的分析、判断和推测。税收预测研究的是税收发展前景在数量方面规律性的体现。要进行税收预测, 就要充分掌握影响税收收入变动的因素和历史资料, 运用统计方法、数学方法, 经过推理和计算, 对未来税收收入的前景做出比较肯定的判断。

二、简答题

3. 什么是商品劳务课税?与其他课税制度相比, 它有哪些显著特征?

【答案】商品劳务课税是指以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而取得的销售收入或营业收入为征税对象的一类税, 也称销售税或流转税。

(1)商品劳务税的含义

商品劳务税是对商品销售收入或劳务营业收入的课税, 因此, 商品劳务课税与商品和劳务的价格直接相关。按照商品劳务课税与商品劳务价格的关系, 商品劳务课税可分:

①价内税, 即税额内含于商品劳务价格之中的课税, 如消费税和营业税。

②价外税, 税额附加在商品劳务价格之外的课税, 如增值税。

(2)商品劳务课税的特征

①商品劳务课税与商品劳务的交易活动密切相关

商品或劳务的交易是商品劳务课税的前提, 交易的性质、范围、规模和结构决定着商品劳务课税的性质、范围、规模和结构。

②商品劳务课税的税基广泛, 税源可靠, 税收负担普遍、中性

a. 主体税种(如増值税)的税负不因交易的性质、内容、规模等的不同而有差别, 税收负担较为中性。

b. 征税对象是商品的流转额, 其课税对象的广泛性决定了商品劳务课税税基的广泛性。

c. 商品劳务课税在负担上具有累退性

采用的比例税率, 课税的范围仅限定为生活消费品、对用于生产的资本品免税, 更加重了其累

退性。

d. 商品劳务课税是一种间接税, 课税隐蔽, 课税阻力小

价内税特性使得税负转嫁具有隐蔽性, 课税阻力较小, 较易征收。

e. 商品劳务课税计征简便, 易于征管, 征纳成本较低

比例税率形式, 计税依据和税率结构简单, 发票抵扣, 易于征管。

4. 2003年启动的新一轮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答案】2003年启动的新一轮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如下:

(1)将现行的生产型増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 允许企业抵扣当年新增固定资产中机器设备投资部分所含的増值税进项税金。

(2)完善消费税, 对税目进行有増有减的调整, 将普通消费品逐步从税目中剔除, 将一些高档消费品纳入消费税征税范围, 适当扩大税基。

(3)统一企业税收制度, 包括统一纳税人的认定标准、税基的确定标准、税率、优惠政策等多方面的内容。

(4)改进个人所得税, 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税前扣除项目和标准的确定应当更加合理, 税率也需要适当调整。

(5)实施城镇建设税费改革, 条件具备时对不动产开征统一规范的物业税, 相应取消有关收费。

(6)完善地方税制度, 结合税费改革对现有税种进行改革, 并开征和停征一些税种。

(7)深化农村税费改革, 取消农业特产税;逐步降低农业税的税率, 并向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倾斜,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5. 概述最优税制理论的研究内容及对其的评价。

【答案】最优税制理论是以资源配置的效率性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为准则, 对构建经济合理的税制体系进行分析的学说。

(1)最优税制理论是研究如何以最经济合理的方式征收税款,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①最优商品税问题

a. 在一系列假设条件下, 拉姆齐提出“逆弹性法则”:商品税税率的高低应当与其需求弹性的大小成反比。

b. 斯特恩对拉姆齐法则进行了修正, 提出:对于高所得阶层偏好的商品, 无论弹性有多大都应确定高税率课以重税, 对于低所得阶层偏好的商品, 即使弹性很小也应确定一个较低的税率。

②最优所得税问题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政府设计累进税制必须充分考虑私人信息的影响和激励相容问题, 以便在彼此冲突的公平与效率这两个目标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从理论上讲, 最佳的累进税结构必定要处于能实现收入均等化的所得(即再分配带来的社会效用最大)与低效率损失(即累进税制削弱激励机制而带来的损失)相抵的边际点之上。

③商品税与所得税相结合的理论

a. 商品税侧重解决效率问题, 也就是有助于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b. 所得税侧重于解决公平问题, 也就是有助于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

c. 二者结合的模式下, 每个税种都可以以较低的边际税率进行征收, 从而减少纳税人因税率过高而导致的行为的扭曲, 并且还使得政府在公平目标和效率目标的权衡上有了更大的余地。

(2)对最优税制内容的评价:

①最优税制理论的研究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只注重效率到兼顾效率和公平的过程。

在自由主义的传统下, 人们注重的是效率, 把公平放在理想中, 二者是不可兼得的。最优税制理论却通过引入社会福利函数, 运用数学方法, 从理论上探讨了效率和公平的协调问题。

②最优税制理论从最初的理想状态回到了与现实结合的状态。

理想的最优税制是建立在信息完全对称的假设基础上的, 而在现实中, 信息存在着不对称。最优税制理论就是在正视这些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因此使得最优税制理论研究具有意义。

③最优税制理论是对税收调控作用的重新认识。

在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传统中, 市场是万能的, 税收要保持中性的原则。最优税制理论无论是从假设上还是从模型建立的意义上, 都是为调控经济这个目标服务的, 使得对税收的调控作用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④最优税制理论在理论上的局限性决定了它不能很好地应用于实际。

a. 建立在很多严格的假设基础之上;

b. 忽略了政治、制度和征管能力因素。

6. 如何理解税收对储蓄与消费的影响?

【答案】政府课税必然会影响消费者的选择乃至生产者的决策, 进而对经济起到调节作用。税收对储蓄和消费的影响分别如下:

(1)税收对储蓄的影响

①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

a. 如果仅对个人的现实收入征税, 对储蓄利息收入不征税, 则由于征税减少了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 又由于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是固定不变的假设前提, 纳税人会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减少, 等比例地减少现实的消费与储蓄, 从而降低个人的储蓄水平。

b. 如果对储蓄利息收入也征税, 或者说将储蓄利息收入纳入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范围, 由于对利息的征税减少了个人未来期间的收入, 纳税人对未来期间收入的预期下降。为保证未来期间的生活水平, 纳税人将减少现实的消费, 增加储蓄。

②税收对储蓄的替代效应

在对储蓄利息收入课税的情况下, 税收降低了储蓄的收益水平, 使储蓄相对于现实消费的“相对价格”提高。这时, 纳税人在储蓄与现实消费的选择中更倾向于增加现实消费, 而相应减少储蓄。一般讲, 税收对储蓄收入效应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所得税的平均税率水平;而替代效应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所得税的边际税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