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南财经大学国家税收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税收强制执行措施
【答案】税收强制执行措施是税务机关对未按规定限期履行税款缴纳等法定义务的税收管理相对人依法采取的强制性收缴措施。其目的是确保国家利益, 保证国家财政资金的正常安排使用。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缴纳或者解缴税款, 纳税担保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缴纳所担保的税款, 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缴纳, 逾期仍未缴纳的, 经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 税务机关可以采取强制执行措施。
2. 最惠关税
【答案】最惠关税即最惠国待遇关税。最惠国待遇关税是指适用于WTO 成员间(“互不适用”者除外)及与该国签订有最惠国待遇条款的贸易协定的国家或地区所进口商品的关税。最惠国待遇是指缔约国双方相互之间给予的不低于现在和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在贸易上的优惠、豁免和特权, 体现在关税上, 即为最惠国待遇关税。最惠国待遇既存在两个国家之间, 也通过多边贸易协定在缔约方之间实施。
二、简答题
3. 简述税收的“自动稳定器”效用。
【答案】自动稳定机制又称为“内在稳定器”, 是指税收制度本身对经济波动有较强的适应性, 在经济波动中, 税收可随之自动増加或减少, 实现缓和经济波动、“樊平”经济波幅的目的。
(1)当经济处于高速増长时期时, 税收随着纳税人收入的増加而增加, 从而减少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 缩减纳税人的投资与消费能力, 自动地抑制社会总需求的过度扩张;
(2)当经济处于衰退时期时, 税收随着纳税人收入的减少而减少, 从而增加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 推动社会总需求的増加。
税收自动稳定机制对经济波动的适应性无需借助外力就可直接产生调控效应, “熨平”经济波幅, 具体通过累进的所得税制和公共支出尤其是社会福利支出来实现。
4 “所谓的等比例规则就是采取全面的.、相等税率的从价税, 使应税商品价格上升的百分率相等”, 这个说法与拉姆齐的思想一致吗?
【答案】(1)判断:题干说法与拉姆齐的思想不一致。
(2)理由:等比例规则说明整个税制应当使应税商品的生产按照相同的比例减少, 而非采取全面的、相等税率的从价税, 使应税商品价格上升的百分率相等。要使税收的额外负担最小, 税率的设置应当使各种商品的生产数量以相等的百分比减少。直观的意义是征税前人们的消费已经达到帕累托最优, 已经有一个最优的消费组合, 在偏好相同和不存在收入差距的假设下, 只要征税造成
的消费数量等比例下降, 征税后消费者损失的仅仅是因课税而损失的消费额, 而没有改变消费者的选择, 就不会造成额外负担。在同样情况和消费等于生产的进一步假定下, 只要消费量等比例变化, 那么供应方的生产量也仅仅是等比例变化, 不会出现选择决策改变的问题, 也不会出现额外负担的増加。
5. 税负转嫁状况与供求弹性有何关系?
【答案】供求弹性是决定税收转嫁状况的关键, 以下分别从税负转嫁状况与需求弹性、税负转嫁状况与供给弹性两个角度加以分析, 具体如下。
(1)税收的转嫁与需求弹性的关系, 可分作四种情形来考察:
①当需求完全无弹性, 即
②当需求完全有弹性,
即
提供者或生产者自己身上;
③当需求富有弹性, 即
产要素提供者或生产者的身上;
④当需求缺乏弹性, 即
落在购买者身上。
(2)税收的转嫁与供给弹性的关系, 也可分为四种情形考察:
①当供给完全无弹性, 即
供者或生产者身上;
②当供给完全有弹性, 即
③当供给富有弹性, 即
地落在购买者身上;
④当供给缺乏弹性,
即时, 生产者转嫁税收困难, 所征税收会更多地向后转嫁或不能转嫁, 而落在生产要素的提供者或生产者自己身上。
6. 分析我国的税收增长趋势并说明其内在原因。
【答案】(1)我国税收增长趋势分析
(1)绝对值角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税收收入增长迅猛, 从1950年的不足50亿元增长到了2011年的近9万亿元, 增长了1800多倍。税收收入总趋势是不断增长, 但是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
(2)相对值角度
①在我国财政收入中的地位变化
由改革开放前, 税收收入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平均不到50%, 逐步发展到由税收与企业收入并重, 最后形成以税收为主的财政收入体制。
②在我国GDP 中的比重变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税收收入比重从1996年开始稳步上升, 2013年已经达到
时, 所征税收会全部向前转嫁, 而落在生产要素的购买者身上; 时, 所征税收会全部向后转嫁或不能转嫁, 而落在生产要素的时, 所征税收向前转嫁就困难, 只能更多地向后转嫁而落在生时, 纳税人转嫁税负就相对容易, 所征税收会更多地向前转嫁而时, 所征税收会全部向后转嫁或不能转嫁, 而落在生产要素的提时, 所征税收会全部向前转嫁, 而落在购买者身上; 时, 所征税收的大部分会通过价格提高向前转嫁出去, 而更多
了21%。
(2)中国税收增长趋势的内在原因包括:
①经济因素
a. 产业结构的调整:由于三大产业税负能力和税收贡献不同, 我国频繁运用税收政策引导, 致使轻税行业在GDP 比重不断下降。
b. 经济増长影响的时滞性:从经济增长转换为税收增长需要一定的时滞, 在当年税收增长中可能包括前一时期经济增长的因素。
②制度因素分析
a. 统计规范制约的影响:外贸进口应作为宏观经济增长的减项, 而会产生大量税收收入増加;出口退税不从税收收入中扣除, 导致税收收入“虚增”。
b. 税收制度设计的原因:税制本身造成税收与GDP 背离, 如定额税;以财产原值为基础的财产税, 不与经济同步增长。
c. 先征后返等税收优惠政策:只要税款缴入国库, 无论是否退还均形成税收收入, 已退税款形成的税收收入具有“虚假性”, 导致税收收入“虚增”。
d. 口径因素:GDP 的核算口径是权责发生制, 税收收入的核算原则是实际收付制。
e. 其他制度原因:税收收入与非税收入的相对水平影响着税收收入的规模和增长速度, 非税收入大规模下降, 必然导致税收收入激增。
③管理因素分析
管理因素对税收増长的影响主要是税务管理部门通过税收征管水平的提高带动税收收入的增长。
7. 为什么中国不能照搬西方模式的个人所得税?
【答案】中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严格意义上属于分类所得税。西方模式的个人所得税属于综合所得税制度。综合制个税所得税下, 纳税人的全部所得无论其来源和性质, 都纳入征税范围。综合制的最大优点就是能全面反映纳税人的负担能力, 符合纳税公平原则。一种简单普遍的观点认为, 中国个人所得税要按西方综合所得税进行改革。这一模式在中国现阶段不可行。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①自觉纳税意识有待提高
要形成较高的自觉纳税意识需要大多数人具有较高文化素质, 法制健全以及政府活动包括财政活动在民主的有效制约下、执法公正、违法必究的社会环境。要形成这样的社会环境还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没有这样的社会环境和由它决定的普遍自觉纳税意识的形成, 个人所得税的推行必然与严重的偷逃税相伴随。
②中国个人信息体系仍不完善
如果对纳税人的各种所得不能清楚地掌握和监控, 纳税人隐匿、少报或不报某些项目所得的现象大量存在, 那么综合所得税制度量能负担将只是一种理想化的设想。目前中国个人信息体系极不完善, 无法获得个人收入的整体情况, 经济生活中有大量的现金交易, 缺乏便利的个人收入核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