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南财经大学税收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税收
【答案】税收是指政府为满足社会成员的公共产品需要, 而凭借政治权力(或称“公共权力)无偿地征收实物或者货币, 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工具。到了现代社会, 税收已成为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税收在本质上是以满足公共需要为目的, 由政府凭借政治权力(公共权力)进行分配而体现的特殊分配关系。
2. 税收的财政原则
【答案】税收财政原则最早是由德国新历史学派代表人物、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提出来的, 是指以满足国家财政需要为目标的税制准则, 这一原则是随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财政原则包括两层含义:①财政收入要足额、稳定;②财政收入要适度、合理。
二、简答题
3. 什么是税务登记?税务登记的种类有哪些?
【答案】税务登记是指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依法向税务机关披露有关信息, 并对其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身份予以确认的一项涉税活动。
(1)含义
税务登记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设立、变更、歇业以及生产经营范围实行法定登记的一项管理制度, 其是税
务机关对纳税人实施税收管理的首要环节和基础工作, 是征纳双方法律关系成立的依据和证明, 也是纳税人必须依法履行的义务。
(2)种类
税务登记的内容主要包括设立登记、变更登记、停业与复业登记、注销登记、外出经营报验登记、证照管理、非正常户处理等, 相应地税务登记的种类包括
①开业登记: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自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30日内, 持有关证件, 分别向国、地税务机关申请办理税务登记, 由县(区)级税务机关审核后发给税务登记证。
②变更登记:纳税人办理开业税务登记后, 因登记内容发生了变化, 需要对原登记内容进行更改, 进而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的税务登记。
③停业、复业登记:体工商业户需要停业的, 应当在停业前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停业登记。纳税人的停业期限不得超过一年。停业期限将满, 应于恢复生产、经营之前, 办理复业登记。
④注销登记:纳税人发生破产、撤销, 被吊销营业执照, 经营地点变动等情况, 应携带相关资料向原税务机关办理注销税务登记。
⑤外出经营报验登记:纳税人到外县(市)临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 应当在外出生产经营以前, 持税务登记证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开具《外管证》, 其有效期为30日, 最长不超过180天。
4. 资源税有哪些作用?
【答案】资源税是对自然资源征收的税种的总称, 其中主要是对矿产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征税, 既有对资源级差收入的调节, 也有对资源绝对收益的征收。资源税的作用包括:
(1)调节资源级差收入, 有利于企业在同一水平上开展竞争.
由于资源条件优异给企业带来的级差收入不反映企业主观努力的结果, 不利于企业在同一水平上开展竞争。因此国家应进行调节, 收归国有, 以给企业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外部条件。
(2)加强资源管理, 有利于促使企业合理开发
开征资源税, 使在资源条件不同的环境下进行生产的企业, 投入相同的资金和劳动, 能取得大致相同的经济效益, 就会防止“采富弃贫”、“采易弃难”、滥挖乱采的现象出现, 有利于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
5. 简述实现总供求均衡的税收政策手段。
【答案】税收政策手段是为实现税收政策目标服务的, 税收政策的每一项目标均需要有相应的税收政策手段才能实现。
(1)根据税收政策在调节社会总供求和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作用, 可以把税收政策分为如下几类:
①轻税政策, 即扩张性税收政策, 指国民经济存在总需求不足时, 通过减税扩大社会总需求。可采用的税收政策手段包括:降低税率、废除旧税种以及实行免税和退税等。
②重税政策, 即紧缩性税收政策, 指在总需求过旺的情况下, 通过増税抑制社会总需求、消除通货膨胀。可采用的税收政策手段包括:提高税率、设置新税、取消原有的税收优惠条款或缩小税收优惠的范围等。
③中性税收政策, 即税收保持“中性”, 尽量发挥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通过市场机制形成价格, 引导资源配置, 税收不应进行不必要的干预。
(2)我国着眼于宏观供求总量调控的税收政策主要有:
①将生产型増值税调整为消费型増值税
为进一步消除重复征税因素, 降低企业设备投资税收负担, 鼓励企业技术进步和促进产业结构
调整, 我国于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由生产型全面转型到消费型的增值税转型改革。
②营业税改征增值税
我国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 营业税和增值税的重复征税问题越来越突出, 为进一步消除重复征税因素, 优化税制结构, 自2012年1月1日起, 国务院在上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等开展营改增的试点, 后逐步推广到全国、更多的行业, 计划2015年全面实现营改增。
③减免农业税
2006年我国全面废止农业税, 不仅减轻了农民负担, 起到了促进社会公平的效果, 而且提高农
民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能力, 促进了消费、投资乃至整个经济的增长。
④调整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标准和累进税率
2011年我国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的月扣除额从2000元调整为3500元, 同时由九级调整为七级超额累进税率。个人所得税税基缩小, 边际税率相应降低, 使得纳税人的实际收入増加, 提高其消费能力, 拉动社会总需求。
6. 税收弹性总是要小于1吗?为什么?
【答案】“税收弹性小于1才是正常的”这个观点不正确。原因需要从税收弹性的含义和其影响因素角度加以说明。具体如下。
(1)税收弹性的含义
税收弹性是指描述税收收入相对于国民收入的弹性的指标, 也称为税收的GDP 弹性。
①当税收弹性大于1时, 表明税收富有弹性, 税收增长速度快于GDP 的增长速度, 或者说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②当税收弹性等于1时, 表明税收为单位弹性, 税收増长速度与GDP 增长速度同步, 或者说与经济发展同步;
③当税收弹性小于1时, 表明税收缺乏弹性, 税收的増长速度慢于GDP 的增长速度, 或者说低于经济増长速度。
(2)税收弹性的影响因素
税收弹性大于1还是小于1, 与经济发展周期有关。
①当经济形势好即GDP 增长快且经济效益比较好, 并且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由于税制结构属于复合税制, 即属于叠加结构而不是单一税, 税收弹性大1为正常现象, 税收弹性越大说明经济运行效益越好。
②经济萧条、经济效益阵低、出口减少进口增加、退税率提高、税收征收管理水平降低、偷漏税而扩大、减少税种、降低税率、増加税收支出(即税收优惠)、缓税面扩大等因素都会降低税收弹性。
7. 简述影响税收增长趋势的主要因素并对税收增长趋势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答案】(1)影响税收増长趋势的因素包括:
①经济发展水平
一国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社会剩余产品必然越丰富, 税基必然越雄厚, 整个社会对税收的承受能力也就越强。因此, 一般而言, 一国的税收收入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增长的。
②经济体制的选择
凡是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 政府职能广泛, 对经济的干预力度较大, 相应需要较多的税收收入来保障这些政府职能的履行。反之, 在实行自由市场经济的国家, 税负水平相对就低一些。
③经济效益的影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